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办公室,还残留着昨夜清冷的空气。凌云刚把军帽挂上衣架,桌上那部红色电话就猝不及防地响了起来。铃声在寂静里显得格外尖锐。
他心头莫名一紧。这部电话,通常只响在关键时刻。
接通后,军部宣传局李副局长熟悉的声音传来,却失去了往日的沉稳:“凌将军…有份简报已经传真给你。朱巴…我们的人,牺牲了两个。”
传真机在一旁发出低沉的嗡鸣,吐出的纸张还带着热度。寥寥数行字,油墨印得有些重:
“我驻朱巴维和工兵分队于执行任务途中遭遇突发袭击,战士王磊(22岁)、赵永强(25岁)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办公室里静得可怕。窗外有士兵跑操的脚步声,口号声年轻有力,衬得这寂静更加沉重。
“砰”一声闷响,是凌云无意识握紧的拳头砸在了厚重的办公桌上。墨水瓶跳了一下,深蓝色的液体在桌面上溅开一小片。
王磊。赵永强。两个无比年轻的名字。
凌云慢慢坐下,把那张纸在桌上抚平,他闭上眼,眼前却晃过昨天傍晚,那些戴着大红花的退伍老兵。他们即将奔赴各自的新征程。而这两名战士,他们的征程,却永远定格在了异国他乡那片陌生的红土地上。
李副局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呼吸粗重:“…追悼会定在下周一。那边,希望有一首能送送他们的歌,能…说说话的歌。”
挂断电话,凌云在原地站了许久。窗外的跑操口号声嘹亮而充满生机。他走到窗边,看着下面那些生龙活虎的身影,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攫住了他。音乐?在这种时刻,任何旋律似乎都显得轻浮。
他坐回椅子,打开内部系统,调取了关于朱巴的有限信息。冰冷的官方通报,配着几张模糊的新闻图片——龟裂的土地,低矮的灌木,还有一面在烈日下有些褪色的红旗。
“遭遇不明武装分子…抢救无效牺牲…”
这些词汇试图将惨烈包裹在平静之下。但凌云仿佛能看见,年轻的战士倒在异国的尘土里,最后的意识里,会是家乡灶台上母亲蒸馍的香气,还是某个姑娘梳着马尾辫的背影?
他烦躁地推开键盘。写什么?歌颂牺牲的伟大?渲染悲壮的气氛?他觉得指尖沉重,一个音符也流淌不出来。他第一次觉得,音乐这么苍白。
他拉开抽屉,拿出那个存放战士们“心意”的铁盒。里面躺着皱巴巴的歌词纸,画着滑稽笑脸的便签,还有那颗被摩挲得光滑温润的弹壳五角星。他拿起五角星,紧紧攥在手心,坚硬的棱角硌着掌纹。
就在这时,一股深沉而磅礴的旋律,毫无预兆地在他心间轰然鸣响。不是系统往常那种清晰的曲谱展示,而是一种情感的洪流,带着泥土的厚重与山河的呜咽,直接撞击着他的灵魂。
他几乎是踉跄着走到陡壁工作室里的钢琴前,掀开琴盖。
手指落下,第一个音符低沉而坚定。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他的声音是沙哑的,带着种像一夜未眠的干涩。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音调微微扬起,却带着宿命般的淡然。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琴声变得铿锵,节奏如同行进中的队列。“默默奉献” 四个字,他咬得很重。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永远奔腾” ,他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力量重复着。
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刘晓端着一杯刚沏好的茶,站在门口,眼睛红肿。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温热的茶杯放在钢琴不易被碰到的角落,然后退到一旁,身体站得笔直。
凌云的目光与他对视一瞬,看到了那年轻面容上的悲痛与崇敬。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流淌出的旋律变得更加内敛,却蕴含着更深的力量。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这两句,他唱得极轻,像是在耳语。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
声音在这里彻底放开,如同江河决堤,情感奔涌而出。
