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王陈玉成在皖北挂车河畔和枞阳城下撞得头破血流、深陷泥潭的消息传到忠王李秀成军中时,李秀成勒住战马,望着西进武昌的方向,眉头紧锁。
他并非不知安庆危局,也并非不愿救援,但陈玉成的停滞不前,彻底打乱了原定合击武昌的计划。更让李秀成忧心的是,他深知陈玉成部乃天国西线最精锐之师,若其主力在皖北被湘军消耗殆尽,即便自己孤军深入武昌,也难有作为,反而可能陷入重围。
“围魏救赵?此路不通矣!”李秀成长叹一声,眼中闪烁着精明而务实的光芒。他迅速做出了一个看似“怯战”,实则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放弃强攻武昌的既定目标,将此次大规模西征的主要目的,转变为——扩充实力量!
李秀成麾下兵团立即改变了行军方向和作战风格:
李秀成不再执着于攻击武昌这样的坚城重镇,而是将目光投向清军防御相对薄弱、人口稠密、相对富庶的皖南、赣北、鄂南地区。他的大军如同一股灵活的洪流,沿着清军布防的缝隙穿行。
每到一地,李秀成便大肆宣扬太平天国的“均田免赋”等主张,痛斥清廷腐败无能,尤其利用北方英法联军入侵、皇帝北逃、朝廷威信扫地的时机,极力煽动民心。他敞开营门,大量吸纳贫苦农民和流民。这是最主要的兵源。天灾人祸、官府盘剥下挣扎求生的百姓,为了一口饭吃或一线生机,纷纷加入。
同时,活跃在赣北的天地会武装等,被李秀成以高官厚禄收编。被打散的清军和地方团练,在太平军声势下也多有投靠。
李秀成严格贯彻“避战保兵”的原则。他的兵团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从出发时的数万人,短短数月内膨胀至号称“数十万”(实际作战兵力约十余万)。但他严令各部:不与清军打硬仗!一旦遭遇清军顽强抵抗的城池或据点,或是探知有湘军主力(尤其是曾国藩、鲍超、多隆阿等部)活动的区域,立即绕道而行,绝不纠缠。他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吸纳人口和资源,而非攻坚消耗。
李秀成兵团这股庞大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流经了皖南地区。而当时,曾国藩的祁门大营,正深陷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的重重围困之中,岌岌可危,曾国藩本人甚至写好了遗书。
咸丰十年底(1860年12月),李秀成率领其主力,裹挟着大量新附的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入了祁门附近区域。祁门大营就在眼前!
祁门大营内,气氛已至冰点。曾国藩面如死灰,幕僚们开始焚烧重要文件。探马不断回报李秀成大军的规模和逼近的路线,每一个消息都如同重锤敲在众人心上。以祁门当时空虚的兵力(主力被牵制或在外),面对李秀成这十余万(哪怕其中大半是新兵)大军,一旦强攻,几乎是必破之局!曾国藩的遗书,似乎马上就要派上用场。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秀成的动向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他没有挥师直扑那座唾手可得的、象征意义巨大的湘军统帅大营,他的大军前锋甚至已经逼近到能望见祁门外围烽燧的距离。但李秀成仅仅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的袭扰,在遭遇了祁门外围湘军(可能是鲍超、张运兰等部)并不算特别激烈的抵抗后,他果断下达了命令:
“传令!全军转向!避开祁门,取道南行,入江西!”
命令迅速传达。李秀成庞大的队伍,如同一条巨蟒,在祁门外围险峻的山地间,硬生生地扭转身躯,绕了一个大圈,主力避开了祁门核心防区,转而南下,向着江西境内挺进。只留下小股部队虚张声势,牵制迷惑。
李秀成此举,被后世许多人视为错失良机,甚至指责其“畏战”。但深入分析,这正是他战略目标清晰和务实作风的体现。
李秀成此行的核心目标是扩军,而非歼灭湘军统帅部。强攻祁门,即便能拿下,也必然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曾国藩必然死守,湘军各部(如鲍超、左宗棠)也会拼死回援。李秀成的新军虽众,但缺乏训练和重武器,攻坚能力有限,硬啃祁门这块硬骨头,即使成功,自身精锐骨干的损失也必然惨重,这与他保存并壮大实力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祁门地形险要,湘军虽被围,但依托工事防御,仍有相当战斗力。一旦攻城不顺,陷入胶着,外围的湘军主力(如左宗棠、鲍超)和太平军李世贤部都可能卷入,战场态势将极其复杂危险。李秀成不愿冒这个险。
相比陷入苦战的皖南,江西的清军力量更为分散薄弱,且未经大规模战火摧残,人口资源更为丰富,更利于他进一步招兵买马,壮大队伍。江西才是他实现“扩军”目标的沃土。
李秀成心中更大的蓝图在江浙富庶之地。他深知安庆凶多吉少,陈玉成前途未卜。他需要保存这支迅速膨胀的力量,作为未来经营江浙、支撑天国的本钱。为了一座可能打下来也守不住的祁门大营,消耗宝贵的种子力量,在他看来是愚蠢的。
李秀成的“轻轻放过”,让曾国藩和整个祁门大营捡回了一条命,堪称奇迹。曾国藩在绝处逢生后,对李秀成的“怯懦”既感庆幸又充满鄙夷。然而,李秀成的战略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兵团规模空前膨胀,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最庞大的一支军事力量。他成功避开了与湘军主力的决战,保存了核心骨干的元气。他扫荡了皖南、赣北、鄂南大片地区,吸纳了大量人力物力,沉重打击了清廷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基础。
当李秀成最终带着这支规模骇人、但成分复杂、战斗力参差不齐的庞大军团,心满意足地掉头东返,准备经营江浙时,他确实为太平天国延续了数年的国祚。
然而,他避开了祁门的刀锋,却也错过了或许能改变整个战局的机会。他带回的是一支庞大的“泥足巨人”,这支军队在未来的攻坚和硬仗中,将暴露出其致命的弱点。安庆的绞索,则在李秀成绕道江西的烟尘中,被曾国荃和多隆阿们,勒得更紧了。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晚清三杰恩仇录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