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暖阁的那场召对,如同一声春雷,惊破了笼罩在杨士奇头顶的阴霾。陛下金口一开,他便不再是那个在职方司角落“戴罪反省”的失意协理,而是重披绯袍、再入翰林、行走东宫的“杨侍讲”。
旨意下达,朝野反应各异。太子朱高炽自然是欣喜万分,立刻召见慰勉,言语间更添倚重。郑和虽未多言,但眼中那份“果不其然”的意味,已说明一切。翰林院中,那些曾对他冷眼旁观的同僚,此刻再见,脸上也纷纷堆起了或真或假的笑容,言语间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奉承。便是那孙员外郎,在职方司见了他,也远远便躬身行礼,脸上那笑容仿佛用刻刀雕琢上去一般,标准而毫无温度。
世态炎凉,杨士奇早已看惯。他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更加警惕。陛下让他复职,是肯定了他的能力与忠诚,但也将他重新放回了这口名为“权力”的洪炉之中炙烤。汉王北伐未归,但其党羽在京中的势力盘根错节,绝不会因他复职便偃旗息鼓。那条秘密航道的发现,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他成为了某些隐藏势力的眼中钉。
他首先回到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岗位上。经筵讲读依旧,但经历此番起伏,他的心境与见解已大不相同。讲解经义时,少了些书生意气,多了几分经世致用的沉稳。陛下偶尔垂询,他也能结合自己在龙江、苏州乃至职方司的实务经验,给出更为贴切时务的见解,愈发显得与众不同。
在东宫,他的回归更是意义非凡。太子朱高炽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不仅日常讲读更加倚重,许多涉及监国理政的棘手事务,也开始私下征询他的意见。杨士奇谨慎应对,既为太子分忧,又时刻注意分寸,绝不逾矩,更不轻易卷入东宫属官内部可能存在的纷争。他知道,自己如今是东宫的一面旗帜,亦是靶子,行差踏错,牵连的不仅是自身,更是太子的地位。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日,他正在詹事府处理文书,忽闻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一名东宫属官急匆匆进来禀报,说是都察院几位御史联名上疏,弹劾他“结交内侍(指郑和),窥探宫禁(指西苑召对),以奇技淫巧(指海图勘误)蛊惑圣听,意图幸进”,并再次翻出他在苏州“罗织罪名、株连过甚”的旧账,言辞激烈,请求陛下“罢黜此僚,以正视听”。
奏疏的副本,不知通过何种渠道,竟也流传到了詹事府。
杨士奇看着那熟悉的攻讦之词,面色平静。他知道,这不过是汉王党羽的又一次反扑,试图在他立足未稳之时,再次将他打压下去。此番弹劾,重点落在了他“结交内侍”与“以技幸进”上,显然是针对他与郑和的关系以及此次因海图之事复职而来,可谓毒辣。
太子朱高炽闻讯,又惊又怒,拍案道:“岂有此理!东里乃凭真才实学复职,于国于社稷皆有功,岂容彼等如此污蔑!孤这就去面见父皇,陈明是非!”
“殿下息怒。”杨士奇拦住太子,冷静道,“此等攻讦,并非首次。陛下圣明,自有公断。殿下若此时急切出面,反显得臣与殿下结党,授人以柄。不若静观其变,陛下自有处置。”
他深知,陛下最忌惮的便是结党营私。此时太子若强力维护,只会适得其反。
果然,这份弹劾奏疏呈上后,如同石沉大海,并未在朱棣那里激起任何波澜。陛下甚至在某次听政时,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为官当以实心任事为本,终日攻讦,非人臣之体。”算是间接表明了态度。
汉王党羽的这次发难,再次无功而返。但杨士奇知道,他们绝不会罢休。真正的威胁,或许并非来自这些明面上的弹劾,而是隐藏在那条秘密航道之后的、更为庞大的阴影。
郑和派出的侦查船队已经秘密出发,沿着那条前元古航道向东探索。此事极为机密,知晓者寥寥。但杨士奇凭借在职方司的便利,仍能接触到一些零碎的信息反馈。初步探查证实,那条航道确实存在,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通行。更令人不安的是,侦查船队在航道上发现了非官方的船只活动痕迹,虽然未能捕获实体,但足以证明,这条航道并未被完全遗忘!
消息通过郑和密报给朱棣后,陛下震怒之余,也陷入了深思。这意味着,有一个或数个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势力,正在利用这条通道进行着不为人知的勾当。其规模、目的、乃至朝中是否有庇护者,皆是一片迷雾。
一日,郑和悄然来到杨士奇在翰林院的值房。
“杨侍讲,侦查船队送回最新消息。”郑和声音压得极低,“在航道中途一座荒岛背风处,发现了临时搭建的简陋码头和物资囤积点,规模不小。现场遗留的物品中……有打造精良的兵械部件,以及……少量倭国特有的漆器碎片。”
兵械部件!倭国漆器!
这两个信息组合在一起,让杨士奇瞬间汗毛倒竖!这条秘密航道,不仅被用于走私,更可能牵扯到私运军械与勾结倭寇!这已远超普通的经济犯罪,是足以动摇海疆安宁、甚至威胁帝国安全的心腹大患!
“此事……牵连恐怕极广。”杨士奇声音干涩。
郑和面色凝重地点点头:“皇爷已下密旨,令咱家暗中扩大侦查范围,务必揪出幕后黑手。杨侍讲,你乃此事的首功之臣,亦是知情人。皇爷的意思,此事仍由你暗中协理,汇集分析各方情报。但切记,绝不可打草惊蛇。”
杨士奇心中凛然。他知道,自己已被卷入了一场比苏州顾家案更深、更危险的暗战之中。对手隐藏在迷雾之后,能量未知,手段狠辣。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但他没有退缩,郑重拱手:“下官明白,定当谨慎行事,不负陛下与公公所托。”
送走郑和,杨士奇独坐值房,窗外已是暮色四合。桌上的灯火跳跃着,映照着他凝重而坚定的面庞。
重入洪炉,非他所愿。但既然命运再次将他推至此处,他便只能在这烈焰中,将自己淬炼得更加坚韧。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梳理目前已掌握的、关于那条航道与可疑势力的所有线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战士在出征前,默默擦拭着自己的刀锋。
夜色渐深,翰林院值房的灯火,久久未熄。
喜欢大明首辅:杨士奇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首辅:杨士奇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