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镜”的发现,如同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人类通往深空的一条潜在捷径。然而,在科学家们彻底验证其稳定性、安全性并理解其运行机制之前,这扇“星门”依然是一个充满诱惑却又风险未知的谜。与此同时,“巡天”望远镜在比邻星方向发现的异常信号,如同一个持续的低语,召唤着人类去亲眼看个究竟。
在这种背景下,一项更为务实、也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中国最高决策层酝酿成熟。它不依赖于尚不确定的“星门”,而是决心凭借人类现有的、并即将突破的技术,迈出恒星际探索的实质性第一步。
一、国家意志:“轩辕计划”的启动
北京,中央太空探索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气氛庄重而充满历史感。巨大的全息星图悬浮在会议室中央,光点从太阳系延伸出去,最终聚焦在4.22光年外的比邻星系统。
“同志们,”委员会主席,一位资深的战略家,声音沉稳有力,“‘昆仑镜’是我们必须全力研究的战略方向,但绝不能将文明的未来寄托于一个未知的变量。比邻星,我们最近的恒星邻居,它的异常信号,是人类必须亲自去解答的谜题。这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关乎文明延续的战略必需。我们必须拥有抵达并探索邻近恒星系的能力。”
他环视与会者,宣布了重大决策:
“因此,委员会决定,正式启动 ‘轩辕计划’ 。其核心目标,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建造能够抵达比邻星并进行详细勘察的恒星际飞船。同时,以此任务为牵引,组建深空远征军。这支部队,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而是集科学探索、工程实践、星际生存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创性力量。”
二、旗舰“轩辕号”的蓝图
“轩辕计划”的核心,是建造一艘史无前例的恒星际飞船——“轩辕号”。其设计蓝图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合作者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目前科技的巅峰:
动力系统: 采用第二代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作为主要能源,配合新一代离子推进器,提供持续且强大的推力。为应对漫长航程,还设计了聚变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验证模块,意图在航行途中收集极其稀薄的星际物质作为补充燃料。
生态系统: 设计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封闭生态系统“华夏苑”,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种植作物,循环水与空气,旨在实现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航程中数百名乘员的基本自给自足。
居住与科研模块: 飞船拥有居住区、科研实验室、大型观测平台、小型舰载探测器工厂等,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移动的科研城市”。
防御与自治: 飞船外壳采用最新研发的“纳米自适应装甲”,可抵御星际尘埃和微小陨石的撞击。搭载高度智能的AI中枢“河图”,负责航行管理、系统维护和科学数据处理,赋予飞船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
建造方式: 将在日地拉格朗日L1点新建的“逐日”巨型太空船坞进行模块化建造,利用月球资源和小行星带矿产,以减少从地球发射的成本。
三、“深空远征军”的组建
与飞船建造同步进行的,是“深空远征军”的组建。这并非易事,它要求成员不仅具备顶尖的专业技能,更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
招募与筛选: 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社群,招募宇航员、工程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医生、心理学家等各领域精英。筛选标准极其严苛,包括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稳定性、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长期隔离环境的耐受性。
训练基地: 在青海无人区建立了模拟星际飞船环境的“红岸基地”,入选者将在此进行长达数年的封闭式训练,适应模拟的微重力、长期隔离、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文化使命: 远征军还被赋予了一项文化使命——携带浓缩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精华的数字档案馆,他们不仅是探索者,也是文明的信使。
四、国际反响与合作
“轩辕计划”的公布,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钦佩、羡慕、警惕之情兼而有之。美国加速了其“百年星舰”计划的进程,欧盟也提出了类似的“欧罗巴方舟”概念。一场无声的恒星际探索竞赛悄然展开。
但同时,理性的声音也呼吁合作。经过多轮磋商,中国同意在部分非核心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例如接纳部分外国科学家作为项目顾问,在生命支持系统、深空通信等领域进行技术交流。毕竟,迈向星际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五、奠基与启航
在“逐日”船坞的奠基仪式上,巨大的聚变焊接火花在太空中绽放,如同为这艘伟大航船的龙骨点燃了长明的星火。成千上万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工人们,开始在寂静的宇宙中,一砖一瓦地建造这艘承载着人类梦想的方舟。
“轩辕号”的建造,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预计需要至少二十年。但它的每一块装甲的焊接,每一根线缆的铺设,都标志着人类文明正从一个局限于母星的物种,向着星际文明的方向,迈出坚定而扎实的一步。
深空远征军的种子已经播下,旗舰的蓝图已经绘就。人类的视线,已经越过月球的环形山,越过火星的红色沙漠,牢牢锁定在了那片4.22光年之外、可能存在外星家园的星光之上。远征,已经开始。
喜欢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南天门计划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