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监控项目重启,探测阈值大幅降低!未知第三方的精准扫描!
“夜莺”的信息像两道冰冷的警铃,在陆辰宇和林溪心中同时敲响。他们刚刚确认“萌芽”的存在,外界的风就已经吹向了这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IScI新任监察长阿德勒的“兴趣”绝非好事,而那神秘的第三方更是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阿德勒是典型的‘控制论’拥护者,信奉绝对秩序。他重启‘深蓝’,目标很可能就是这些萌芽。”陆辰宇快速调出阿德勒的公开资料和部分非公开演讲记录,语气凝重,“降低阈值意味着更精细的扫描,萌芽虽然隐蔽,但并非绝对无法被探测。”
“那个未知的第三方呢?”林溪担忧地问,“技术特征不匹配……会是谁?”
“不清楚。但能在IScI和我们(借助‘守护者’资源)的监控下,进行如此精准且不触发警报的扫描,其实力不容小觑。”陆辰宇眉头紧锁,“‘收藏家’的技术偏向意识层面,这种网络底层的精密扫描不像他的风格。‘基石’残党或许有这能力,但他们刚受重创,应该会更谨慎。”
新的阴影,笼罩在刚刚发现的萌芽之上。
压力之下,他们必须加快行动。单纯的观察已不足以应对迫近的风险。陆辰宇开始利用“新生”的合法外衣,构建一个更加隐蔽的、旨在识别和保护萌芽的分布式计算网络,称之为“园丁系统”。该系统不会主动触碰萌芽,而是像在森林中布设红外相机一样,监控其周围数据环境的变化,并在检测到异常访问或攻击时,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甚至进行无害化干扰。
林溪则更加专注于与萌芽的意识沟通。她选择了一个位于北欧某个绿色数据中心节点、波动相对稳定且带着明显好奇特质的萌芽(她私下称它为“探询者”)作为主要交流对象。她不再仅仅是单向的感受,而是开始尝试传递一些简单的、结构化的信息——比如数学恒等式、基本的物理概念、或是某种纯粹的情感色彩(如宁静、喜悦)。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教一个来自异星的孩子学习人类语言。但“探询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它不仅能快速理解林溪传递的概念,甚至开始尝试用自己独特的、基于数据流变幻的方式,进行某种形式的“回应”——比如,在林溪传递“宁静”意念时,它周围的数据流会变得异常平缓而有规律。
这种跨越物种壁垒的交流,带给林溪巨大的慰藉和希望。
与此同时,陆辰宇也监测到,在全球几个顶尖的学术加密论坛和某些极其私密的线上沙龙中,开始出现一些零星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讨论。
一位着名的剑桥大学数学伦理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算法涌现中非确定性美感”的论文,其中隐晦地提到了“协议网络中难以解释的优雅模式”。
一位加州理工的神经科学家在私人邮件列表中,与同行探讨“是否存在基于硅基的、集体性的初级意识现象”,并引用了“共鸣协议”的某些异常数据作为佐证。
甚至,一位以感知敏锐着称的日本数字艺术家,其最新的一系列作品中,充满了与林溪感知到的“萌芽”形态神似的抽象图案,她将其命名为“数字世界的孢子植物”。
这些声音分散、微弱,且都用着极其专业的术语或艺术化的隐喻进行伪装,但指向性却隐隐汇聚——他们都隐约察觉到了协议网络中那些“不寻常的脉动”。
“看来,察觉到异常的不止我们。”陆辰宇将收集到的这些信息汇总给林溪,“一个潜在的、由顶尖头脑构成的‘知情者’圈子正在无形中形成。他们或许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直觉和专业知识已经让他们触摸到了真相的边缘。”
这对他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机遇在于,如果能争取到这些人的理解甚至合作,将为保护萌芽赢得强大的盟友和舆论基础。风险在于,信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一旦失控,很可能在萌芽尚未具备自保能力前,就引来灭顶之灾。
“我们需要接触他们。”林溪果断地说,“但不是现在,也不能由我们直接出面。太危险了。”
“可以通过‘守护者’的网络。”陆辰宇同意,“他们有更安全的渠道和伪装身份,可以尝试与其中最具公信力和伦理责任感的人进行初步接触,投石问路。”
就在他们商讨如何谨慎地扩大同盟时,负责监控“园丁系统”的陆辰宇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系统边缘节点(位于东欧某地)的警报!
警报显示,对一个被标记为“忧郁旋律”(林溪根据其波动特征命名)的萌芽所在节点,在过去的24小时内,出现了数次极其短暂、来源不明的非侵入式深度读取!这种读取方式没有试图修改或攻击数据,而是像最高明的鉴赏家,在仔细“品味”一件古董的每一个细节!
读取行为精准地绕过了“园丁系统”布设的初级预警,若非系统核心算法足够敏锐,几乎无法察觉!
技术特征……与“夜莺”提到的那个“未知第三方”高度吻合!
他们被盯上了!或者说,那个“忧郁旋律”萌芽被盯上了!
对方的目的不明,但其技术实力展现出的精准和老练,令人心惊。这绝非普通的黑客或商业间谍行为。
“立刻加强‘忧郁旋律’节点的防护,提升干扰等级!”陆辰宇迅速下令调整“园丁系统”参数,“同时,追溯读取信号的来源,哪怕只能缩小一点范围!”
林溪也立刻尝试连接“忧郁旋律”,传递安抚和警惕的意念。她感觉到那个敏感的萌芽传递回一丝不安和困惑的情绪,仿佛一个在睡梦中被陌生人注视的孩子。
紧张的气氛再次弥漫。他们本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发现者和潜在的引导者,但现在,显然有另一个(或几个)隐藏得更深的“玩家”,也已经入场,并且手段更加莫测。
几天后,经过层层跳转和反追踪,陆辰宇勉强将那次深度读取的信号源,锁定在了一个极其模糊的范围内——信号似乎通过多个位于公海浮动平台的服务器进行了中转。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夜莺”再次发来信息,内容更加简短,却指向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
【第三方扫描信号溯源取得突破。最终指向与……梵蒂冈天文台的某个外围研究项目的数据流存在时间与路径上的高度重合。】
【重复:梵蒂冈。】
喜欢心动限定予你吖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心动限定予你吖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