“噼里啪啦——砰!”
大年初一的清晨,平华村是在一阵响过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彻底苏醒的。那声音脆亮亮地炸开,裹挟着硫磺的独特气味和驱邪迎新的喜庆,仿佛要将旧岁所有的尘霾与晦气都荡涤干净,好迎接一个崭新、红火的开端。
爆竹声渐歇,家家户户的烟囱便争先恐后地升起了袅袅炊烟。今日的头等大事,便是煮汤圆。
灶房里热气蒸腾,白雾氤氲,一颗颗雪白滚圆的大汤圆在咕嘟咕嘟的滚水里沉浮翻滚,渐渐变得晶莹剔透,软糯可人。家家户户的汤圆馅儿都是甜的,芝麻核桃磨得香浓,枣泥捣得甜糯细腻。新春伊始,这日子,便要从这口甜滋滋开始,一直甜到年尾去。
这汤圆,吃法也颇有讲究。必须吃双数,取个“好事成双”的彩头。吃四个,是“四季发财”;吃六个,是“六六大顺”;吃八个,那是“财源广进”;若能吃上十个,便是“十全十美”了。村里许多胃口大的汉子,鼓着劲儿一口气能吃下十二个,寓意“万事胜意”,直把肚皮撑得滚圆,脸上笑开了花。
林文松家里,小果果也坐在自己的专属小凳上,面前碗里乖乖躺着四个胖乎乎的枣泥大汤圆。她用小勺子小心翼翼地舀起一个,鼓着腮帮子吹了又吹,然后“嗷呜”一口咬下去。软糯的外皮应声破开,温润甜香的枣泥馅儿瞬间流入口中,甜得她立刻眯起了大眼睛,两只小短腿满足地在凳子下晃悠起来。
“果果吃了四个,四季发财!”小囡囡咽下最后一口,挺起小胸脯,响亮地汇报自己的战绩,惹得全家人开怀欢笑。
汤圆下肚,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换上了崭新的衣裳,戴上了可爱的虎头帽,一个个打扮得精神又喜庆。重头戏——拜年讨压岁钱,正式开始了!
果果穿着桃红色的新棉袄,戴着李文慧姑姑送的雪白兔毛帽和同款围脖,头上两个圆圆的发髻还绑着桃红色的蝴蝶头花,活脱脱一个年画里走出来的福娃娃。
小囡囡今年自觉长大了,不像去年那般需要爹爹抱着领着。她背上哥哥们去年为她量身定做、今年又被娘亲张青樱巧手翻新过的小背篓——那背篓套上了绣着福字和小苹果花纹的麻布外套,如同穿了一件新衣,让小果果爱不释手。
她甜甜谢过娘亲后,就背起这“新”行头,雄赳赳气昂昂地跟在哥哥林睿、姐姐林芝兰等一大群孩子身后,开始了她的“创收”之旅。
第一站,自然是族长大爷爷林守业家。
一进门,孩子们便极有规矩地齐刷刷跪在早就备好的垫子上,脆生生地喊道:“给爷爷\/大爷爷拜年,祝您新年安康,万事如意!”
林守业穿着簇新的棉袍,看着眼前这群生机勃勃的小辈,尤其是那个跪得最端正、小奶音最响亮的小果果,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盛开的菊花。
“好,好!快起来,都快起来!”他乐呵呵地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个厚厚的红封,轮到果果时,还特意弯下腰,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咱们果果又长大一岁咯,越来越乖了!”
果果双手接过红封,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小背篓里,又仰起小脸奶声奶气地补充:“谢谢大爷爷!果果以后更乖!”
逗得林守业和林文柏、郑秀娘又是一阵开怀。郑秀娘更是抓了好几把炒得喷香的瓜子、栗子,不由分说地塞满了果果和每个孩子的小口袋。
第二站是二姑奶奶林守英和李货郎家。
林守英性子爽利,李货郎为人风趣,家里准备的红封个头也不小。更有李货郎不知从哪儿弄来的西域风味葡萄干,颗颗饱满,甜得孩子们嗷嗷直叫。果果在这里再次收获了一个大红封和满兜的零嘴,那小背篓肉眼可见地又沉实了一分。
接着,孩子们便像一群刚出窝的雀儿,呼啦啦地开始在村里疯跑串门。平日里交好的人家,如刘大山家、王大力家、黄豆爷爷家、陈大柱家、尤一手家、何老汉家、林七叔公家……几乎挨家挨户都拜到了。
果果可是村里的头号小团宠,谁不知道这小囡囡是村里好多好吃食的“灵感来源”?今年过年家家户户会做的梅花酥饼、炸茄盒、炸藕盒,可不都得益于她的“点拨”?大伙儿都盼着她来呢!
