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的七月,似火骄阳炙烤着大地,也点燃了关羽心中北攻襄阳的壮志。
从当时整个宏大的战略态势去审视,这场战役绝非关羽的一时冲动,而是季汉上层经过无数个日夜、反复充分沟通后,精心再部署的军事行动。
在关羽即将踏上征程之前,刘备特意将那象征着无上荣耀与权威的前将军之位授予他,还赐予他“假节钺”这“非人臣常器”的特殊待遇。
与此同时,刘备派遣孟达、刘封挥师进攻西城、上庸和房陵东三郡。那战略意图,很清晰,就是要牢牢掌控襄阳与东三郡,让荆益两州之间的战略通道,如奔腾的江河般更为顺畅,为季汉未来的发展铺就宽阔大道。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关羽率军对襄阳展开猛烈围攻,却久攻不下之际,十一月,东吴如同蛰伏已久的毒蛇,从背后发动了出其不意的袭击。
他们几乎没费多少兵力,就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刹那间,关羽麾下的大军如同被狂风骤雨侵袭的沙堡,迅速瓦解崩溃。
刘备心心念念“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也如同一朵绚烂却易逝的烟花,就此破灭在历史的长空之中。
若从当时波谲云诡的战争形势来剖析,此战失利,最核心的缘由在于刘备在战略层面出现了重大失误。
他既没能在扩张己方势力的急切渴望与维护孙刘联盟的微妙平衡之间,找到那精准的支点;又让荆州军的战略重点变得模糊不清,仿佛在迷雾中失去了方向。
遥想南三郡纷争在湘水之盟落幕之后,关羽统领的荆州军,实则肩负着双重重任:
一是北面要抵御曹操的虎狼之师,而是东面还得防备孙权的叵测之心。当北伐襄阳的战事拉开帷幕,关羽率领军队屯驻在坚城之下,日复一日地发起进攻,却始终难以攻克。
这一局面,无情地暴露了荆州部队的尴尬处境——他们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同时应对这两个艰巨的战略任务。
可刘备呢?他一方面授予关羽节钺,以此来鼓舞关羽奋勇进取襄阳;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及时向荆州增派一兵一卒,让关羽拥有足够的实力,去同时应对来自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压力。
(当然以关羽的孤傲的性格就算益州能及时支援上万人的部队,他也会毫不犹豫抽空兵力去打襄樊,这就要看曹仁、徐晃能不能顶住这多加一万人的压力了,顶住关羽的荆州照样会丢,如果关羽在吕蒙偷袭荆州前拿下襄樊,那么大概率不会被“白衣渡江”。)
最终,关羽陷入了进退失据的绝境,落得败亡的凄惨下场。或许正是因为刘备在此事上犯下的战略错误,看起来是如此的低级,才使得后世对其议论纷纷,更有甚者,竟生出刘备是借刀杀关羽这种荒诞不经、不值得认真对待的奇怪论调。
时光流转,在丢失荆州将近一年之后,建安二十六年(221)的四月,蜀地忽然传来传言,称汉献帝已被曹丕害死。刘备听闻此讯,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随即登基称帝,紧接着便发动了讨贼之战。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目标并非篡汉的曹魏,而是曾经的盟友孙吴。
在发动这场复仇之战前先行登基,在后世之人的眼中,无疑是刘备的一大失误。人们纷纷推测,倘若刘备在曹丕刚刚篡汉之初,就以汉中王的身份,率领大军大举北伐;
又或者在荆州丢失之后,就以孙吴背盟之罪,兴师东征孙权,或许在道义的阵地上,会比称帝之后再出兵,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但刘备,也有着他自己难以言说、不已的苦衷。
一方面,丢失荆州带来的巨大打击,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季汉的心脏上。这迫使他必须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重大行动,以此来振奋早已有些低落的人心,凝聚起涣散的士气,让季汉这艘大船,能重新鼓起前行的风帆。
另一方面,他登基称帝,更是季汉集团根本意识形态与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曹丕篡汉,犹如在中原士人心中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他们早已因汉室被篡而骂声一片,大汉延续的理论与舆论,似乎已到了岌岌可危、难以存续的边缘。
如果刘备不以称帝的行动,来证明炎刘正朔依旧在巴蜀大地上延续,那么季汉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与意义,就会被彻底消解,整个集团也会在政治的洪流中,直接走向完蛋的结局。
然而,刘备的这些苦衷,未必能被外人所深刻理解。
因为彼时,汉献帝仍然在世,而且活得好好的,甚至比刘备、曹丕都更为长寿。
这就使得季汉以汉祚延续者自居的说法,在很多人看来变得苍白无力,难以被认同,反而给了曹魏等推出新政府的势力,最需要的不利舆论,让季汉在舆论战场上,先失了一城。
此后数千年悠悠岁月里,甚至有这样的声音出现:
刘备称帝,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在乱世中追逐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也成了他辉煌生涯中,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一抹黯淡的色彩。
猇亭之战的失败,给刘备带来的精神打击,是极其沉重的。他不禁悲叹:
“吾乃为操所折辱,岂非天哉!”
