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宿舍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斜斜的光斑。我躺在床上,手里攥着个人数据板,屏幕上还停留在推进器测试脉冲的推力曲线界面。虽然一夜没合眼,却毫无困意 —— 脑海里反复推演着移动测试的细节,也忍不住畅想 “老兵” 号真正离开船坞的场景。就在这时,视网膜上的系统光幕突然亮起,机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基于推进器测试数据、‘老兵’号船体参数(空载质量 8000kg,最大宽度 12m)、第七船坞结构图纸(出口宽度 15m,弯道半径 8m)及学院巡逻路线记录(每 30 分钟 1 次,覆盖船坞主干道),已启动‘逃离方案计算’程序,预计计算时长 30 分钟,期间需保持数据板联网,获取实时巡逻调度信息。”
逃离方案?我瞬间从床上坐起,睡意一扫而空。原本以为还要经过多次移动测试,没想到系统直接跳过 “验证”,开始计算最终的逃离计划。“系统,现在就计算逃离方案会不会太早?我们还没测试过推进器长时间运转的稳定性,而且…… 我们连跃迁引擎都没有,就算逃出船坞,也无法离开‘阿尔法 - 3’星系啊!” 我连珠炮似的发问,手指无意识地抓紧了数据板,心里既期待又恐慌 —— 逃离计划意味着真正的 “冒险”,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跃迁引擎暂未纳入当前计算范围,逃离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安全离开第七船坞,抵达船坞外围的太空垃圾带(距离船坞出口 500m,存在天然信号屏蔽区)’,后续可在垃圾带隐藏,寻找二手跃迁引擎或等待救援。”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船坞地图,红色线条标注着巡逻路线,绿色区域标注着计划逃离路径,“推进器长时间运转稳定性可通过模拟计算推导(基于测试脉冲数据,预计连续运转 1 小时无故障风险),当前最关键的变量是‘巡逻间隙’与‘船坞弯道通行’,需精准计算每一步的时间与推力参数。”
我凑近光幕,看着上面不断跳动的数据流:“船坞出口距离‘老兵’号当前位置 300m,需经过 2 个 90° 弯道,最小通行宽度 10m”“巡逻机器人移动速度 1m\/s,经过船坞主干道时,对侧盲区时间约 2 分钟”“推进器最大连续推力 3.5N,船体转向时需单侧减力 0.8N,避免离心力导致结构损伤”…… 每一组数据都像一块拼图,在系统的运算下,逐渐拼凑出完整的逃离路线。
“计算进度 10%…… 已确定核心策略:‘分段式移动’—— 利用巡逻间隙,分 5 段推进,每段移动 60m,耗时约 25 分钟,在巡逻机器人返回前,隐藏在船坞侧巷的废弃设备后,躲避探测。” 光幕上的路线图开始动态演示:虚拟的 “老兵” 号模型在推进器的作用下,缓慢向第一个弯道移动,速度稳定在 0.04m\/s(约每小时 144 米),像一只谨慎的蜗牛,在复杂的船坞结构中穿行。
我紧盯着演示画面,心脏随着模型的移动一点点加速。当模型行至第一个弯道时,系统突然暂停演示,弹出红色警告:“弯道处存在废弃的货运平台(高度 5m,宽度 3m),与‘老兵’号船体最小间距仅 0.5m,转向时若推力控制偏差超过 0.1N,可能发生碰撞,需调整推进器单侧推力至 2.7N,转向角度 0.5°\/s,通过时间预计 8 分钟。”
0.5m 的间距?0.1N 的推力偏差?我倒吸一口凉气 —— 这简直是在 “刀尖上跳舞”。推进器本身就存在 5% 的推力波动,加上手动控制的延迟,稍有不慎就会撞上货运平台,不仅会损坏船体,还会触发船坞的碰撞警报,引来巡逻队。“系统,这个风险能不能规避?比如选择其他路线,或者先清理掉货运平台的障碍物?” 我急切地问道,手指已经摸到了旁边的工具箱,要是能清理障碍,哪怕多花几个小时也值得。
“船坞内仅有此一条通往出口的路线,其他通道均被坍塌的金属支架堵塞,清理需至少 5 小时,远超巡逻间隙周期;且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金属撞击声)可能被声音传感器捕捉,暴露风险更高。” 系统的回答彻底断绝了我的侥幸心理,光幕上弹出推力控制精度的模拟曲线,“已通过算法优化推力补偿策略:实时监测船体位置偏差,每 0.5 秒调整一次推进器功率,将偏差控制在 0.05N 以内,碰撞概率可降低至 5% 以下。”
5% 的碰撞概率,虽然依旧冒险,却已是当前能做到的最优解。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 现在不是退缩的时候,一旦错过当前的计算窗口,后续巡逻路线或船坞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再也没有合适的逃离机会。
“计算进度 50%…… 已确定各分段时间节点:
1. 第一段(0-60m):启动时间 00:00(凌晨 3:00,监控盲区开始),利用盲区前 5 分钟完成启动准备,推进器功率 50%,持续 25 分钟,抵达第一个侧巷隐藏点,躲避 00:25 的巡逻;
2. 第二段(60-120m):启动时间 00:35(巡逻机器人离开后 10 分钟),推进器功率 45%(降低噪音),持续 27 分钟,抵达第一个弯道;
3. 第三段(120-180m):启动时间 01:10(避开 01:00 的巡逻),单侧推力精准控制,8 分钟通过弯道,继续推进 19 分钟,抵达第二个侧巷隐藏点;
4. 第四段(180-240m):启动时间 01:50(巡逻间隙最长时段),推进器功率 50%,持续 25 分钟,抵达第二个弯道;
