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打满鸡血,赶着回去孝出强大的刘彻,客厅里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古怪。
刘邦盘腿坐在沙发上,啧啧称奇。
“这小子,够狠,够毒!”
李世民端着茶杯,目光深邃,显然还在回味刚才那套釜底抽薪的组合拳。
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杀人不见血。
他自问,若是自己处在窦太后的位置上,面对这样无懈可击的阳谋,恐怕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权力被一点点掏空,最后还得给那个孝顺孙子一个笑脸。
武则天则轻轻放下了水杯,嘴角挂着一丝玩味的笑意,她看向周墨和方文中。
“两位先生,给汉武帝开的这副药,不是虎狼之药,而是刮骨钢刀。看似温和,实则刀刀见骨,直剜心头肉。”
周墨赶紧摆手。
“别别别,主谋是方教授,我就是个翻译,最多算个捧哏的。”
方文中推了推眼镜,一脸严肃地纠正,“此乃堂堂正正的帝王心术,是为拨乱反正。”
就在这微妙的气氛中,周墨胸前的玉环,毫无征兆地亮了起来。
这一次的光芒,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是一种温润的、充满了生命气息的翠绿色光芒,如同雨后初生的嫩芽,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
光芒一闪即逝,一个身影出现在客厅中央。
来人身着一身略显陈旧但极为干净的玄色长袍,头戴进贤冠,面容温文尔雅,眉宇间自有一股与世无争的从容气度。
正是光武帝刘秀。
可此刻,这位素来以沉稳冷静着称的位面之子,脸上却带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以至于嘴唇都在微微颤抖。
他的眼神在客厅里扫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周墨身上。
“先生!”
刘秀快步上前,竟有些失态地抓住了周墨的胳膊。
“您这是……”周墨被他这反常的举动吓了一跳。
刘邦也凑了过来,上下打量着自己这位后世子孙。
“我说秀儿,你这是咋了?被狗撵了还是捡到钱了?”
刘秀没有理会刘邦的调侃,他深吸一口气,似乎想平复一下心情,但声音依旧带着颤音:“成了!成了!”
“什么成了?”李世民也好奇地看了过来。
“土豆!番薯!”
刘秀的声音陡然拔高,眼中精光四射,“它们……它们在朕的禁苑之中,丰收了!”
他摊开双手,仿佛在向众人展示一个看不见的奇迹。
“朕听从先生的建议,将最好的地开辟出来,让最懂农事的老农日夜看护。”
“就在三日前,第一批试种的作物,成熟了!”
“当那些藤蔓被拉起,泥土被刨开时……”
刘秀的呼吸变得急促,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改变历史的现场。
“所有人都惊呆了……那埋在土里的果实,一窝一窝,一串一串,多到……多到挖出来的土豆和番薯,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客厅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周墨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但听着刘秀亲口描述,依然感到一阵心潮澎湃。
“产量……产量如何?”李世民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刘秀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周墨脸上,他一字一顿,用尽全身力气,报出了那个足以颠覆一个时代认知的数据。
“土豆,折合亩产……两千斤!”
这个数字,像一道天雷,在几位古代帝王的脑海中炸响。
“啥玩意!”
刘邦第一个跳了起来,一把揪住刘秀的衣领,唾沫星子都快喷到他脸上了,“你再说一遍?!亩产多少?”
这位从田垄里爬出来的开国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土地的脾气。
在他那个时代,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亩地能收个两石,也就是两百多斤粟米,那都得是祖坟冒青烟,值得祭天谢神的大丰收。
两千斤?
这不是粮食,这是神话!
“高祖……是真的,亩产两千斤!”
刘秀被摇得头晕眼花,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刘邦松开手,像头暴躁的狮子一样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地里长不出这么多东西!除非那玩意是石头做的,不占地方!”
