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翊轩那番关于“大树与新苗”的比喻,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他们开始更主动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如何将父辈的根基与自己的枝叶更好地融合,又如何为更稚嫩的新苗铺展生长的空间。
新苗的“第一课”
傅望玥和江念止主导的“光明传承”计划进入了新阶段。她们不再仅仅组织夏令营或沙龙,而是发起了一个名为“家族微项目”的倡议。鼓励十岁以上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提出一个能解决身边小问题、或传递“玥光”精神微小亮光的项目方案。家族基金会将提供小额启动资金和支持。
倡议一出,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
陆念楚的女儿陆昕(12岁)联合了另外三个孩子,提出了“乐伴夕阳”项目。他们计划在征得同意后,定期去“玥光”旗下的老年康复中心,为那里的爷爷奶奶演奏简单的乐器、表演排演的小话剧,用陪伴驱散寂寞。叶星澜知道后,主动提出可以给予一些音乐编排的指导。
严峻的孙子严皓(13岁)则对季清北叔叔构建的网络系统充满好奇。他拉着几个对编程有兴趣的小伙伴,在季清北团队一位工程师的远程指导下,设计了一款简单的、帮助有轻微认知障碍的老人进行记忆训练的小游戏App原型。虽然稚嫩,但逻辑清晰,充满了关怀。
最让人惊喜的是韩肆的小孙女韩玥(9岁)。她看到哥哥姐姐们都有项目,也拉着傅承光,用彩纸和画笔,亲手制作了几十张充满童趣的“加油卡”,送给附近“玥光”社区康复站里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小朋友。卡片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和充满阳光的图画,带来了最直接朴素的鼓励。
这些项目很小,甚至有些稚气,但长辈们却从中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品质:观察力、同理心、尝试将想法落地的行动力,以及最重要的——那颗愿意去温暖他人的心。
中坚力量的“承上启下”
而作为家族中坚力量的周予安、傅望玥等人,则在实践中更深刻地领悟着“承上启下”的含义。
“全球康复智库”与欧洲机构的合作步入正轨后,对方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但也充满挑战的构想:建立一个跨文化的“叙事医学”数据库,收集并分析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患者疾病叙事,用以提升医生的共情能力和治疗的个性化水平。
这个项目涉及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数据科学和跨文化研究多个领域,极其复杂。周予安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先组织核心团队进行了深入评估。
傅明睿和技术团队评估了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的技术可行性;陆念楚分析了项目的长期投入产出比和可持续性;严峻则指出了数据匿名化、文化敏感性以及伦理审查方面可能存在的雷区。
在充分了解难点后,周予安并没有简单地否决或批准。他带着团队的评估报告,再次来到了花房,请教顾寒音和苏静晚。
“叙事医学……这是个好方向,”顾寒音仔细翻阅着报告,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这不仅仅是数据,更是通往患者内心世界的桥梁。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引导叙事、如何解读其中的隐喻和情感,需要非常谨慎的心理介入框架。”
苏静晚则从文化的角度补充:“不同地区对疾病、痛苦、生命意义的理解差异巨大。采集叙事时,需要像修复古物一样,尊重其原有的‘包浆’和‘痕迹’,不能粗暴地标准化。”
两位长辈的点拨,让周予安团队意识到,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可能不在于技术或资金,而在于对“人”的深度理解与方法论上的极致审慎。
带着这些洞见,周予安重新召集团队,调整了项目方案。他们决定先设立一个由多国医学专家、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和文化学者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由顾寒音和苏静晚担任首席顾问,优先制定出详尽的操作指南和伦理规范,再进行小范围的试点。
这个决策过程,完美展现了新一代领导者的特质:他们尊重前辈的智慧,将其视为照亮前路的灯塔;同时,他们也具备独立判断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懂得将灯塔的光芒,转化为自己航船上精确的导航仪。
无声的沃土,有声的未来
夜晚,家族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微项目”中期分享会。孩子们用略显紧张但充满热情的语言,介绍着自己的项目进展。台下,周翊轩、宋雨霏和他们的老兄弟们看着,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温柔。
“以前,我们总想着教他们什么,”宋雨霏轻声对周翊轩说,“现在看来,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创造一片肥沃的土壤,保护好他们与生俱来的善良、好奇和勇气,让他们自然地生长。”
周翊轩点头,目光掠过台上那些小小的身影,又看向台下沉稳干练的孙辈们:“是啊,老枝撑起天空,新枝舒展生机,而沃土无声,滋养一切。听,这沃土之上,已经有新声在交响了。”
老宅之外,星辉满天。庭院之内,新苗初啼,中坚沉稳,老一辈安然。一部属于这个家族,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而又温情脉脉的交响曲,正奏响着充满希望的崭新乐章。
喜欢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风起京华,携手一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