每到一户,主人家都格外热情,红封给得痛快,零嘴塞得更是毫不手软。炒豆子、炸麻叶、麦芽糖块……果果的小背篓越来越满,小脸蛋也因兴奋和奔跑变得红扑扑的,像熟透了的小苹果。
哥哥姐姐们看她背得有些吃力,想帮她拿,小囡囡还不大乐意,非要自己背着这“甜蜜的负担”。那努力又娇憨的模样,谁见了都心生怜爱,恨不得再多给她抓几把好吃的。
与此同时,刘大山家。
冯小芹一大早就起来了,和嫂子李文慧一起在婆婆刘周氏那边煮好了全家人的汤圆。吃饭时,她手腕上那个新得的银镯子偶尔从袖口露出,闪着温润的光泽。
她感觉婆婆的目光似乎在上面停留过,带着欣慰的笑意;连平日里她觉得总是比自己能干、让自己有压力的嫂子李文慧,今早看起来都格外顺眼亲切。
收拾完碗筷,冯小芹主动对刘周氏和刘大山夫妇说:“娘,大哥,大嫂,晌午就别开火了,都到我们那边吃去。我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大方和自然,不再是以前那种斤斤计较、生怕吃亏的模样。刘周氏眼中闪过欣慰,点头应下。刘大山和李文慧也笑着爽快答应。
冯小芹心里那点因主动付出而产生的细微忐忑,在看到家人如此爽快地接受时,顿时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喜悦。她牵着小的,和刘小山一起先回了自家,开始张罗午饭,心里盘算着要把那条灵鱼做得更鲜美些,让大家都尝尝。
与村里的普遍欢快相比,林守成家则显得格外冷清。
他们家的汤圆也是甜馅的,但不知怎的,吃起来总觉得味道寡淡了些。一大早,只有零星两三个与林胖墩还算玩得来的孩子过来拜年,拿了红封,吃了块糖就跑走了,远不如别家那般孩子成群结队、欢声笑语的热闹。
林守成站在门口,望着村里如游鱼般穿梭跑动的孩子们,尤其是看到林怀安、林毅那些林家的孩子们从别人家出来,笑闹着跑远,却唯独没踏进自家门槛,心里头像是堵了一团湿棉花,闷得发慌。
他心底深处是盼着他们来的,特别是大孙子林毅,年后可是要去京城见大世面的!若是能趁此机会缓和关系,将来总能沾点光……可惜,他的期盼里掺杂了太多算计,那点本就微薄的亲情,早已在多年的疏远和自私中被消耗殆尽。
屋里,王氏和林文杨母子俩也在嘀嘀咕咕。
“明儿文桂就回门了,得让她多带点东西回来。”王氏精打细算着,“我看老三老四他们昨天带回平分村丁家的年礼可丰盛了,鱼啊肉啊都不缺。你晚点去文桂那儿一趟,让他们明天务必带两条灵鱼回来,再割几斤好肉。她今年做的那些腊肉腊肠,闻着就香,也让她多带些回来,正好把咱家年夜饭没吃够的份儿补上!”
林文杨在一旁附和:“嗯,娘说的是,是该多拿点。听说丁家今年光景好多了,想来给小辈发的压岁钱也厚实,旺儿和珠儿肯定得了不少。让文桂也记得‘孝敬’您一些……”
一家人的心思,依旧紧紧缠绕在如何从别处索取更多之上。这年味,到了他们这里,便不可避免地掺进了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涩与冷清。林守成听着屋里妻儿毫不避讳的算计,再看看门外空落落的院落,碗里剩下的半个汤圆含在嘴里,那股甜意似乎也淡得尝不出来了。
平分村丁家老宅,则是另一番蒸腾光景。
林文桂和丁老三,何秋云和丁老四,两对夫妻都是在丁家吃了又大又甜的汤圆,还热热闹闹地用了午饭,才带着孩子和丁家给的一大堆年礼,心满意足地返回平华村。
林文桂怀里揣着昨晚丁家众人给的“助学金”,再加上孩子们收到的丰厚压岁钱,只觉得腰板都比往日挺直了几分。回想起自己昨日在饭桌上的“英明”表现,以及今日妯娌们言谈间那掩饰不住的羡慕眼神,她心里像是三伏天喝了一大碗冰镇酸梅汤,畅快淋漓。
两家同坐的牛车行至村口,即将与丁老四一家分道扬镳时。若是往常,林文桂多少有点怵这个力大寡言、日子却过得越发红火的弟媳,巴不得快点分开。
但今日却不同了。她脸上堆起难得的、甚至算得上“得体”的笑容,主动开口道:“四弟,四弟妹,后日初三,带着孩子来家里吃饭啊!咱们一家人也好好聚聚。”
丁老四有些意外,看了看旁边一脸憨笑的三哥,爽快应下:“好啊,三嫂,那我们后日晌午就过去叨扰了。”何秋云也点了点头,依旧话不多。
林文桂心满意足地领着自家孩子往家走,只觉得这新年第一天,真是诸事顺遂,前途一片光明。至于儿子丁旺到底是不是块读书的料……那个略显遥远又棘手的问题,暂时被她选择性地搁置、遗忘了。
暖融融的冬日阳光,均匀地洒在平华村的每一个角落,将红灯笼、新桃符都镀上了一层浅金。孩子们的欢笑声、互相串门拜年的祝福声此起彼伏,交织成最朴素的年节乐章。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爆竹余味、各家飘出的食物香气,以及那无处不在、浓得化不开的喜悦。新的一年,就在这甜滋滋、闹哄哄、充满无限希望的氛围里,正式拉开了序幕。
喜欢团宠囡囡是厨神:我的苹果通古今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团宠囡囡是厨神:我的苹果通古今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