李世民的脸色同样凝重到了极点。
他没有刘邦那么失态,但紧握着茶杯、指节泛白的手,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两千斤!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只需要一亩地,甚至半亩地就能产出。
这意味着,他的府兵可以完全脱产,进行更高强度的训练。
这意味着,他北击突厥、西征高句丽,将不再受限于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
这意味着,关中一旦有灾,朝廷能轻易拿出海量的粮食赈济灾民,彻底杜绝流民与叛乱!
武则天没有说话,她只是静静地看着刘秀,那双凤眸之中,闪烁着比任何人都要炽热的光芒。
按时间来算,她的玉米也快能收获了,后面种下的土豆红薯,应该也会在一个月内陆续成熟。
有了这亩产两千斤的神物,她的大周,将会在短短一二十年内,迎来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届时,万邦来朝的盛景,将不再是梦想,而是唾手可得的现实。
“那……那番薯呢?”周墨适时地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
刘秀转向周墨,“番薯……长势比土豆更喜人。”
那红皮黄心的果实,大的一个就有三四斤重。”
他颤抖着伸出三根手指,“亩产……三千斤!”
刘邦不走了,他一屁股坐回沙发上,张着嘴,半天没说出一个字。
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这两个数字碾得粉碎,他现在无比后悔自己种的晚了。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信息。
他脑子里已经不是战争,不是政治,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无数的百姓走出贫瘠的山区,在以前无法耕种的土地上种满了这种神物,炊烟袅袅,童叟嬉笑,一个前所未闻的煌煌盛世,正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味道如何?百姓可会接受?”
武则天最先冷静下来,问出了实际问题。
“朕……朕亲自尝了。”
刘秀提起这个,脸上又泛起了光彩,“那土豆,蒸熟之后,口感绵密,不比粟米差;至于那番薯,烤熟之后,香甜软糯,简直是人间美味!朕宫里的皇子公主们,抢着吃!”
“好!好!好!”
李世民猛地睁开眼,连说三个好字,一拍大腿站了起来,“此乃天佑我华夏!天佑我华夏啊!”
狂喜过后,刘秀脸上的兴奋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浓重的忧虑。
“先生,喜是天大的喜事,但……朕也遇到了难题,不是不能解决,只不过朕想要再快一点。”
周墨就知道会这样,他示意刘秀坐下说。
“神物虽好,但如何快速推广,却让朕一筹莫展。”刘秀叹了口气,眉头紧锁。
“首先,是信任问题。”
“这东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凭空拿出去,说它亩产三千斤,百姓们不会信,只会当成是朝廷的又一种骗术,朕已在一地强行推广,但效果不好,甚至有些激起民变。”
“其次,是官吏问题。”
“如此神物,利国利民,但也利于私囊。朕担心,种子一旦下发到地方,就会被那些贪官污吏层层克扣,甚至囤积居奇,高价倒卖,最后百姓得不到实惠,反而让他们中饱私囊,败坏朝廷的国策,朕的天下刚定,又需要用人,也不能过于严苛。”
“最后,是技术问题。”
“这两种作物的种植之法,虽不复杂,但与传统作物毕竟不同,如何让天下千千万万的农户,都学会如何育种、如何留种、如何栽种,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刘秀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三大烦恼。
是啊,神物是有了,可怎么把它从皇帝的禁苑,送到天下万民的饭桌上?
这是一个远比发明技术本身更复杂、更棘手的管理学问题。
技术可以跨越千年,但人性的贪婪与愚昧,却亘古不变。
刘邦不说话了,他知道,这事儿要是放他那会儿,八成就是被底下那帮功臣勋贵给瓜分了。
李世民也皱起了眉头,他想到了自己的世家门阀。
这么好的东西,他们会轻易让朝廷推广给普通百姓?
不从中作梗、牟取暴利才怪!
如果是数年,那慢慢筹划,他们倒是都能做到,但现在他们这群人,谁都想再快一点。
喜欢祖宗们,时代变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祖宗们,时代变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