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言之的离开,并未让“玥光”和周家恢复到此前的平静。相反,他留下的技术构想与那份微妙的情感涟漪,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开的波纹持续扩散,推动着每个人向着新的方向思考与行动。
技术的落地
书房里,周景珩、傅时深和苏念晴(通过视频)开始了更具体的技术落地探讨。顾言之留下的意向书和初步算法模型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与“玥光”现有的设备、流程以及严格的医疗规范无缝对接。
“算法的黑箱问题必须解决,”周景珩指着文档中的一处,“医生和治疗师需要理解AI做出某个推荐背后的逻辑,否则无法承担最终的医疗责任。”
傅时深点头:“我们需要一个可解释性界面,将算法的决策过程以医生能理解的方式可视化。同时,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红线,所有数据必须进行严格的匿名化处理,本地服务器优先。”
苏念晴则从临床角度提出:“系统需要设置‘医生否决权’,在任何时候,主治医师都有权越过AI建议,执行基于自身经验的方案。AI应该是辅助,而非取代。”
这些务实而谨慎的讨论,确保了新技术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不会牺牲“玥光”一直秉持的“以人为本”和“安全至上”的核心原则。一个由周景珩牵头,傅时深负责技术实施,苏念晴负责临床适配的“AI康复辅助系统”项目小组悄然成立。
心事的生长
周景澜的生活似乎并未因顾言之的离开而有太大改变,她依旧每日往返于学校和图书馆,埋首于医学典籍和论文之中。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她的书桌上多了一个小小的、造型简洁的电子相框,里面循环播放着一些抽象的科技感图案——那是顾言之团队官网的屏保图片。她参与远程研究工作的申请已经提交,正在等待初步的测试任务。
她偶尔会在家族群里看到顾言之与周景珩或傅时深讨论技术问题的片段,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在她眼中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连接着大洋彼岸那个专注身影的桥梁。她没有主动联系他,只是将这份朦胧的好感与仰慕,悄然转化为更努力学习的动力。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以更平等的姿态,站在那个领域里,与他对话。
苏念杨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一次姐妹间的下午茶时,她状似无意地对周景澜说:“优秀的男性通常欣赏同样独立、有追求的女性。做好自己,不断提升价值,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周景澜听懂了堂姐的弦外之音,脸颊微红,却坚定地点了点头。
日常的韵律
在宏大叙事与细微心事的交织下,周家的日常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流淌。
康复中心里,林晓的进步神速,已经可以脱离助行器,仅凭手杖进行短距离行走。他脸上阴郁尽散,甚至成了康复中心的“明星学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鼓励新来的病友。那位在艺术疗愈中找到出口的女孩,作品愈发大胆和富有表现力,她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虽然疤痕仍在,但眼神充满了力量。这些点点滴滴的转变,是“玥光”存在意义最平凡的证明,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家里,小望舒开始尝试爬行,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常常让看护她的长辈们手忙脚乱。傅予安则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会在妹妹试图抓危险物品时,一本正经地制止:“舒舒,不可以!”童言童语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三位老爷子依旧雷打不动地在纪念亭聚会,话题偶尔也会从棋局茶艺,飘到孙辈们的新项目和新动态上,言语间满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感慨与自豪。
昭昭前路
一个月后的家庭会议上,周景珩正式通报了“AI康复辅助系统”一期研发的初步规划和时间表。项目将分阶段进行,先在少数志愿患者中进行封闭测试,不断完善后再逐步推广。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周景珩总结道,“但方向是清晰的。‘玥光’不能停留在现状,我们必须主动拥抱变化,利用一切可能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傅时深展示了几款正在与合作厂商共同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康复设备原型,它们将更好地与未来的AI系统兼容。苏念晴也分享了她在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方面的新想法。
看着年轻一代如此富有朝气和行动力,周翊轩欣慰地对宋雨霏说:“看来,我们真的可以开始考虑慢慢放手,去实现我们环游世界的计划了。”
宋雨霏笑着点头,目光却依旧留恋地看着孩子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
顾言之带来的波澜,正逐渐转化为推动“玥光”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具体动力。而那悄然萌发的情感种子,则在知识的浇灌和自我的成长中,静待可能的未来。
余波未平,漾开新的期待;前路昭昭,尽是一片充满希望与可能的晨光。周家的故事,永远向着下一个篇章,从容而坚定地翻页。
喜欢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风起京华,携手一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