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梅雨季节来得猝不及防。连绵的阴雨让工地泥泞不堪,新厂区的改造进度一拖再拖。苏晚和林长河每天往返于招待所和厂区之间,裤脚总是沾满泥浆,身心俱疲。
长河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个雨夜,苏晚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发愁,招待所离厂区太远,每天来回要两个多小时。
林长河正在擦拭被雨水打湿的皮鞋,闻言抬起头:我在找房子。
找房子?苏晚愣了一下,在省城?
林长河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纸条,看了几处,明天带你去看看。
这个决定让苏晚既期待又忐忑。在省城安家,这意味着他们真正要在这座城市扎根了。
第二天雨停了,林长河带着苏晚去看房。第一处是个筒子楼里的单间,楼道里堆满杂物,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支着煤球炉做饭。第二处稍好些,但隔壁住着个爱喝酒的工人,半夜经常吵吵嚷嚷。
直到看到第三处,苏晚的眼睛才亮起来。那是城郊一栋二层小楼里的一间屋子,虽然只有二十平米,但朝南,带个小阳台。最让人心动的是,楼下有个小院子,可以种些花草。
就是这里了。苏晚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新厂区,离厂子近,走路只要十分钟。
房东是个和气的退休教师,听说他们是乡镇企业主,特意降了租金:现在政策鼓励你们这样的能人,我能支持就支持。
搬家那天,是个难得的晴天。他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两个木箱和一个铺盖卷。林长河借了辆板车,一趟就拉完了。
打开新家的门,阳光正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个旧桌子和两把椅子。
有点简陋。林长河有些歉意地说,慢慢添置。
苏晚却开心得像个小姑娘:很好啊!这是咱们在省城的第一个家!
她迫不及待地开始布置:床上铺上新买的床单,桌上摆了个玻璃瓶,插上刚从路边采的野花,墙上挂上两人的结婚照。小小的房间顿时有了生气。
安顿下来的第一个夜晚,两人躺在崭新的床单上,都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长河哥,你掐我一下。苏晚轻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咱们在省城有家了。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不是梦。
窗外传来城市的喧嚣——远处工厂的汽笛声,街上自行车的铃声,还有邻居家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声。这些声音与村里的蛙鸣犬吠截然不同,提醒着他们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
城市生活的新鲜感很快被现实的烦恼冲淡。首先是用水问题。村里家家都有水井,随时可以打水。而这里整栋楼共用一个水龙头,每天早上都要排队接水。
一天清晨,苏晚端着搪瓷盆去接水,正好遇上楼下的王婶。对方瞥了她一眼,不冷不热地说:新来的?接水要快些,别磨蹭。
苏晚这才发现,城里人做事都带着一种急迫的节奏,与村里的悠闲截然不同。
更不习惯的是做饭。整栋楼共用一个小厨房,每家只能在固定时间段使用。苏晚第一次生煤球炉,被烟呛得直咳嗽,还是邻居看不过去帮忙才点着。
在村里用灶台多方便。她一边咳嗽一边感慨,城里怎么这么麻烦?
林长河默默记下这些问题,第二天就买了个小煤油炉:应急用。
最让苏晚头疼的是邻里关系。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知根知底,互相串门是常事。而在这里,邻居之间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关起门来各过各的。
一天,苏晚做了些酱菜,想分给邻居尝尝。对门的年轻夫妇客气地收下,却在她离开后悄悄把酱菜扔进了垃圾桶。这个发现让苏晚难过了一整天。
城里人是不是看不起我们?她委屈地问林长河。
林长河拍拍她的肩:慢慢来。
尽管有诸多不适,城市生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走路十分钟就能到供销社,商品琳琅满目;想去哪里都有公交车,不用再靠双腿走路;晚上有电灯,不用再点煤油灯看书。
最让苏晚惊喜的是,离家不远就有个图书馆。她立即办了个借书证,如饥似渴地借阅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
长河哥,这里书真多!她兴奋地抱着几本书回家,想学什么都有!
林长河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眼中带着笑意:喜欢就常去。
小小的出租屋渐渐有了家的模样。林长河手巧,用废旧木料做了个书架,又把窗户重新油漆了一遍。苏晚则用碎布头做了窗帘和桌布,还给每把椅子缝了坐垫。
每天晚上,是这个小家最温馨的时刻。苏晚在灯下看书学习,林长河则研究新设备的技术资料。有时累了,两人就泡一壶茶,坐在阳台上看城市的夜景。
长河哥,你看那边的灯光多亮。苏晚指着远处,听说那是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周末可以去看电影。
想去就去。林长河说,我陪你看。
然而,城乡差异带来的尴尬时有发生。一次苏晚去供销社买东西,不小心把说成了,售货员愣了半天才明白。还有一次,她不知道城里人排队要站黄线内,被后面的人不耐烦地催促。
这些小事让苏晚一度变得沉默。细心的林长河察觉到了她的变化,周末特意带她去公园散心。
五月的公园,春花烂漫。很多年轻情侣并肩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苏晚看着这一幕,突然说:长河哥,咱们以后有了孩子,也要带他来公园玩。
林长河握紧她的手:
在公园的长椅上,他们看到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散步。老太太走累了,老爷子细心地为她擦汗。这个温馨的画面让苏晚很是触动。
等咱们老了,也要这样。她轻声说。
林长河没有回答,但把她的手握得更紧了。
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也让夫妻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一天晚上,苏晚发烧了。林长河连夜去敲诊所的门,买回药后一直守在她身边,用湿毛巾为她物理降温。
我没事...苏晚迷迷糊糊地说,你去睡吧...
林长河摇摇头,继续为她擦汗。天快亮时,苏晚的烧退了,而林长河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谢谢你,长河哥。苏晚感动地说。
应该的。林长河为她掖好被角,睡吧。
渐渐地,苏晚学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她知道买菜要去早市更新鲜,知道坐公交车要提前准备好零钱,知道去百货公司最好避开周末人流高峰。
她也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买了两件时兴的的确良衬衫,还学着城里姑娘的样子把头发扎成马尾。但这些外在的改变,远不如内心的成长来得重要。
最让她自豪的是,她终于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客户交流,再也不会因为口音而遭人白眼。
一个周末的傍晚,夫妻二人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苏晚熟练地挑选着蔬菜,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小贩讨价还价。林长河跟在她身后,眼中带着欣慰的笑意。
回家的路上,苏晚突然说:长河哥,我现在好像真的像个城里人了。
林长河看着她:你永远是你。
这句话让苏晚豁然开朗。是啊,城市也好,乡村也罢,重要的不是身在何处,而是保持本心。
那晚,苏晚做了一桌好菜,还特意买了一瓶葡萄酒。烛光下,两人举杯相庆。
为我们第一个家。苏晚说。
为我们。林长河与她碰杯。
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们终于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爱与希望。
夜深了,苏晚在日记本上写道:从今天起,省城不再是他乡,而是我们的家。
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身边有这个男人的陪伴,再大的困难也不足为惧。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里,他们将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锦绣人生。
星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温柔地笼罩着相拥而眠的夫妻。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里,梦想正在生根发芽,等待着开出绚烂的花朵。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七零锦绣小农媳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