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细碎而矜持地落在省城的屋顶和街道上,尚未积存便已消融,只留下湿漉漉的地面和空气中凛冽的清新。回报乡里带来的内心充盈与广泛赞誉,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苏晚和林长河,也让“锦绣”这块招牌,镀上了一层更加温润动人的光泽。
厂里的生产按部就班,管理团队运转顺畅,一切都显得平稳而有序。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就隐藏在这看似平淡的日常之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叩响大门。
这天下午,苏晚正在办公室里与周志刚工程师讨论一款采用深城混纺布料的新春装打样细节,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她随手接起,听筒里传来陈主任异常兴奋、甚至有些急促的声音:
“苏厂长!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省外贸局的同志刚刚找我!他们在筹备明年春季的广交会,正在全省筛选有潜力的企业带去参展,重点是轻工和纺织产品!他们……他们看中了你们的‘锦绣’品牌,尤其是那个‘都市风尚’系列,想邀请你们参加!”
“广交会?”苏晚握着话筒的手猛地一紧,心跳骤然加速。这个名字她听说过,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是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桥梁,是所有做实业的人心目中象征着更高舞台和更广阔天地的神圣殿堂!她从未想过,这个机会会如此突然地降临到他们这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乡镇企业头上。
“是!就是广交会!”陈主任的声音因激动而拔高,“外贸局的同志说了,你们厂产品质量过硬,品牌有特色,而且有社会责任感,符合国家想要展示的新形象!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苏厂长!”
巨大的惊喜如同潮水般涌来,让苏晚一时有些眩晕。她强压住激动,尽量保持冷静:“陈主任,谢谢您!我们……我们需要做什么?”
“准备样品!最好的样品!要能体现你们最高水平,还要有国际视野!外贸局的专家下周会先到你们厂里初步考察和指导,你们一定要做好准备!”陈主任再三叮嘱后才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苏晚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只是看着窗外细碎的雪花,胸口剧烈起伏。广交会!出口订单!这意味着“锦绣”的产品将有可能摆上国际市场的柜台,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消费者的检验!这不仅仅是一张订单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品牌走向世界的跳板,是一个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她立刻召集了所有管理层紧急会议。
当苏晚宣布这个消息时,会议室里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炸开了锅。
孙卫国第一个跳起来,满脸放光:“去广交会?!咱们的产品要出口了?!太牛了!”
张师傅激动得手都有些抖:“我这辈子还能看到咱们做的东西卖到外国去?”
赵婶子更是双手合十,嘴里不住念叨:“祖宗保佑,祖宗保佑……”
连一向冷静的杨会计和周工,脸上也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振奋神色。
然而,最初的兴奋过后,现实的问题如同冰水,让众人的热情迅速冷静下来。
周志刚工程师推了推眼镜,第一个提出严峻的问题:“苏厂长,出口产品和我们内销的产品,标准完全不同。就拿最简单的衬衫来说,对缝线针距、线头处理、色差控制、尺寸公差、环保指标(如甲醛含量)都有极其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们现有的工艺和质检体系,恐怕……难以完全达到。”
杨建华会计也立刻开始核算:“参加广交会,准备高标准的样品,改进生产工艺以满足出口要求,这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就算拿到了订单,出口业务结算周期长,资金占用大,对我们的现金流是巨大考验。”
张师傅面露难色:“出口订单通常批量大,交货期紧,对我们的生产能力是极限挑战。以我们目前的规模,接一个大单,可能其他所有订单都要受影响。”
兴奋与压力,机遇与挑战,如同硬币的两面,同时摆在了锦绣制造厂的面前。这个突如其来的机遇,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但门后的台阶,却陡峭无比,需要他们拼尽全力才能攀登。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苏晚,以及她身边始终沉默的林长河。
苏晚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既期待又忧虑的脸。她知道,这是一个关键的抉择点。满足于现状,偏安一隅,或许可以过得安稳滋润。但接受这个挑战,就意味着要将企业再次推向一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快车道,意味着他们所有人,都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一场从观念到能力的全面升级。
她的目光最终与林长河相遇。他的脸上没有什么激动的表情,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样子,但他微微眯起的眼睛和紧抿的嘴唇,显示他正在飞速地思考着。他没有看其他人,只是看着苏晚,仿佛在等待她的决断,也仿佛在用眼神传递着某种力量。
苏晚从他的目光中,读懂了那份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支持。无论她选择哪条路,他都会在她身边。这份默契与信任,给了她最终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一个门槛。”苏晚清亮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响起,压下了所有的嘈杂,“跨过去,海阔天空;缩回来,我们可能永远只是个省内的‘先进典型’。”她的语气逐渐变得坚定,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果决,“我知道很难,要求很高,风险很大。但是,这个机会,我们必须抓住!”
