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州至南京,官道迢迢。与去时孤舟潜行不同,此番回京,杨士奇身处郑和仪仗严密的护卫之中,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沿途州县官员闻风而动,迎送不绝,态度恭敬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惊畏。他们看的,不仅是郑和的赫赫威仪,更是这位身着青袍、却能让郑公公如此礼遇、且刚从江南那场惊天风暴中全身而退的“杨巡阅”。
杨士奇对此一概以病体未愈为由,婉拒一切宴请交际,终日待在马车内,或是闭目养神,或是梳理思绪。他知道,这些表面的风光之下,是无数双窥探、猜忌、甚至充满恶意的眼睛。京城,才是真正的战场。
那名宦官随从因伤势过重,未能随行,留在苏州精心医治。杨士奇心中感念其救命之恩,临行前托郑和务必妥善照料。每一次生死边缘的挣扎,都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权力场中的冷酷与偶尔闪现的、源自底层的情义。
抵达南京那日,天空阴沉,铅云低垂,仿佛预示着朝堂上的山雨欲来。杨士奇没有返回自己的陋室,亦未前往东宫,而是直接被引至宫中一处偏殿等候召见。
他褪下那身沾染了江南风尘与生死危机的青布直裰,换上了那件一直深锁箱底、色泽鲜亮的御赐绯袍。当那抹红色加身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仿佛将所有的功劳、风险、未来的荣辱与杀机,都一并穿戴在了身上。
通传的内侍声音尖细地响起:“宣——兵部职方清吏司协理、巡阅使杨寓,觐见——”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绯袍的襟袖,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那象征帝国最高权力的武英殿。
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永乐皇帝朱棣高踞御座,面容沉静,看不出喜怒。太子朱高炽立于御座左下首,面色复杂,眼神中有关切,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或许还有些别的什么。汉王朱高煦则立于右侧,脸色阴沉,目光如刀,毫不掩饰其中的敌意与审视。文武重臣分列两旁,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新晋绯袍、搅动了江南风云的年轻官员身上。
“臣,杨寓,叩见陛下,吾皇万岁!”杨士奇于御阶之下,依礼参拜,声音清晰平稳。
“平身。”朱棣的声音传来,平淡中带着惯有的威压。
杨士奇谢恩起身,垂首肃立。
“杨寓,”朱棣开口,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苏州之事,郑和已有初步奏报。你,将其中详情,尤其是顾家之罪,当着朕与诸位臣工的面,再奏一遍。”
“臣,遵旨。”
杨士奇早已将奏对内容反复斟酌于心。他略去自己潜入顾府的惊险细节,只以平实而精准的语言,从顾家勾结漕运、私贩禁物说起,到其私造超越规制的海船,再到最终于其府库中搜出的火炮、铁弹等军国重器,条分缕析,证据链清晰完整。他语气沉静,既不夸大渲染,也不刻意回避,只是将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清晰地呈现在君王与满朝文武面前。
当他提到“火炮数门,铁弹成箱”时,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许多官员脸上露出震惊与难以置信的神色。私贩或许常见,但私藏如此数量的火炮,其性质已截然不同!
朱棣的面色依旧沉静,但放在御座扶手上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杨士奇身上:“依你之见,顾家如此作为,意欲何为?”
这是一个极其要害的问题!直指顾家谋逆之心!
杨士奇心头一凛,知道这是陛下在逼他表态,也是在借他之口,给顾家案定性。他略一沉吟,恭谨而坚定地答道:“回陛下,顾家累世豪富,犹不知足,勾结官府,垄断海利,此其一罪;私造巨舰,暗藏兵甲,此其二罪;今更私藏火炮,此非寻常商贾自卫所能解释。观其行止,非为巨富,实怀不臣!其所图者,恐非区区商利,乃动摇国本之祸心!臣以为,此乃十恶不赦之谋逆大罪!”
“谋逆”二字,如同惊雷,再次震动了整个武英殿!
汉王朱高煦猛地踏前一步,厉声道:“杨寓!休得危言耸听!顾家或有不法,然岂可轻易以‘谋逆’论处?你可知此二字,关乎多少人性命?莫非你想借此案,大兴牢狱,株连无辜,以逞你个人之威吗?!”
这是赤裸裸的攻击,将杨士奇钉在了“酷吏”的耻辱柱上。
杨士奇并未慌乱,转向汉王,躬身一礼,语气依旧平稳:“汉王殿下明鉴。臣之所言,皆基于查获之铁证。火炮乃军国重器,非民间可有,亦非寻常海盗所能拥有。顾家私藏于此,其心可诛!至于是否株连,如何定罪,自有陛下圣裁,大明律法为凭,非臣下可以妄断。臣只知,据实奏报,乃人臣本分。”
他避开了与汉王的直接冲突,将问题抛回给皇帝和法律,既表明了立场,又守住了臣子的分寸。
朱棣看着殿中这对峙的两人,眼神深邃难明。他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太子:“太子,你以为如何?”
朱高炽肥胖的身躯微微一颤,出列躬身,声音带着惯有的谨慎:“父皇,杨巡阅所查,证据确凿,顾家之罪,确乎骇人听闻。然……然正如二弟所言,谋逆乃大罪,牵涉必广。儿臣以为,当以查获之实证为准,严惩首恶,至于其余……还须细细甄别,以免……以免波及过甚,动摇江南民心。”
他试图在维护杨士奇功劳与避免大规模清洗之间寻找平衡,但这番略显软弱的表态,显然未能让朱棣满意。
朱棣不置可否,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最后定格在杨士奇身上,良久,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
“杨寓。”
“臣在。”
“你于龙江整肃积弊,确保船工;于苏州明察暗访,揭逆锄奸。忠勤王事,智勇可嘉。朕,心甚慰。”
这是陛下首次在公开场合,给予他如此明确的肯定!
“擢升尔为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仍协理兵部职方司西洋事务。赐黄金百两,帛五十匹。”
詹事府左庶子,乃东宫属官,品秩虽不算极高,却是清贵无比,地位超然,意味着他已正式进入帝国储君的核心辅佐团队!翰林院侍讲学士,更是奠定了其清流领袖的未来地位!这两项任命,加上仍协理要害的职方司事务,其擢升之速,恩宠之隆,简直令人瞠目!
“臣……谢陛下隆恩!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士奇再次跪拜,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奖赏,更是将他彻底推到了储君一边,也推到了所有反对势力的对立面。
“至于顾家一案……”朱棣语气转冷,带着森然杀意,“证据确凿,谋逆无疑!着三法司、锦衣卫会同审理,一应首犯,严惩不贷!涉案官员,无论品阶,查实一个,处置一个!朕,要这江南,换个清白!”
雷霆之威,席卷殿宇!所有人都明白,一场席卷江南官场的大地震,已然不可避免!
退朝之后,杨士奇身着绯袍,走出武英殿。阳光刺破乌云,照射在宫城的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也映照着他身上那抹鲜艳的红色。
无数道目光落在他身上,羡慕、嫉妒、敬畏、仇恨……不一而足。
太子朱高炽走上前来,脸上带着由衷的笑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东里!好!做得好!孤果然没有看错你!”
而汉王朱高煦则在不远处冷冷地盯着他,那目光,如同毒蛇,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杀机。
杨士奇微微躬身,向太子行礼,然后挺直脊梁,迎着那复杂的目光,一步步向外走去。
绯袍已然加身,便再无退路。这帝国的中枢,这权力的巅峰,他来了。而脚下的路,注定以荆棘铺就,以鲜血浇灌。
喜欢大明首辅:杨士奇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首辅:杨士奇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