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80 章:昌平通电迎帝驾?通坝封顶启新机
嘉靖二年(1526 年)?四月二十八
辰时?昌平城区主干道已被装点得格外热闹。两侧的商铺挂起红灯笼,门楣上贴着 “恭迎光明” 的红纸,五十盏新安装的路灯杆缠绕着红绸,在春日微风中轻晃;街道中段搭建起一座临时高台,台面上铺着明黄绒毯,两侧摆放着青铜香炉,淡淡的檀香在空气中弥漫 —— 今日,昌平将举行通电仪式,朱载林将亲自前来,见证这座城点亮的时刻。
锦衣卫副千户周正穿着整齐的飞鱼服,正带着十余名士兵检查现场布置。他走到高台旁,弯腰抚平绒毯的褶皱:“陛下待会儿要在此宣布通电,台面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士兵们立刻上前,用木槌将台板的松动钉子敲实,又用布擦拭台面,直到泛出光泽。周正又走到一盏路灯下,仔细查看灯泡的安装情况:“灯座接线要牢固,红绸别挡着散热,亮灯时可不能出岔子。” 负责安装的工匠立刻调整红绸位置,又用测电笔测试线路,氖管亮起的瞬间,工匠笑着点头:“线路通畅,没问题!”
街道两侧,百姓们早已挤满了人。住在街口的王大爷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枣糕,分给忙碌的士兵与工匠:“孩子们辛苦,吃块糕垫垫,沾沾光明的喜气!” 卖糖画的张师傅也支起摊位,熬制的糖稀在铁板上画出电灯的模样,引得孩童们围拢过来。周正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感慨 —— 从三月初筹备线路架设,到今日即将通电,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要迎来成果。
辰时过半,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周正召集所有人员,在高台旁集合:“仪式开始后,士兵负责维持秩序,工匠们在变压器旁待命,有问题立刻处理。” 众人齐声应诺,阳光渐渐升高,照在街道上的光影逐渐缩短,每一盏路灯都像一个等待绽放的花苞,期待着点亮的瞬间。
巳时?通州通惠河畔,风带着河水的湿润气息拂过,通惠河电站的坝体已迎来封顶时刻。青灰色的浆砌石坝体矗立在河道中央,丈余高的坝身上,工匠们正忙着铺设最后一层石料,糯米灰浆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 这是通州光明的基石,今日终于要完成封顶。
工部郎中王大人站在坝顶,手里拿着铁锹,准备进行封顶仪式。他身旁的老工匠张师傅递上一块刻有 “通惠电站” 字样的青石:“大人,这块石头要嵌在坝顶中央,保佑电站万年稳固。” 王大人点点头,接过青石,小心翼翼地将其嵌入坝顶的预留位置,再用糯米灰浆填满缝隙。随后,他拿起铁锹,铲起一抔混凝土,浇筑在青石周围:“通惠电站坝体,今日封顶!”
工匠们与民夫们立刻欢呼起来,纷纷拿起工具,加快铺设最后一层石料。坝体一侧的引水闸已安装完毕,熟铁打造的闸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工匠们正调试启闭装置,“嘎吱嘎吱” 的机械声在河畔回荡。“引水闸调试正常,等发电机组安装好,就能引水发电了!” 张师傅擦着额头的汗,笑着对王大人说,眼神里满是自豪。
巳时末,坝体封顶工作全部完成。王大人站在坝顶,望着宽阔的通惠河,河水缓缓流淌,映着坝体的身影。“接下来,就是安装水轮发电机组,争取五月中旬完成调试,让通州百姓早日用上电灯!” 他的声音传遍河畔,工匠们与民夫们的欢呼声再次响起,与河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通州最动人的乐章。
午时?昌平城区主干道,阳光烈得晃眼,却挡不住百姓们的热情。高台周围人山人海,朱载林身着明黄龙袍,在陆砚昭、李三才的陪同下,缓缓走上高台。百姓们立刻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少年帝王身上,期待着通电时刻的到来。
“今日,昌平即将迎来光明!” 朱载林的声音虽稚嫩,却充满力量,透过台前的铜制扩音筒传遍整条街道,“从京城到昌平,从水利发电到火力发电,我们用智慧与汗水,驱散了夜晚的黑暗。这灯光,不仅照亮了街道,更照亮了百姓的生活,照亮了大明的未来!” 台下的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连远处的钟声都被这热闹的声响盖过。
