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的深秋,雨水敲打着画廊的玻璃穹顶,发出细密而持续的声响。林溪刚结束在这里的个展,工作人员正在小心地拆卸她的光影装置《瞬息之树》。她站在二楼的回廊上,看着下方忙碌的人群,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
距离她离开,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这半年里,她辗转于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如今是苏黎世。她的名字前面,渐渐被冠以“新锐”、“突破”、“哲学性”等前缀,那个曾经如影随形的“陆辰宇女友”标签,似乎真的被欧洲的艺术评论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她拥有了曾经渴望的认可和独立,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上。可每当展览落幕,人群散去,这种喧嚣过后的寂静总会让她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虚无。
回到临时租住的公寓,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处理堆积的邮件。大多是展览邀约、媒体采访请求,以及一些收藏家的问询。她熟练地筛选、回复,动作机械。
鬼使神差地,她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纪元”两个字。
她告诉自己,这只是出于对曾经倾注心血项目的职业性关注。
搜索结果瞬间弹出。《纪元》的官方页面、玩家社区、更新日志……以及,几条财经新闻的标题吸引了她的目光:
【‘纪元工作室’创始人陆辰宇,以精准商业手腕挫败沈氏集团恶意竞争】
【独家揭秘:腾辉科技抄袭风波背后,一场教科书式的反制】
【从天才程序员到成熟掌舵人:陆辰宇的蜕变之路】
她的手指在触摸板上停顿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进去。
报道详细叙述了陆辰宇如何不动声色地收集证据,如何利用商业规则而非情绪化的对抗进行反击,最终不仅保全了《纪元》,还让沈氏和腾辉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文章里提到了他发布的强硬声明,提到了他巧妙设局让对手陷入技术陷阱,字里行间描绘出一个冷静、缜密、运筹帷幄的年轻企业家形象,与半年前那个在争吵中失控的青年判若两人。
没有提及她。
在这些关乎商业成败的叙述里,她的离开,他们那段轰烈开始又惨淡收场的感情,仿佛只是一段无足轻重的插曲,被轻轻翻过。
林溪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苏黎世湿漉漉的街景。
她以为自己会感到解气,或者至少是平静。但都没有。
她想起那个雨夜,他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地在宿舍楼下寻找她的样子;想起他在星空下,眼神明亮地许下承诺;也想起最后那次争吵,他猩红的双眼和那些伤人的话语……
恨意吗?好像早已在忙碌的创作和遥远的距离中,被磨得模糊了。此刻心底泛起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一种隔着时光的帷幕,审视着彼此轨迹的恍然。
原来,在她于异国他乡寻找自我的同时,他也在那片熟悉的战场上,独自完成了一场艰难的成人礼。他们都曾被击垮,又都靠着某种力量,重新站了起来。
她失去了爱情,找到了艺术。
他失去了她,学会了守护和担当。
关掉网页,公寓里重新陷入寂静。雨似乎下得更大了。
林溪走到窗边,玻璃上凝结的水汽模糊了外面的世界。她伸出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冷的玻璃上画着一个熟悉的、由代码和藤蔓缠绕的纹路——那是她为他重新设计的那枚指环上的图案。
她以为彻底的决绝就能抹去一切。可现在才发现,那些共同经历的时光,早已像这些水汽一样,渗透进生命的肌理,无法真正剥离。它们成了她创作的养分,也成了她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她不再是他身边需要被保护的女孩。
他也不再是那个只会用笨拙方式爱她的少年。
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成为了更好的,却也截然不同的人。
这种认知,没有带来复合的冲动,反而带来一种深沉的、夹杂着淡淡伤感的平静。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她在巴黎的经纪人。
“林溪!有个好消息!”经纪人的声音带着兴奋,“你的《瞬息之树》被一位买家看中了,出价远超我们的预期!而且对方希望你能为他在威尼斯的一个私人艺术空间,量身定制一件更大规模的光影装置,作为明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开幕作品!”
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界的奥斯卡。这是她职业生涯一个巨大的飞跃。
“买家是谁?”林溪下意识地问。
“对方要求匿名,全权委托律师办理。但听说……是位华裔收藏家,非常年轻,在科技和艺术领域都有投资。”经纪人顿了顿,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神秘,“而且,我打听到,这位收藏家,似乎就是之前一直在系统性收购你所有早期作品的那位神秘人。”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
那个匿名收藏家……收购她所有早期作品……现在又高价买下《瞬息之树》,并委任她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
世界上,真的有如此巧合的事吗?
喜欢心动限定予你吖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心动限定予你吖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