5. 第五段(240-300m):启动时间 02:30(监控盲区结束前 30 分钟),最大功率 55%,加速通过最后 60m,02:55 抵达船坞出口,03:00 前进入太空垃圾带。”
光幕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着每一个关键节点,旁边还附带了 “风险等级”:第一段 “低风险”(直线路径,无障碍物),第二段 “中风险”(靠近巡逻主干道),第三段 “高风险”(弯道狭窄),第四段 “中风险”(设备密集区),第五段 “极高风险”(出口处有红外传感器,需快速通过)。每一个 “高风险” 标签都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我这次逃离的艰难。
“出口处的红外传感器怎么规避?我们没有反探测设备,推进器运转时产生的热量肯定会被捕捉到!” 我突然想到一个关键问题 —— 之前专注于路线和推力,却忽略了船坞出口的安防措施。
“红外传感器的探测阈值为 50c,推进器正常运转时表面温度 42c(测试数据),可通过在喷口处覆盖隔热材料(从船员休息区找到的陶瓷隔热垫),将表面温度降至 38c,低于探测阈值;同时,太空垃圾带的背景辐射(约 3K)可掩盖船体温度,进入后即可完全规避探测。”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隔热垫的安装示意图,甚至标注了 “裁剪尺寸(30cmx30cm)”“固定位置(喷口上方 10cm)” 等细节,仿佛已经提前演练过无数次。
我看着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划,心里的恐慌渐渐被一种 “跃跃欲试” 的冲动取代。虽然计划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但系统的每一步计算都基于真实数据,每一个风险点都有应对策略,这种 “把冒险拆解成可控步骤” 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计算进度 90%…… 正在生成‘应急预案’:
1. 若推进器突发故障(如单侧熄火),立即启动另外两个推进器,调整推力至 3.0N,缓慢停靠至最近的废弃设备后,修复时间预计 10 分钟,后续需压缩其他分段时间;
2. 若被巡逻机器人发现,启动‘紧急停机’,关闭所有推进器,利用船体阴影隐藏,待机器人离开后,延迟 30 分钟重新启动,调整后续时间节点;
3. 若出口红外传感器触发警报,立即将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60%,加速通过出口,进入太空垃圾带的时间可提前 5 分钟,利用垃圾带的信号屏蔽规避追击。”
当计算进度达到 100% 时,光幕上弹出一份完整的《第七船坞逃离方案(V1.0)》,包含路线图、时间轴、推力参数、应急预案四个部分,甚至还附带了 “工具准备清单”“隔热垫裁剪教程” 等实操指南。我下载方案到个人数据板,手指划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系统,这个方案…… 真的能成功吗?” 我在心里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最后的忐忑。
“基于当前所有已知数据,方案成功概率为 62%,高于‘继续停留船坞(15 天后被学院发现概率 90%)’的风险收益比。” 系统的机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 “破釜沉舟” 的决绝,“且‘老兵’号的船体结构已无法支撑长期停留(舰尾龙骨应力值接近阈值),若不尽快撤离,可能因结构疲劳导致不可逆损坏。”
舰尾龙骨的隐患!我突然想起之前体检报告里的警告,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现在的 “老兵” 号,就像一个随时可能倒下的病人,只有离开船坞,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 “治疗”。
我从床上爬起来,开始按照方案清单准备工具:将陶瓷隔热垫裁剪成 3 块 30cmx30cm 的方形,边缘用砂纸打磨光滑,避免划伤推进器外壳;检查应急停机按钮的接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瞬间切断推力;将个人数据板充至满电,下载离线版的船坞地图和逃离方案,防止网络中断导致数据丢失。
收拾完工具,我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里的恐惧与期待交织在一起。这次逃离,是一场赌上一切的冒险 —— 赌推进器能稳定运转,赌推力控制能精准无误,赌巡逻间隙能完美利用。但我知道,我没有退路,“老兵” 号也没有退路。
夜幕降临时,我背着工具箱,再次走进第七船坞。“老兵” 号的船体在夜色中像一头沉默的巨兽,三个推进器的喷口已经覆盖好隔热垫,在应急灯的微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泽。我走到 ApU 舱室,最后一次检查供电线路,系统光幕上的逃离倒计时开始跳动:距离启动时间,还有 6 小时。
我靠在舱壁上,望着外面漆黑的船坞,心里默念:“雷诺,别怕。就算这条路再难,也要带着‘老兵’号走出去。”
属于我们的逃离窗口,即将开启。而这场步步惊心的冒险,也将在凌晨 3 点的监控盲区里,正式拉开序幕。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