可这相较于季汉所遭受的军事与事业上的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场惨败中,季汉丧失了大批的精兵良将,冯习、张南、傅肜、程畿、马良、王甫等人,为了季汉的荣光,战死沙场;在江北防御曹魏进攻的黄权、庞林,归途被吴军所截断,无奈之下,投降了曹魏;杜路、刘宁则归降了孙吴。
对于本就人才不充足的季汉政权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仿佛要将季汉的未来,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更为关键的是,在刘备称帝的时候,他曾满怀豪情地宣扬“汉有天下,历数无疆”,以此来证明自己作为刘邦和刘秀的继承者,上承天意,肩负着“恭行天罚”的神圣使命。
可猇亭之战惨败的事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心中对汉室天命的信仰。人们必然会对此产生深深的怀疑,质疑刘氏是否真的拥有天命,进而也开始怀疑季汉政权是否还具有合法性。
就在此时,中原的曹魏正趁机展开猛烈的舆论攻势,他们盼望着季汉能取消帝号,放弃与曹魏抗衡的姿态。
而季汉内部的蜀地本土士人,也在这股风潮下纷纷迎合,若明若暗地宣扬着“代汉者当涂高”之类的谶言(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当涂高”。)。
更有甚者,汉嘉太守黄元已经公然发动了叛乱,季汉的局势,如同狂风中的孤舟,摇摇欲坠。
而作为皇帝的刘备,此时病情已十分严重。受到空前挫折的季汉政权,的确处在了内外交攻的“存亡之秋”,只要稍微有一点不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刚刚经受重大挫折的刘备,却爆发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他在国家陷入极端危机的局面下,为季汉政权后来的政治格局,做出了妥善至极的安排,尽可能地让继承者能够顺利地将季汉政权延续下去。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被无数人传颂的“永安托孤”。
后世之人,对于“永安托孤”,大多将目光聚焦在刘备对诸葛亮那番慷慨破格的交代上:
“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在那个帝制时代家天下的背景下,“君可自取”这四个字,分量重如泰山,自然也就激起了后世论者的种种猜测和解读。
那些秉持善意的解读,往往盛赞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上下无猜,将其誉为君臣相得的千古典范;
可也有一些厚黑学爱好者(如蜀黑粉百度贴吧中的言论),则偏执地认为刘备临终前是在试探诸葛亮,甚至恶意揣测,说刘备身后早已埋伏着刀斧手,只要诸葛亮的回答稍有不慎,就会有杀身之祸。
可若我们摒弃这些阴暗的心思,静下心来研读史料,就会清晰地发现,永安托孤绝非什么阴谋诡计,而是一场缜密、细致到极致的政治安排,蕴含着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深谋远虑。
托孤的核心内容,曾在季汉境内广泛地传达,这便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深情提及的“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简而言之,就是要北伐讨贼,复兴汉室。对于这一方针,不仅后主刘禅在北伐诏中加以郑重确认:
“诸葛丞相……先帝托臣以天下,以勖朕躬。今……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
甚至就连季汉偏远地方的低级官吏,像永昌郡五官掾功曹吕凯,都清楚地知道:“诸葛丞相……受遗托孤,翊赞季兴。”
由此可见,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在刘备离世之后,已经深深融入季汉的血脉,成为了季汉坚定不移的国策。
实际上,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与刘备登基时的宣言相比较,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其中最显着的,便是从季汉成立之初宣扬的“天命未改,恭行天罚”,转变为了“北伐讨贼,复兴汉室”。
猇亭之战的惨败,如同醍醐灌顶,让刘备在临终前,清晰无比地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局面,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明白,必须放下身段,坦然承认天下大部分地区已被曹魏等僭逆势力篡夺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季汉更要旗帜鲜明地明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信念,要像坚固的磐石一样,团结在北伐讨贼的旗帜之下,奋勇继续前进。
刘备在此时,亲自为季汉制定了后续的国策,为季汉的存在合法性,找到了无比正当的理由:
这个弱小的政权,其存亡兴衰,实际上取决于兴复汉室事业是否能够发扬光大,而北伐讨贼,正是这一伟大事业最好的体现。
只要季汉始终坚定地坚持北伐讨贼的信念,依然高高举起大汉的旗帜,那么人们就无法否认汉室的存在,存在于益州的季汉政权,也就愈发具有合法性。
只要我们将永安托孤放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去理解,人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主持的复兴汉室的事业越是成功,代表着汉室正统的君主刘禅,就越不能被取代。
刘备所说的“君可自取”,应该是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表达出的一种充分且毫无保留的信任。这是授予诸葛亮全权的行为,目的是以此打消其他人对北伐事业的非议,让诸葛亮能够毫无阻碍地贯彻他所制定的北伐讨贼路线。
从刘备精心安排的辅政格局来看,永安托孤实际上起到了“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的关键作用。
刘备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整个季汉集团在自己去世之后,能够紧密地团结在诸葛亮的周围,团结在北伐讨贼的伟大旗帜之下。
从这个角度来说,永安托孤实际上是刘备所做出的一次绝妙无比的政治安排,是这位常常处于险境的枭雄,最后一次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大爆发,闪耀着人性与政治智慧的光芒。
在妥善完成了这一切后事安排之后,章武三年(223)的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溘然长逝,享年63岁。他死后,遗体被运回成都安葬,被追谥为“昭烈皇帝”,永远地沉睡在那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之下。
五年之后,也就是建兴六年(228)的春天,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相继叛魏归汉。这一消息传来,曹魏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三国历史,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壮丽故事,也在这一刻,正式拉开了它的序幕,等待着后人去书写、去传颂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