随后,朱载林走下高台,在李三才的指导下,来到变压器旁。他深吸一口气,小手轻轻握住合闸手柄,缓缓按下 ——“啪!” 随着一声轻响,街道两侧的五十盏路灯同时亮起,暖黄的光线瞬间铺满整条街道,像一条发光的长龙。百姓们欢呼着,孩子们挣脱父母的手,在灯光下追逐嬉戏,他们的影子在地面上跳跃,像一群快乐的精灵;商贩们纷纷打开店铺的灯,原本准备收摊的杂货铺、包子铺,又重新摆出了商品,吆喝声再次响起,比白日更显热闹。
朱载林站在灯光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小脸上满是笑容。陆砚昭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陛下,昌平亮起来了,这是大明通电版图上又一个重要的印记。” 朱载林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 —— 那里,通州的电站即将安装机组,边境的堡垒也将迎来火力发电机,大明的光明,正一步步向更广阔的天地蔓延。
未时?边境宣府堡垒,风带着沙尘的气息呼啸而过,一台崭新的火力发电机正矗立在堡垒的空地上。这是军工总院生产的首批量产型火力发电机,今日要进行试运行,为堡垒的夜晚带来光明。
负责操作的工匠老刘,按照赵小匠教授的方法,先往锅炉内加入无烟煤,再点燃引火物。炉内很快燃起橘红色的火焰,热浪透过炉壁向外扩散,压力表的指针缓缓攀升。“压力到 0.6mpa 了!” 旁边的士兵兴奋地喊道,老刘立刻打开蒸汽阀,蒸汽顺着管道涌入汽轮机,叶片在蒸汽的推动下快速转动,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 —— 发电机顶部的指示灯 “啪” 地亮起,电压表指针缓缓升至 220 伏,稳定不动。
“成功了!发电机运行正常!” 老刘激动地喊道,士兵们立刻围过来,好奇地看着这台能产生光明的机器。堡垒守将李将军走到发电机旁,伸手感受着灯光的暖意:“有了这台机器,夜晚站岗再也不用点灯笼,传递军情也更方便了!” 老刘笑着点头,又演示着如何调整火力,控制发电量:“这机器操作简单,只要按时添煤、清理炉灰,就能稳定发电。”
未时渐深,发电机已稳定运行一个时辰,堡垒内的营房、哨塔都亮起了电灯。李将军看着亮堂堂的堡垒,心里满是感慨:“以前夜晚的堡垒漆黑一片,总担心敌人偷袭,现在有了电灯,整个堡垒都在视线范围内,安全感十足!” 远处的烽火台隐约可见,老刘望着烽火台的方向,心里盘算着:要是能给烽火台也装上电灯,传递信号会更快捷 —— 这小小的想法,或许将成为边境通讯的新变革。
酉时?紫禁城乾清宫,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形成长长的光斑。朱载林坐在龙椅上,面前的御案上摊着一张大明疆域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已通电的区域 —— 京城、昌平,还有即将通电的通州与宣府堡垒,红色的印记如星星之火,正逐渐燎原。
“陛下,昌平通电顺利,宣府堡垒的火力发电机也试运行成功,通州电站坝体已封顶,五月中旬就能安装机组。” 陆砚昭躬身禀报,手里拿着各地送来的奏报,“保定、河间等地的官员也再次上书,请求尽快推进当地的通电计划。”
朱载林点点头,小手指着疆域图上的江南地区:“江南水乡多,适合建水利发电站;北方缺水,就用火力发电机。朕要让大明的每一个州县,每一座堡垒,都能用上电灯,让大明的夜晚,再也没有黑暗的角落。” 徐阶立刻补充:“臣已让工部编印发电站建设图谱,分发各地,让当地工匠学习建设技术;户部也已备好款项,确保各地通电计划顺利推进。”
李三才则拿出一份奏折:“陛下,军工总院的赵小匠上奏,说已开始研发更小型的火力发电机,方便运输到偏远地区,还能用于田间灌溉的抽水机供电,助力农业生产。” 朱载林听后,脸上露出笑容:“赵小匠做得好!不仅要让百姓用上电灯,还要让电力助力农桑,让大明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酉时渐深,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乾清宫内的电灯自动亮起,暖黄的光线照亮了整个大殿。朱载林望着眼前的光明,心里满是期待 —— 他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大明的疆域上,处处灯火通明,百姓们在灯光下劳作、生活,孩童们在灯光下读书、嬉戏,那是属于大明的光明时代,也是他作为帝王,最想实现的愿景。
喜欢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