最后一段,他几乎是站在钢琴前,用尽全身的气力在宣告,在承诺: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尾音在空气中震颤、回荡,久久不散。办公室里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鸟鸣。刘晓依旧保持着立正的姿势,眼泪却已汹涌而出,他抬起手臂,用崭新的军装袖口用力抹过脸颊。
凌云缓缓坐下,手指还停留在琴键上,微微颤抖。
追悼会那天,基地组织集体收看直播。凌云站在礼堂最后方的阴影里。哀乐过后,没有预兆,他创作的旋律响起。
这并非正式的单曲发布,而是作为追悼会仪式的一部分,由军方内部渠道提供,在直播中作为背景音乐首次公开。
屏幕上是两位烈士青春洋溢的遗照,和他们覆盖着国旗的灵柩。
镜头扫过台下—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攥着儿子军帽浑身发抖;有穿着同样军装的战友,红着眼眶挺直脊梁。
当唱到“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时,画面切到了同步收看追悼会的朱巴营区,烈日下敬礼的官兵,穿着非洲当地传统服饰的黑人群众,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自发前来吊唁、眼含热泪的侨胞。
正是这种国家级场合的庄重性与歌曲本身极致情感的契合,瞬间击穿了屏幕前无数观众的心防。
直播结束后不到一小时,#祖国不会忘记# 的词条下面,开始涌现大量留言。
最初是观看直播的网友在询问:“直播里那首是什么歌?听得我泪崩了!” “求歌名,向无名英雄致敬!”
紧接着,一些参与追悼会报道的权威媒体,在撰写相关新闻稿时,引用了这首歌的歌词作为标题或结语,如《山河记得,祖国不会忘记——追忆维和烈士王磊、赵永强》。文章详细报道了烈士的事迹和追悼会的情况,间接向公众说明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随后,军方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以“缅怀维和英雄,致敬默默奉献的每一个人”为主题,正式贴出了《祖国不会忘记》的音频片段和部分歌词,并未进行商业发布,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传承的象征。
民众的反应由此被彻底引燃:
“我是他们的战友…磊子欠我一顿火锅,这辈子…再也吃不上了。”这条下面,跟了无数支虚拟的香烟和酒杯。
“我儿子也在非洲维和,听了这首歌,我哭了半宿。儿啊,平安回来…”一位母亲的留言,让无数人破防。
“98年抗洪,我们在堤上守了三十天,没人记得我的名字。今天,值了!”一位老兵的话,收获了数千个致敬的回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就这一句,我眼泪直接下来了。”
一条特别的留言被顶到热评第二:“我是王磊的高中同学。他以前总说,当兵就要当到最远最苦的地方去。他真的做到了。”下面跟了几百根蜡烛。
热评第一只有短短一行字,却收获了上万个点赞:
“山河无恙,因你负重前行。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也绝不忘记!”
当晚,李副局长发来简讯:“歌已列入全军英模表彰固定曲目。辛苦了。”
凌云放下手机,窗外夜色深沉。办公桌上,那份染了墨渍的简报旁,不知是谁,用铅笔在王磊和赵永强的名字旁边,轻轻画了一棵小小的、挺拔的白杨。
西山的风依旧吹着,但名为铭记的种子,已随着在特定事件中绽放的歌声,深深植入了国民的心中。
而在更遥远的、由资本与偏见构筑的暗网上,几股蛰伏的势力,开始对这次事件蠢蠢欲动。国外资本的触手,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更阴险的攻击切入点。一场关于话语权的风暴,正在无声聚集。
《祖国不会忘记》
作词:张月潭 \/ 作曲:曹进
创作时间:1993 年
首唱:黄鹭
获奖: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代表意义: 这首歌深情歌颂了为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深刻传递了“祖国不会忘记每一位奉献者”的核心精神,成为了军人、科研工作者等群体中广为传唱、激励人心的时代赞歌。
喜欢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