她站起身,环视众人,眼神锐利而充满力量:“标准达不到,我们就改!工艺不行,我们就学!规模不够,我们就扩!资金有压力,我们一起想办法!从今天起,全厂进入备战状态!目标只有一个:拿下广交会的入场券,让‘锦绣’走向世界!”
“好!”林长河第一个沉声响应,简短有力,如同定音的重锤。他看向周工:“技术标准,你牵头,我带人配合,缺什么设备,列清单。”他又看向杨会计:“资金预算,尽快做出来,我来协调。”最后看向张师傅和赵婶子:“生产动员和后勤保障,交给你们。”
他瞬间就将苏晚的战略决心,分解成了具体可行的战术指令。这种默契,无需排练,早已融入骨髓。
会议结束后,整个锦绣制造厂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紧绷的节奏运转起来。
苏晚和林长河,再次进入了那种并肩作战、分进合击的状态。
苏晚主要负责对外沟通和战略规划。她与外贸局派来的专家团队反复沟通,理解出口标准的具体要求;她查阅有限的关于国际市场的资料,试图把握海外客户的审美和需求;她亲自参与出口样品的甄选和设计,在保留“锦绣”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更简洁、更具国际感的元素。她感觉自己的视野被强行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在培训班学到的关于“国际市场”、“品牌价值”的知识,此刻都有了落地的迫切性。
林长河则再次扛起了内部攻坚和升级的重担。他带着周工和技术骨干,一头扎进车间,对照着外贸局提供的厚厚一叠标准文件,逐一工序地进行排查和改造。缝线针距必须精确到毫米,他们就调整设备,培训工人,一遍遍练习;线头处理要求绝无残留,他们就引入新的修剪设备和质检环节;对布料的色差和环保要求,他们就去协同曙光纺织厂,共同攻关。
过程是极其艰苦的。习惯了内销标准的工人们,起初对如此“吹毛求疵”的要求怨声载道。一次,因为一批样品的扣眼锁边有一处微乎其微的不均匀,林长河责令全部返工,负责那道工序的老师傅当场就红了眼圈。林长河没有斥责,而是拿起一件不合格的样品,又拿起一件外贸局带来的对标产品,放在一起,沉默地让那位老师傅自己看,自己摸。
“差距,在这里。”他指着那几乎看不见的细节,声音低沉,“我们要卖的,不是便宜,是质量。”
那位老师傅看着两件产品,沉默了许久,最终默默地拿起工具,开始了返工。从此,再无人抱怨。
深夜的新家书房里,那盏并排摆放着两台台灯的书桌上,景象也发生了变化。苏晚面前铺开的不再只是财务报表和生产计划,更多的是外贸资料、设计草图和写满了英文单词的笔记本。而林长河面前,除了设备图纸,也多了一本他让苏晚帮他写的、关于出口质检标准要点的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他认识的简单的字和符号。
有时,苏晚会被某个陌生的国际贸易术语卡住,眉头紧锁。林长河便会递过一杯温水, silent and supportive.
有时,林长河会对某个工艺改进方案百思不得其解,苏晚便会放下手中的笔,用最通俗的语言,结合她了解的市场信息,帮他分析利弊,往往能给他带来新的思路。
他们不再仅仅是夫妻,是战友,更像是两个在未知海域共同探索的航海者,一个负责观测星象、绘制海图,一个负责操控船舵、加固船体,缺一不可。
当第一批严格按照出口标准制作的样品,通过外贸局专家的初步验收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那不仅仅是一些合格的产品,那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共同搭建起的、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第一块阶石。
专家临走时,对苏晚和林长河说:“你们是我见过的,转型最快、决心最大的乡镇企业之一。广交会上,机会很大,但竞争也更激烈,你们要做好准备。”
送走专家,苏晚和林长河站在焕然一新的样品陈列室里,看着那些凝聚了全厂心血的、品质精良的产品。窗外,夜色深沉,厂区灯火通明。
“长河哥,”苏晚轻声说,语气中带着疲惫,更带着一种经过淬炼后的坚韧,“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会更难。”
林长河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望着窗外的灯火,那是他们共同打拼出的江山。他伸出手,轻轻揽住苏晚的肩膀,这是一个在外人面前极少有的亲密动作。
“难,就走慢点。”他低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一种磐石般的稳定力量,“但方向,对了。”
他的话语简单,却道出了本质。方向对了,再难的路,也值得走下去。
苏晚靠在他坚实的手臂上,感受着那份熟悉的、令人安心的力量。心中因为未知挑战而产生的一丝彷徨,悄然消散。
新的机遇已经打开,更高的要求摆在面前,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成了必然的选择。前路注定布满荆棘,挑战层出不穷。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七零锦绣小农媳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