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影”号用巨大风险换回的宝贵数据,被第一时间送往位于四川盆地深处的国家深空安全研究院信号情报处理中心。这里拥有全国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阵列“星河”和最顶尖的密码学、信号分析及外星技术研究专家。他们的任务,是从海量的电磁碎片中,拼凑出“神嗣号”真实的技术脉络。
一、数据的深海
中心主控室,巨大的环形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经过初步清洗和分类的信号数据。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雷达波、通讯信号、能量武器特征等。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氛。项目总负责人,资深物理学家兼密码学家陈星院士,亲自坐镇。
“同志们,‘烛龙’带回来的,不是普通的信号,而是‘神嗣’的技术‘基因序列’。我们的任务,就是解读它,找到它的‘进化树’。”陈院士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分析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超级计算机“星河”开足马力,运行着复杂的模式识别和溯源算法。
二、惊人的发现
数周后,一个初步结论浮出水面,其震撼性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非典型的“指纹”: 分析显示,“神嗣号”的隐形技术所依赖的能量场调制频率和物质波散射模型,与人类已知的任何物理理论框架都存在微妙的偏差。其数学表达形式极其优美,但透着一股……“非人”的简洁和深邃。同样,其粒子束武器的能量激发和聚焦方式,也采用了某种违背常规等离子体物理直觉的、极其高效的谐振腔设计。
历史的回响: 就在团队困惑之际,一位年轻的数据分析师在比对“星河”数据库中的海量档案时,发出了惊呼:“陈院士!您看这个频率调制模式……和十五年前,‘嫦娥七号’在月球马里乌斯环形山附近采集到的那个未知非自然信号残留的频谱特征,吻合度高达92%!”
碎片的拼图: 这条线索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更多的关联被迅速建立起来:“神嗣号”隐形涂层的纳米结构自组织原理,与在南太平洋海底发现的、距今约一万年的非地球合金碎片上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其能量武器的部分材料合成路径,竟然与冷战时期美苏在格陵兰冰层下共同发现的一处疑似坠毁飞行器残骸中解析出的部分技术路径,惊人地一致!
三、共同的源头
所有的线索,如同散落的磁针,最终指向同一个方向。陈星院士站在巨大的综合信息图前,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真相……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惊人。”他指着连接着月球、海底、冰原和“神嗣号”数据的一条条线索,“日本的技术,并非完全自主原创!他们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早、更系统地,发现并逆向工程了某个(或某些)史前造访过太阳系的、高度发达的地外文明留下的技术遗产!”
结论是颠覆性的:
“神嗣号”的强大,并非源于日本科技的全面超越,而是基于对“遗产”更深入、更成功的“破解”和“工程化”。 他们是“继承者”,而非纯粹的“创造者”。
人类在太空科技上的突飞猛进,其底层可能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些散落在地球及月球上的“外星遗产”的启发和推动。 只是各国发现的遗产碎片不同,解读程度不同,导致了技术路径的差异。
存在一个(或多个)共同的、未知的史前先进文明,其技术体系成为了当今人类空天科技的“底层公分母”。
四、战略的重新评估
这一发现被迅速列为最高机密(“女娲”计划),并提交最高统帅部。它彻底改变了中方对日方技术优势的认知,也带来了全新的战略视角:
心理优势的转变: 日方的技术不再显得高不可攀、无法理解。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其“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大半。这极大地鼓舞了中方科研人员的士气——既然对方能破解,我们也能,甚至可能后来居上。
新的竞争维度: 竞争从单纯的“技术研发竞赛”,部分转向了 “对史前外星技术遗产的搜寻、解读与再创新”的竞赛。谁能在宇宙“考古学”上取得突破,谁就可能获得下一代技术的制高点。
潜在的共同威胁: 这个曾造访太阳系的史前文明为何消失?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的再次出现是福是祸?这为中日之间乃至全人类,埋下了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更宏大的未知数。
技术路径的反思: 中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发展,检查是否也无意中受到了某些“遗产”的影响,并更加注重基础原理的原创性研究,避免过度依赖“逆向工程”而走入技术死胡同。
五、镜像的启示
林星宇将军在听取汇报后,沉思良久,说道:“我们一直以为是在和镜子里的自己赛跑,现在发现,镜子后面,可能站着一位古老的、我们都不了解的‘老师’。日本先一步看懂了更多‘笔记’,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超越。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位‘老师’到底是谁,他留下的‘课本’全貌是什么,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学会一两个公式。”
“技术镜像”的发现,如同一道强光,照亮了深空技术竞赛的另一个侧面。它表明,人类当前的太空成就,可能建立在一个更加古老和深邃的文明基础之上。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国家间的较量,更是对人类理解并驾驭远古外星智慧能力的终极考验。星空之下,隐藏着跨越百万年的秘密,等待着重见天日。
喜欢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南天门计划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