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忙碌与期盼中悄然流转,夏日的蝉鸣愈发聒噪,仿佛在为“玥光”和周家内部涌动的活力伴奏。周景澜参与的远程研究项目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小任务,而她自身,也面临着学业上的重要节点。
初试啼声
周景澜的书房灯光,常常亮至深夜。电脑屏幕上,是顾言之团队发来的第一批需要标注的医学影像数据。任务并不复杂,却要求极高的准确性和耐心。她戴着耳机,屏蔽外界干扰,全神贯注地移动鼠标,对照着复杂的解剖图谱,在无数张骨骼与肌肉的影像上,仔细勾画着特定的区域。
起初,她进度缓慢,生怕出错。反复核对,查阅资料,甚至几次鼓起勇气,在顾言之团队指定的交流平台上,用谨慎而专业的口吻提出了几个关于标注边界模糊不清的疑问。让她惊喜的是,她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详细的文字回复,逻辑清晰,引证充分,虽然没有署名,但那冷静专业的风格,让她直觉是顾言之本人。
这份无声的肯定,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她的速度渐渐提升,准确性也得到了项目组初步的认可。当她顺利完成第一批任务,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通过”提示时,心中涌起的成就感,远超任何一次考试的高分。这不仅仅是一次兼职,更像是一扇窗,让她窥见了医学研究前沿的严谨与奥妙,也让她感觉,自己与那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卓越灵魂,有了一丝微弱的、但真实存在的连接。
学业的十字路口
与此同时,周景澜所在的医学院进入了重要的专业分流阶段。她需要在几个细分方向中做出选择:是选择更传统、更稳妥的临床内科,还是挑战更大、但也更前沿的神经外科或康复医学?
晚餐桌上,她难得地主动提起了自己的迷茫。
“神经外科和康复医学,感觉都和‘玥光’在做的事情有关联。”她咬着筷子,眉头微蹙,“尤其是康复医学,感觉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而且……很有意义。”她没有明说的是,这个选择,似乎也隐隐与她正在参与的远程项目,以及那个人所在的方向不谋而合。
周景珩放下汤匙,看向堂妹,目光中带着兄长和前辈的审视:“神经外科更侧重于手术干预,是‘拆除炸弹’;康复医学则侧重于功能重建,是‘灾后重建’。两者都至关重要,但需要的特质不同。前者需要极致的冷静、稳定的双手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后者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同理心和长期陪伴的毅力。”
他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客观地分析着。
苏念杨温柔地补充:“小澜,最重要的是倾听你内心的声音。你对哪个领域更有热情?想到未来几十年投身其中,哪个会让你觉得更有价值感?”
周景澜陷入了沉思。她想起在“玥光”看到的那些患者,从绝望到重燃希望的眼神,想起林晓蹒跚却坚定的步伐,也想起顾言之描述的AI如何能更精准地辅助康复……一股难以言喻的牵引力,似乎正将她拉向康复医学的方向。
平静下的波澜
就在周景澜为未来抉择而思考时,“玥光”看似平稳的运营下,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悄然涌动。
一位新入住的、因运动损伤导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年轻运动员,对康复中心采用的、部分尚在验证阶段的智能设备组合方案提出了质疑。他的家属态度强硬,认为应该采用更“经典”和“保守”的康复手段,甚至私下联系了媒体记者,隐晦地表达了对“将患者当作实验品”的担忧。
虽然这件事被韩峻和季明睿迅速且专业地处理下去,并未掀起太大风浪,但也给周景珩和团队提了个醒:随着“玥光”名气增大,树大招风,来自外界的审视和质疑只会越来越多。任何一点微小的风波,都可能被放大,影响中心的声誉。
“我们需要更完善的知情同意流程,尤其是对于涉及新技术、新设备的治疗方案。”周景珩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同时,也要加强我们自身成果的数据收集和发表,用扎实的科研数据来回应可能的质疑。”
这起事件,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提醒着所有人,前行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与谦逊。
选择的重量
夜晚,周景澜独自一人来到康复中心的花园,在纪念亭里坐下。月光如水,洒在亭檐那只小小的火凤凰标志上。她看着不远处主建筑里依旧亮着灯的病房和治疗室,耳边似乎回响着兄长和堂姐的话。
她想起自己学医的初心,并非为了成为某个领域最耀眼的外科明星,而是希望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重获生活的尊严。康复医学,这条路或许更漫长,更琐碎,但那份见证生命重新绽放的喜悦,不正是她所追求的价值吗?
而顾言之带来的那个AI与康复结合的未来,更是为她打开了一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蓝海。在那里,她可以既是医生,也是探索者。
心中那个模糊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
她拿出手机,打开与顾言之团队的交流平台,看着那个灰色的、从未亮起的头像,轻声自语,仿佛在做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会选择康复医学。然后,凭自己的努力,走到能与你并肩讨论问题的高度。”
这一刻,雏凤清声,确立了未来的方向;而潜藏的暗潮,也让前行者更加清醒与坚定。周家的新一代,正在各自的道路上,迎接着属于他们的挑战与荣光。
喜欢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风起京华,携手一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