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林家灶坊的炊烟已袅袅升起。
青溪村东头的大槐树下早已围满了人,有的提着陶罐,有的揣着铜钱,都等着一碗春织熬的“药粥”。
这药粥原是她为家中老母调养身子摸索出的方子,后来在晒谷场那日随口说了几句,竟被刘五爷听去,提议在村里办个“药粥节”,让大家都尝尝这养生的好东西。
结果一试之下,全村轰动。
有人说是治咳喘的灵丹,有人说能调理妇人经血,还有老人吃完觉得夜里腿不抽筋了——种种奇效传得飞快,连隔壁三里屯的人都赶来排队。
王婆子第一个坐不住了,跑来跟春织说:“你这药粥,可不只是给村里人喝的,该往外面送!”
李三姑也拍手叫好:“我来组织几个手脚利索的媳妇,成立个‘送粥队’,每日定时定点送到各村口,谁想吃,提前一天报数,咱现熬现送。”
春织听得心下一动。
她早有此意,只是担心人手不够、路途遥远。
如今众人主动帮忙,正合她意。
她点头应下,随即推出“定制药粥”服务:按体质分型,寒热温凉各有配方,还附上一张小纸条,写着食材搭配与饮用建议。
这一招立刻赢得乡邻信赖,甚至有外村的读书人家托人带信来求粥。
一时间,“林家药粥”成了十里八乡的招牌,连镇上的杂货铺都开始代销她的草药粉。
而这一切,霍砚都在默默看着。
他本打算在村里处理完采药事宜后就回山中旧居。
这些日子他帮春织识辨草药、教她炮制之法,原以为只是一时相助。
但当他看到她在灶前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询问时,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异样的情绪。
他想起了军营里的火头军生活,想起那些伤兵士兵对一碗热粥的渴望。
而眼前的女子,虽非将士,却用一锅锅药粥撑起了整个林家,甚至温暖了一方村落。
那天傍晚,春织拦住了他收拾行囊的手。
“你既懂得草药,不如留在村里。”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帮我一起照顾病人。村里这么多老弱病残,他们也需要你。”
霍砚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他在林家屋后搭了个简易木屋,从此每日早起便入山采药,午后传授春织如何晾晒、炮制、储藏药材,晚间则绕着村子巡逻一圈,以防野兽夜间出没。
两人的默契越来越多,言语虽不多,但一个眼神便知彼此心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见到春织风光无限。
赵氏原本还想借着风言风语打压她,哪知反倒成了她的垫脚石。
眼见“药粥节”之后春织声望更盛,她心里愈发焦躁。
于是,她悄悄去了镇上,找到一个名声不佳的游医,许以重金,请他上门查验林家“私自制药”的罪名。
那游医果然登门,一副义正辞严的模样,说要“为民除害”。
可他还没开口,就被霍砚一眼识破身份。
“去年你还在北街骗瘸腿张婶卖假参丸,如今又换了个地方行骗?”霍砚冷冷开口,语气如铁。
游医脸色大变,转身就想逃,却被霍砚一把拎住衣领,扔到了村长面前。
事情一查,果然是赵氏勾结骗子,意图败坏春织名声。
村长震怒,责令赵氏闭门反省三个月,不得再参与村中事务。
赵氏自知无颜再留,只得收拾细软,灰溜溜搬去外地亲戚家住。
这场风波过后,林家灶坊的名声更响了,而春织的肩膀,也不再孤单。
夜深人静,春织坐在灶前翻看笔记,窗外月光洒进屋内,照着她眉眼间的温柔与坚毅。
她轻轻摩挲着手中的草药粉末,想着明日又要为多少人家送去温暖。
忽而听到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霍砚端着一碗刚煮好的药粥走来。
“你忙了一天,该补补。”他说。
她接过碗,低头抿了一口,眼角微湿。
“你总说我需要你……其实,是你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撑这个家。”
霍砚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深沉如夜。
而在里屋,林氏躺在床上,呼吸平稳,脸上泛起久违的红润。
春织不知道的是,就在昨夜,林氏曾微微睁开眼睛,嘴唇轻颤,似乎想要说什么,却又力竭昏睡过去。
那一瞬间,仿佛有什么希望,在黑暗中悄然苏醒。
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棂,斜斜地洒在林氏清瘦的脸庞上。
春织正在灶台前熬药,忽听得里屋传来一声微弱却清晰的呼唤:
“织娘……”
她手一抖,药勺差点跌进锅里。
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春织怔在原地,眼泪不自觉地涌出眼眶。
她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进里屋,扑到床前,紧紧抱住养母瘦削的肩膀,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林氏眼角也泛着泪光,枯瘦的手轻轻抚摸着春织的后背,声音虚弱却温暖:“织娘……我听见你说话了……你一直在照顾我……”
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三岁那年被半块炊饼救下的画面、寒冬腊月里林氏为她缝补衣裳的画面、养父坠崖后自己第一次独自挑起全家重担的画面……如今,眼前这个曾几度病危、几乎要永远沉睡的女人,终于睁开眼睛唤她一声“织娘”。
这一声,胜过千金万银。
春织伏在母亲怀里,泪水止不住地滚落。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所有的委屈、所有的隐忍,都化作一句轻声呢喃:
“娘,我在。”
从那天起,林氏的身体虽仍虚弱,但已能坐起进食。
春织每日亲自熬药、煮粥、擦身、换被,细心照料一如当年林氏待她幼时。
村中人见了,无不感慨动容。
而最欣慰的,莫过于霍砚。
他站在灶房外,看着那个忙碌的身影——晨起采药、日间熬粥、夜晚研读医书——她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可他知道,她只是将所有的心力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与亲人身上。
“你真不怕累?”有天夜里,霍砚忍不住问她。
春织回头一笑,眼里是藏不住的柔光:“只要娘能一天天好起来,我再累都值得。”
霍砚沉默片刻,低声道:“以后,我会和你一起。”
春织怔了怔,随即轻轻点头。
夜深风静,灶火映红了林家小院。
两人并肩坐在炉边,听着柴火噼啪作响。
霍砚教她辨识新的草药,春织则将新想出的几种药粥配方一一记录下来。
她望着手中笔记,心中隐隐浮现出一个念头:或许,这药粥,不只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它,还能走得更远。
灶火越烧越旺,照亮了整个小院,也照亮了前方未知的路。
而在十里八乡的村庄之间,关于“林家药粥”的传说,才刚刚开始流传。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寒门巧妇理家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