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像一层轻纱,缓缓地覆盖在蜀城的街巷之上,将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渐渐掩盖。民宿的小窗透出温暖的黄色灯光,宛如夜空中的一颗明珠,散发着宁静而柔和的光芒。那灯光透过窗户,轻轻地映照在书桌前,将窗外老槐树的影子也投射进来,形成一幅斑驳的画面。
李皎棠刚刚洗完澡,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沐浴露香气。她换上了一套宽松舒适的棉麻睡衣,感受着柔软的布料与肌肤的亲密接触,仿佛全身的疲惫都在这一刻被释放。她端起一杯冒着热气的菊花茶,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让那股淡淡的茶香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坐在桌前,李皎棠轻轻划动着手机屏幕,点开了那个装满“收获”的扫描系统。白天在图书馆里扫描的书籍,此刻都整齐地排列在列表中,等待着她的检阅。她逐一点开预览,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她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蜀城地方志》里记载的老街典故,让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些古老的街道,感受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蜀地作家散文里的烟火市井,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让她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集市中,听到了小贩的叫卖声和人们的谈笑声。
她完全沉浸在这些文字所描绘的世界之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场景里。她的思绪随着文字的流淌而起伏,时而为其中的情节而感动,时而又被幽默的描述逗得忍俊不禁。
就在她读到一段关于蜀城小吃与民俗的文字时,突然发出了一阵清脆的笑声。原来,这段文字中所描述的内容,竟然和下午那位卖蛋烘糕的阿姨所说的趣事不谋而合!这奇妙的巧合让她感到十分惊喜,也让她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一层。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如同拼图的碎片一般,在不经意间拼凑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风情。它们或许并不起眼,但却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放下手机,她轻轻地翻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尖在纸张上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她开始记录下今天品尝到的美食心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对这些美味的喜爱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巷口的蛋烘糕,奶油肉松馅,外皮焦脆,内里绵软,甜咸交织,是蜀城烟火气的第一口惊喜。”她详细地描述着蛋烘糕的口感和味道,仿佛那股香甜还在舌尖萦绕。接着,她又提到了阿姨推荐的冷锅串串和红油抄手,这两道美食已经被她列入了明日的品尝清单,心中的期待值早已被拉满。
写完这些,她还意犹未尽地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蛋烘糕简笔画。虽然笔触略显稚嫩,但却透露出她满心的欢喜和对这座城市美食的热爱。
桌上的菊花茶冒着袅袅热气,香气混着窗外飘来的淡淡桂花香,让人身心都格外舒展。她想起白天在图书馆的专注,在小巷里偶遇美食的雀跃,还有阿姨递来纸条时的温暖,这些细碎的片段像串珠一样,串联起蜀城之行的第一天。原来所谓的惬意旅程,不过是这样——白天有书香与美食相伴,夜晚能静静梳理收获,在陌生的城市里,也能寻得一份安稳的自在。
整理完笔记,她拿起手机给张琴发了张蛋烘糕的照片,附言:“今日觅食成功!蜀城的味道果然名不虚传,等回去给你带老字号的糕点~”很快收到张琴的回复:“快多吃点!记得拍美食vlog,我要云打卡!”
李皎棠笑着回复,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夜色温柔,远处偶尔传来巷弄里的低语声,民宿的灯光暖融融的,像极了家里留着的那盏小夜灯。她轻轻合上笔记本,心里满是踏实——明天又是可以装满书香与烟火的一天。
第二天午后,李皎棠循着蛋烘糕阿姨纸条上的地址,拐进了一条更窄的巷弄。刚走几步,浓郁的牛油香气就裹着辣椒与花椒的辛香扑面而来,尽头那家“李记冷锅串串”的招牌下,已经坐了不少食客,热气腾腾的锅里浸着密密麻麻的串儿,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
“姑娘,里边坐!”老板是个嗓门洪亮的大叔,系着沾了油星的围裙,手里正麻利地给客人装串串。李皎棠找了个靠窗的小桌坐下,按照阿姨的推荐,点了一大把牛肉串、虾滑、藕片和土豆片,又加了一份冰粉解辣。
大叔端来冒着凉气的冰粉时,瞥见李皎棠桌上的笔记本,笑着问道:“看你这本子上画的蛋烘糕,是昨天在王嬢嬢那儿吃的吧?她俩口子做蛋烘糕快三十年了,是这条巷里的老招牌咯!”
李皎棠惊讶地抬头:“大叔您认识她?”
“那可不!”大叔擦着手在对面椅子上坐下,打开了话匣子,“这条巷里的小吃摊,都是看着彼此生意做起来的。我们家串串也开了二十年,最开始就一个小推车,现在才有了这小店面。蜀城的美食啊,讲究的就是个‘老味道’,像我们这锅底,用牛油、郫县豆瓣和二十多种香料熬六个小时,少一分钟都不对味。”
说话间,冷锅串串端了上来,红油鲜亮,芝麻香气扑鼻。李皎棠夹起一串牛肉放进嘴里,肉质滑嫩,辣中带香,麻得恰到好处,忍不住连连点头:“太香了!比我想象中还好吃!”
大叔笑得更开心了:“这才是正宗的蜀城味道!以前啊,学生们放学就来我这儿吃串,现在好多人都成了家,还带着孩子来吃,说吃的是小时候的味道。就像你昨天吃的蛋烘糕,王嬢嬢的配方都没改过,就是为了留住老顾客的念想。”
李皎棠一边吃,一边认真听大叔讲着巷里的美食故事,时不时追问几句,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还不忘给串串拍几张照片。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碗里,红油泛着光泽,耳边是食客的笑语和大叔的讲述,满是鲜活的市井暖意。
“大叔,您知道哪家红油抄手最地道吗?”她想起阿姨的推荐,顺势问道。
“往前走到巷口左转,那家‘老成都抄手’,皮薄馅大,红油是用菜籽油炼的,香而不腻,你去尝尝就知道!”大叔爽快地推荐,还不忘叮嘱,“抄手要现包现煮的才好吃,去晚了可能要排队!”
李皎棠一一记下,心里暖暖的。原来蜀城的美食不仅慰藉味蕾,更藏着一代代人的烟火记忆,这些藏在巷弄里的故事,比书本里的文字更鲜活,也让她的蜀城之行,多了几分意料之外的温暖收获。
喜欢书里真有黄金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书里真有黄金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