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房购置终于尘埃落定,庞大的改造工程在林长河的亲自督工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的号子、金属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基建交响乐。而从村里带来的几十号新工人,也已在老员工的带领下,逐渐熟悉着环境和工序,为即将到来的产能扩张储备着力量。
然而,苏晚的思绪,却早已飞越了眼前这片繁忙的工地,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购置厂房、扩大规模,解决了生产的“物理空间”问题,但企业的生命力,终究要落在产品上。现有的劳保鞋、工作服,虽然销路稳定,利润也还可观,但终究是面向特定群体、附加值有限的基础产品。杨建华会计的报表清晰地显示,单靠这些产品,想要快速回笼购厂巨款,压力巨大。
更重要的是,苏晚敏锐地察觉到,省城的消费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春节前后在百货公司巡视时,她注意到,除了抢购年货的人潮,在成衣柜台前流连的年轻男女明显多了起来。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蓝、灰、黑的中山装和列宁装,对款式、颜色流露出更多的关注和渴望。一种对“美”的压抑已久的追求,正在政策的春风解冻后,悄然萌芽。
“我们不能只盯着劳保市场。”一次管理层会议上,苏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要开发新产品,针对普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发更时尚、更贴近生活的新产品线!”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人都有些愕然。周志刚工程师首先提出质疑:“苏厂长,我们的技术和设备都是围绕劳保用品设计的,转向民用服装,跨度是不是太大了?市场风险也不可控。”
杨建华会计也谨慎地补充:“开发新产品意味着新的研发投入、原材料采购和可能的市场推广费用,在目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需要慎重评估。”
连赵婶子也小声嘀咕:“做衣服?那能比做鞋赚钱吗?咱们的老本行可不能丢啊。”
面对质疑,苏晚没有退缩。她将几份从图书馆借来的、带有插画的时装杂志(虽然是过期的)摊在桌上,又拿出几块她特意从百货公司买来的、颜色鲜亮的“的确良”布料。
“大家看,”她的手指划过杂志上那些虽不新潮但明显区别于工装的衣裙图样,“城里人的穿着,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的确良布料,挺括、易洗、颜色鲜艳,是未来的趋势。我们不需要做得多花哨,但我们可以做比现有市面产品更合身、更有细节、质量更好的日常服装!”
她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是一种基于对时代脉搏精准把握的笃定。她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长河。
林长河的目光扫过那些色彩明快的布料,又落在苏晚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上。他没有立刻表态支持或反对,而是在散会后,独自一人去了车间,在那排半自动缝纫机前站了许久。
晚上,回到出租屋,苏晚还在伏案画着草图。她构思的不是复杂的时装,而是基于现有衬衫和外套的版型,进行细微的改良——收一点腰身,改变领子的样式,在口袋或袖口处增加一些简单的绣花或装饰线条。她画得专注,甚至没注意到林长河何时站到了她身后。
“这里,”林长河粗糙的手指忽然点在她画的一件女士衬衫的肩线位置,“如果加一道暗褶,活动起来更舒服,也不容易变形。”
苏晚惊讶地抬起头。林长河不懂设计,但他对结构和实用性的理解,是多年经验和部队培养出的精准眼光。
“还有这个扣眼,”他又指向领口,“用那种新进的‘锁眼机’,比手工锁的结实,也好看。”
他没有评价她的设计是否美观,而是从工艺和耐用性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这恰恰是苏晚所忽略的环节。她的设计源于审美和直觉,而林长河的补充,则让她的想法真正具备了工业化生产和保证质量的基础。
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淌。苏晚负责勾勒出“魂”,林长河则负责打造承载这个“魂”的“骨”。
“长河哥,你觉得……能做吗?”苏晚带着期待问。
林长河拿起她画的另一张草图,是一件男式夹克,苏晚在胸口位置设计了一个带盖的贴袋。“这个袋子,”他仔细看了看,“盖子和袋身的弧度要匹配,缝合的走线要特别加固,不然容易开裂。我可以调整一下模板。”
这便是他的回答——用行动代替肯定。
从那天起,小小的出租屋变成了新产品研发的“秘密基地”。夜晚的灯光下,常常是苏晚在桌前写写画画,不断修改着设计图,而林长河则在一旁,用废布料和纸板,反复试验着如何将她图纸上的线条,通过现有的设备和工艺完美地实现出来。
他发现了苏晚设计中一个收腰连衣裙的版型,用普通缝纫机很难处理腰身的位置,容易起皱。他琢磨了几个晚上,结合半自动缝纫机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辅助压脚工具,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苏晚想在一条丝巾(他们用边角料试做)上绣一朵简单的梅花,但厂里没有专业的绣花机。林长河就带着厂里手艺最好的赵婶子,反复试验针法和线的张力,硬是用普通缝纫机,摸索出了模拟绣花的效果,虽然效率不高,但作为小批量产品的点缀,已然足够。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苏晚的设计过于理想化,现有的工艺根本无法实现;有时林长河制作的样品过于注重结实耐用,显得笨重呆板。两人也会因此产生分歧。
