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已冲上缓坡且冲在最前面的那辆小鬼子的豆丁坦克发现守军正试图封锁缺口,也不管炮口仰角是否够得上,赶紧边对着城墙进行炮击,边准备利用缓坡冲上缺口。
“战防炮,赶快推过来!”
“来不及了!我去炸掉这个铁王八!”
一名年轻的士兵发了一声喊,抱着早已准备好的集束手榴弹,双腿一蹬,就从城墙上飞了出去,抱在怀里的手榴弹已燃起了青烟,“轰”的一声巨响,这辆冲在最前面的豆丁坦克被集束手榴弹炸得仰倒了过去,翻滚着把后面的一辆豆丁坦克撞得侧翻在地。
“柱子!”守军悲怆地呼喊着这个还没来得及留下姓名的年轻士兵。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英雄,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时刻,选择舍身取义,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我们的先辈用悲壮激越、血性昂然的一跳,告诉了我们所有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脊梁,是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被摧毁的;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他们,无数个平凡的中国人,在国破家亡民族危亡的时刻,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牺牲,他们,无愧于“伟大”这两个字。
历史书太薄,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
历史书又太厚,我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叫英雄……
虽素未谋面,但身受其恩, 怕下笔太重,惊扰了烈士的英魂,又怕下笔太轻,描绘不出他们惊天动地的往昔……
铭记历史,致敬英烈!
愿用吾辈之青春扞卫盛世之中华!
……
战斗在南京中华门上下展开,硝烟、钢铁和血肉交织成一幅惨烈的画卷,每一秒都伴随着生命的消失和英勇的抉择。
当小鬼子步兵被守军火力暂时压制在城墙根下,无法抬头时,七八名守军士兵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奋力将一架德制37毫米战防炮沿着马道推上了被炸开的城墙缺口处。炮手们迅速卸下伪装,摇动方向机和高低机。
“装填!”
炮长嘶哑着喉咙下令,装填手将一枚钨芯穿甲弹塞进滚烫的炮膛,猛地关上炮闩。
“嗵……!”炮身猛地后坐,炮口制退器喷出大团的火光和硝烟。
炮弹以极高的初速呼啸而出,精准地砸向了其中一辆已冲上缓坡的豆丁坦克。这辆小鬼子的豆丁坦克薄得可怜的装甲如同纸糊一般被瞬间撕裂,车体正面爆出一团耀眼的火花,随即从破洞中冒出滚滚浓烟,履带哗啦一声断裂,彻底瘫痪在原地,成了一堆废铁。
剩下的两辆小鬼子的豆丁坦克见状大惊,它们正处于爬坡的最关键时刻,炮管高高仰起,根本无法对准城墙上的目标。只能用车载机枪向城头扫射,7.7毫米子弹打在城砖上,只能溅起一串串碎屑,对战防炮构不成实质的威胁。
城墙下的小鬼子步兵和机枪手也发现了这个致命的威胁。至少两挺小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调转枪口,对着战防炮的位置“突突突”开始了疯狂的压制射击。
沉重的7.7毫米子弹像泼水一样洒来,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网,炮弹箱被打得木屑横飞,堆砌的沙袋也被一层层削平。一名正在搬运炮弹的士兵身体猛地一震,胸口爆出一团血雾,一声不吭的栽倒在地。
弹雨噼啪作响,压得炮组几乎抬不起头,每一次装填和射击都像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与此同时,远处的雨花台高地上的小鬼子野炮联队观测所,早已将城头上这门突然出现的战防炮锁定。它们占据了绝对的地理优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对城墙上的情况一览无余。
“急速射!放!”
一声令下,至少一个中队的四式150毫米榴弹炮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咆哮。炮弹划破空气,发出令人心悸的尖啸声,如同长了眼睛一般,精准地砸向了守军的战防炮阵地。
“轰!轰!轰!”
剧烈的爆炸接连不断地在城墙上炸响,巨大的冲击波将垛口和女墙成片的掀飞,碎石和弹片呈辐射状高速飞溅。那门刚刚立下战功的战防炮连同它英勇的炮组,瞬间被一团巨大的火光和浓烟吞噬。炮身被炸得扭曲变形,零件四散飞射,周围的守军士兵非死即伤。
刚刚还在怒吼咆哮的利剑,顷刻间就被敌人的绝对火力优势硬生生的的打断了。
守军的战防炮被摧毁了,那两辆小鬼子的豆丁坦克失去了最后的制约,引擎发出了更加疯狂的咆哮,加大马力,眼看着就要冲上缺口了。一旦让小鬼子的坦克冲上了缺口,厚重的装甲和直射火力将直接威胁到城墙内的每一寸土地,后续的小鬼子步兵也将建立起稳固的立足阵地,整个防线都可能立即崩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两声决绝的呐喊压过了所有的爆炸和枪声。
“麻城李树生。娘,孩儿不孝,先走一步了!”
“荆州张镇江!”
只见两名极其年轻的士兵没有丝毫的犹豫,如同扑火的飞蛾,从硝烟弥漫的城垛后一跃而起,径直扑向下方正在攀爬的钢铁巨兽。脖子上挂着的集束手榴弹正在嗤嗤的冒着青烟,萦绕在他们身体四周。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他们的身影在空中划出两道悲壮的弧线。小鬼子的坦克机枪手发现了他们,惊恐的调转枪口扫射,但已然无法阻止这义无反顾的坠落。
“轰隆!”
两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几乎同时炸响,巨大的火球从两辆小鬼子的坦克的车体和底盘下腾起。集束手榴弹的爆炸产生了可怕的聚能爆破效果,轻而易举地撕开了豆丁坦克最薄弱的底部装甲。
一辆坦克的履带被彻底炸断,主动轮扭曲变形;另一辆坦克的油箱被引燃,瞬间变成了燃烧的铁棺材,内部的弹药也被殉爆,炮塔都被掀飞了一半。
两名年轻的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了最后一道,也是最坚固的反坦克屏障。他们是谁的儿子?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用生命践行着守卫国土的誓言。
喜欢抗战烽火:从淞沪会战开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抗战烽火:从淞沪会战开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