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在刘衍的统治下,步入鼎盛。四海升平,府库充盈,万邦来朝,在派出远洋舰队后,刘衍并没有停止大汉内部的建设。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刘衍,目光却早已穿越了眼前的繁华,投向了数十年后。他深知,一个王朝的长久兴盛,绝非一代人之功,更需要未雨绸缪,为后继者铺路,培养能托付江山社稷的栋梁之材。凭借穿越者的先知先觉,一套庞大而周密的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他手中悄然展开。
一、 星火寻踪,擢拔幼苗
刘衍并未大张旗鼓,而是通过暗卫与心腹官吏,暗中寻访那些在原本历史轨迹中曾闪耀光芒,如今却尚是璞玉的年轻名字。
· 天水麒麟儿——姜维: 密令下达至天水郡,寻找一名叫姜维的少年,其父曾为郡功曹,早殁于羌乱。暗卫回报,此子聪慧过人,孝奉母亲,喜好郑氏学(经学),且暗中习练武艺,有韬略之志。刘衍闻之,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了未来那位独撑蜀汉危局的栋梁。他并未立刻召见,而是下令由地方官以“嘉奖孝廉才学”的名义,将其母子妥善安置,并派遣饱学宿儒与退役军官,以“聘为西席”之名,暗中教导,系统培养其文武之才,并潜移默化地灌输忠君爱国、匡扶社稷的思想。
· 义阳寒门骥——邓艾: 另一路暗卫则在义阳寻访到了年幼的邓艾。此时邓艾家境贫寒,为屯田民,且有口吃之疾。刘衍得知后,特意嘱咐:“此子虽口不能畅言,然胸有沟壑,不可因其微瑕而掩其大才。” 他命人以“朝廷恤孤,资助才俊”为由,改善其家计,并为其创造读书习字的机会。同样安排名师,着重培养其军事地理、屯田经济方面的才能,观察其“画地成图”的天赋是否依旧。
除了这两位最知名的人物,刘衍还根据记忆,列出了诸如王濬(日后平吴的水军大将)、杜预(文武全才,灭吴主将之一)、马隆(精于器械,平定凉州)等一批在原本历史不同时期崭露头角的人才,或其家族尚在幼年的子弟,予以关注和不同程度的培养。
二、 体系构建,育才摇篮
个人的发掘固然重要,但系统性的培养方能保证人才辈出。刘衍着手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1. 皇家书院(弘文馆进阶版): 在长安设立最高学府,不仅讲授儒家经典,更增设律学、算学、格物(物理、化学基础)、舆地(地理)、兵法等实用学科。从各地选拔聪慧少年入学,其中就包括了被“发现”的姜维等人。刘衍时常会亲临书院,与学子们问答,考察其才学与心性。
2. 讲武堂扩建: 原有的讲武堂进一步扩大规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面向军中优秀子弟及有武略天赋的平民少年,打下基础;中级培养中下层军官;高级则面向已有战功和潜力的将领,进行战略战术深造。邓艾在展现出军事天赋后,便被送入讲武堂学习。
3. 太子侍读与东宫属官: 刘衍有意识地将一些经过初步考察、才华出众且品行端正的年轻人,安排进入东宫,担任太子刘晟的侍读或低级属官。如年纪稍长的姜维,在完成基础学业后,便被选为太子舍人,陪伴刘晟读书习武,参与议政。这既是培养,也是让未来的君臣在年少时便建立信任与默契。
4. 地方历练: 刘衍深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对于培养的苗子,绝不让他们只留在京城。他会适时地将他们外放至郡县,处理实际政务,或派往边军,经历战火洗礼。例如,邓艾在讲武堂毕业后,便被派往并州边境,参与屯田和防御事务,积累实践经验。
三、 太子刘晟的班底
在刘衍的精心安排下,太子刘晟的身边,逐渐聚集起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核心圈子:
· 姜维 以其沉稳的性格、文武双全的素养,以及对战略的敏锐洞察力,成为刘晟在军政方面的重要参谋和挚友。
· 邓艾 虽口吃,但其提出的屯田、水利、地形利用等务实方案,每每令刘晟惊叹,被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干才。
· 此外,还有如王濬 这般对舟船水战充满兴趣的青年,被安排进入大汉水师历练;如杜预 这般博览群书、精通律法的全才,则在东宫负责文书法典的整理阐释……
刘衍时常将刘晟召至身边,指着沙盘或舆图,让他与这些年轻俊杰一同分析局势,制定方略,并加以点评引导。他告诫刘晟:“为君者,非事事躬亲,而在知人善任。此数人,皆乃朕为你预备之肱骨,然其才具心性,仍需你日后亲自体察磨砺。待你登基之日,他们便是你廓清寰宇、治理天下的利剑与基石。”
看着儿子与这群未来的栋梁相处融洽,辩论时火花四溅,协作时默契无间,刘衍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这个穿越者,不仅改变了三国原有的进程,建立了全新的大汉帝国,更可能为这个帝国,奠定一个远超原来历史上汉唐的、更加辉煌长久的未来。
帝国的火种已经播下,只待时日,便可成燎原之势。一个属于刘晟与他年轻班底的时代,正在父辈的深谋远虑中,缓缓拉开序幕。
喜欢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