“长河哥,这个领子不能这么硬,要柔和一点才好看!”苏晚拿着一个做好的衬衫样品,皱着眉说。
“太软容易塌,洗几次就没型了。”林长河坚持自己的看法。
“可是这样穿起来不舒服,也不精神……”
“那试试换一种衬布,或者调整一下上领子的角度。”
没有争吵,只有基于各自专业领域的据理力争和不断尝试、调整。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中,一件件凝聚了两人心血的样品逐渐成型——改良版的收腰“的确良”女士衬衫、挺括利落的男式夹克、带有简单绣花装饰的连衣裙、甚至还有几条尝试用不同颜色布料拼接的围巾。
他们将样品拿给厂里的年轻员工看,孙卫国和几个小姑娘眼睛都亮了,爱不释手。
“厂长,这衬衫真好看!比百货大楼里挂着的还精神!”
“这裙子腰身收得真好,显身材!”
年轻员工的反应,给了苏晚巨大的信心。她决定,首批新产品,就主推那款改良版“的确良”女士衬衫和男式夹克。
然而,量产又是另一道难关。新产品的工序比劳保用品复杂,对裁剪和缝纫的精度要求更高。林长河重新规划了生产线,将新老工人混合编组,由他亲自培训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周志刚工程师也发挥了作用,为新产品的特定工序设计了质量检验标准。
第一批新产品下线,包装依然沿用“锦绣”的商标,但苏晚特意在吊牌上加了“都市风尚系列”的字样。看着仓库里那一片不同于以往灰蓝工装的颜色鲜亮的新产品,所有人的心都悬着。这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成败未知。
苏晚亲自带着样品,拜访了省城最大的百货公司服装部。采购主任是一位四十多岁、衣着考究的女同志,她拿起那件“的确良”女士衬衫,反复摩挲着面料,查看针脚,又对着镜子比划了一下腰身。
“苏厂长,你们这乡镇企业,还真能搞出新名堂。”采购主任的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欣赏的神色,“这衬衫的版型确实不错,细节也到位。比我们现有的货色强。”她沉吟了一下,“先上两百件,看看市场反应。”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百货公司将这批“锦绣·都市风尚系列”的衬衫和夹克,放在了一个不算太起眼,但人流尚可的柜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产品上柜不到三天,百货公司的电话就打到了苏晚的办公室,采购主任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切和兴奋:
“苏厂长!快!再送五百件衬衫过来!不,一千件!我的柜台都要被挤破了!那些大姑娘小媳妇,看见这衬衫就跟不要钱似的!还有那夹克,男同志也抢着试!你们赶紧生产!”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瞬间在锦绣制造厂引爆了。
“成功了!我们的新产品成功了!”孙卫国几乎是喊着冲进车间报信。
工人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赵婶子抹着眼角:“晚晚这脑子,就是活络!”
连一向严肃的周工和杨会计,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订单如同雪片般从各家百货公司、供销社飞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全是催货的。新开辟的“都市风尚”生产线立刻进入全天候运转状态,工人们干劲十足,因为这意味着更高的计件工资和看得见的成就感。“锦绣”牌,第一次以时尚、优质的姿态,强势进入了普通市民的视野,供不应求。
晚上,苏晚和林长河站在新厂房二楼的走廊上,俯瞰着下方灯火通明、为新产品而忙碌的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新布料的清香和奋斗的热意。
“长河哥,我们做到了。”苏晚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却是巨大的喜悦和自豪。她看向身边的男人,如果没有他在工艺上的支持和完善,她的设计可能只是一纸空文。
林长河的目光扫过下方井然有序的生产线,最终落在苏晚亮晶晶的眼睛上。他伸出手,不是握手,而是轻轻拂去了她肩头不知何时沾上的一根线头。
“嗯。”他低沉地应了一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窗外,是省城璀璨的万家灯火。而在锦绣制造厂内,一条全新的产品线,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了勃勃生机。它不仅带来了急需的利润,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为企业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消费市场的大门,赋予了“锦绣”品牌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内涵。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七零锦绣小农媳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