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符新案”的发现,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探照灯,将三起看似孤立、被忽视的死亡事件串联成一条令人毛骨悚然的系列谋杀链。重案一组办公室的白板上,三个分别标注着“1”、“2”、“3”的受害者信息被清晰地排列出来,他们额头上或复原出的符号照片并排陈列,散发着阴森的气息。
凶手的目标明确——社会边缘的流浪者。动机不明,但行为模式清晰:有序猎杀,留下专属符号与编号,手法干净利落,几乎不留痕迹。这是一个极度危险、具备高度反社会人格且享受绝对掌控感的连环杀手。
“必须在他标记‘4’之前,把他揪出来!”季青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调查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铺开。专案组扩大了规模,协调了更多分局和派出所的警力,对全市范围内的流浪人员聚集地、桥洞、废弃建筑进行拉网式排查与安全提醒,同时加强对夜间独自活动的流浪人员的保护性关注。
技术队对三个现场符号进行了最精细的数字化建模和比对分析,试图从线条的走向、深度、力度等细节中,解析出凶手的心理特征甚至职业习惯。符号学专家也被再次请来,进行更深入的会诊。
陈锐则一头扎进了三名受害者的“生前轨迹”重建工作中。尽管他们身份不明,社会联系几近于无,但陈锐相信,只要他们存在过,就必然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留下电子或物理的印记。他调取了三个抛尸地点周边更大范围、更早时间段的监控录像,寻找任何可能出现过三名受害者的画面,试图反推他们生前最后的活动范围,进而寻找凶手的狩猎场。
老谭负责协调社会面排查,并重点追查那辆在“3号”案发现场附近出现过的无牌银色面包车。这种老旧车型在本市保有量不小,排查起来如同大海捞针,但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物理线索。
压力在枯燥繁琐的数据筛查和走访中积聚。
转机出现在对“1号”受害者(半年前废弃工厂坠亡案)遗骨的重新检验上。法医在对其骸骨进行更细致的微观检查时,在肋骨内侧发现了几点极其微量的、不属于骨骼本身的化学残留!经化验,是一种高浓度的镇静类药剂成分,通常用于医疗麻醉或兽医领域。
“他不是意外坠亡!”法医的报告带来了关键转折,“他是被注射了强效镇静剂后,从高处抛下制造意外假象!之前的尸检忽略了这一点!”
镇静剂!这意味着凶手并非单纯依靠暴力,而是使用了药物辅助,使其作案过程更可控、更“安静”!
几乎同时,陈锐那边在对海量监控录像进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时,也有了一个惊人发现:在“2号”受害者(邻市桥洞案)被发现前约一周,本市南区的一个24小时自助银行监控探头,曾捕捉到“2号”受害者在Atm隔间内短暂避风的画面。而在他离开后不到半小时,一个穿着深色风衣、戴着帽子的身影出现在同一个Atm机前,并未进行任何操作,只是站在那里,似乎在观察着什么,停留了约两分钟后悄然离开。尽管面容不清,但其身形与“3号”案发现场监控中那个从面包车上拖下“麻袋”的身影极为相似!
凶手在跟踪他的猎物!
他并非完全随机选择,而是在流浪者可能出没的地方进行观察、筛选,甚至可能进行某种程度的“跟踪确认”!
“缩小排查范围!”季青立刻调整部署,“重点排查全市能接触到这种特定镇静药剂的人员——医院麻醉科医生、护士、兽医、实验室研究员,甚至是有过相关前科或非法渠道的人!同时,以南区那个自助银行为中心,辐射周边所有流浪人员活动区域,寻找更多监控线索,刻画凶手的活动轨迹!”
凶手的画像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一个能接触到医用或兽用镇静药剂,心思缜密,具备一定解剖学知识(刻痕位置精准),拥有或能使用车辆,并且对城市流浪者活动规律有所了解的人。
“他可能伪装成救助站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或者……本身就是经常与流浪者打交道的人。”老谭提出了一个方向。
调查的焦点,开始向医疗领域、社会福利机构以及可能隐藏在上述领域中的、心理扭曲的个体收缩。那张针对“骨刻密码”杀手的大网,正在缓缓收紧。
(第一百九十二章完)
喜欢破案:我的共情能力能摸尸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破案:我的共情能力能摸尸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