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喧嚣终于沉寂下来。粒子炮的怒吼、导弹的尖啸、引擎的轰鸣,都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令人窒息的寂静。这寂静,比任何声音都更能诉说战争的残酷。
轨道的坟场。
在近月轨道上,战斗的空域此刻变成了一片巨大的、漂浮着的钢铁坟墓。
曾经威风凛凛的“神嗣号”空天母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极其广阔、仍在缓慢扩散的碎片云。巨大的舰体装甲板扭曲成奇形怪状的抽象雕塑,断裂的龙骨如同巨兽的尸骸,大大小小的零件、管线、仪器残骸,在引力的作用下,沿着杂乱的轨道静静地漂浮、旋转。一些碎片上,还残留着日军旭日旗的斑驳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归属。偶尔,还有未完全耗尽的能量电池发生小小的殉爆,在黑暗中闪起一团转瞬即逝的火光,如同鬼火。
中国方面,“天宫”号空间站的残骸依旧悬浮在原处,巨大的太阳能板支离破碎,主体结构上被撕裂的伤口触目惊心,它是这场侵略最早的受害者,也是不屈的见证者。几艘为保卫“赤龙号”而战沉的“巡天级”护卫舰和“翼龙级”侦察机的残骸,也散布在战场各处,它们与敌舰的碎片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场惨烈空战的墓志铭。
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更细小的碎片——舰载机的残翼、导弹的弹片、被击毁的无人机粉末……它们形成了一片危险的金属尘埃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对航行于此的航天器构成威胁。
月面的伤痕。
镜头下移,投向月球表面,那片本应只有陨石坑和月尘的古老土地,如今也布满了新的、人为的创伤。
“广寒宫”基地周围,日军留下的进攻阵地一片狼藉。被击毁的月球坦克瘫倒在月壤中,炮塔歪斜;临时构筑的工事被炮火掀翻,露出下面的沙土;各种装备的残骸和生活垃圾四处散落。
更远处,日军“玄武”后勤基地的旧址,如今只剩下一个巨大的、边缘呈琉璃化的撞击坑和周围被冲击波扫平的废墟。“定海神针”的惊天一击,将这里彻底从月球表面抹去,只留下一个无声的、展示着绝对力量的伤疤。
在月球背面的“月读”基地,虽然主体结构尚存,但内部已是一片死寂。被“龙牙”小队击毙的日军士兵尸体已被收敛,但战斗留下的弹孔、爆炸痕迹和干涸的血迹,依然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寂静的代价。
在这片死寂的废墟中,偶尔会有一些物体,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存在过的生命。
一件漂浮的宇航服,面罩内漆黑一片,不知其主人是谁,又飘向何方。
一张从破损的舱室中飘出的、已经皱巴巴的家庭照片,照片上笑容灿烂的孩子,永远失去了他的父亲或母亲。
一本被烧焦了一半的纸质工作日志,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辨,记录着某个工程师对某个技术难题的思考,他的思考,随他一同逝去了。
“赤龙号”的凝视。
伤痕累累但依旧巍峨的“赤龙号”,静静地悬浮在战场边缘。舰体上,被“零式”特攻机撞出的凹坑、被粒子炮擦过的焦痕、以及近防系统过热留下的印记,清晰可见。它如同一位经历血战、疲惫不堪的巨人,默默地巡视着这片由它参与创造的废墟。
舰桥内,李云舟舰长和官兵们透过巨大的观测窗,望着眼前的景象,无人说话。胜利的喜悦早已被这沉重的现实所冲淡。他们看到的不是战果,而是代价。是人类智慧与工业的结晶化为乌有的代价,是无数生命悄然消逝的代价。
和平的珍贵。
这无言的废墟,是对战争最直接、最深刻的控诉。它冰冷地提醒着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常态,而是需要以巨大的牺牲和警惕去扞卫的、无比珍贵的状态。这片星空和这片土地,本应是人类探索未知、迈向未来的跳板,却一度成为了自相残杀的战场。
废墟,是战争的句号,也应是和平的起点。如何清理这片废墟,如何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是留给生者,更是留给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道沉重而迫切的课题。
喜欢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南天门计划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