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日子,仿佛被拉长,又仿佛被缩短。在许知意和孩子们的殷切期盼中,时钟的指针似乎也走得格外匆忙。原本以为至少要一两个月的分别,竟在短短半个月后,便被一个熟悉的身影打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两个孩子正在地毯上摆弄着许父出差回来时给他们带的小木马和积木,许知意则坐在一旁的沙发上,膝上摊开着医学院的预科课本,正提前预习着功课,空气中弥漫着宁静而温馨的气息。
突然,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沉稳有力的脚步声,许知意下意识地抬起头。几乎是同时,原本专心玩玩具的两个孩子,也像是有心灵感应般,齐刷刷地扭过头,乌溜溜的大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门被推开,傅叶澜风尘仆仆却又精神奕奕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整个人少了几分戎马的凛冽,多了几分归家的温和。他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轻松而愉悦的笑容,目光第一时间就精准地捕捉到了沙发上的妻子和地毯上的孩子们。
许知意放下书本,站起身走到他面前,还未开口,傅叶澜便已张开双臂,将她和扑过来的两个孩子一起,紧紧地、紧紧地拥入怀中。
“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许知意的声音带着一丝惊喜的哽咽。
傅叶澜低头,在她额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然后从挎包里郑重地取出两份文件。一份是盖着鲜红大印的《军官退出现役报告表》,另一份则是沪市纺织厂的《干部入职通知书》。
“手续办得很顺利,”他的声音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老首长们都很理解和支持。工作也定下来了,就在沪市纺织厂,担任分管安全生产和后勤保障的副厂长。”他将入职通知递到许知意面前,指给她看上面的字样和待遇说明,“福利待遇都很好,有单独的干部宿舍分配,虽然我们用不上,工资级别也定得不低,足够我们一家在沪市安稳生活了。”
傅叶澜的回归,如同给这个家注入了最稳定的基石。
他迅速办理好了纺织厂的入职手续,凭借着在部队历练出的过硬管理能力和严谨作风,很快便在新的岗位上站稳了脚跟。
而几乎就在傅叶澜入职后的没几天,沪市医科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学期。许知意怀着对医学殿堂的无限憧憬与敬畏,踏入了校园。
按照学校当时的规定,新生第一年原则上要求统一住宿,以便管理和融入集体生活。但许知意情况特殊,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在许父的出面协调下,校方最终特批了她走读的申请。
于是,许知意的生活开始了规律而充实的“双轨制”。
白天,她全身心投入学业,在解剖室里一丝不苟,在实验室里严谨求证,在课堂上奋笔疾书。她主攻的制药学,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化学基础,这正是她所擅长和热爱的。
而白天照顾两个“小淘气”的重任,则落在了许母肩上。许母对此甘之如饴,带着外孙们在花园里晒太阳、认花草,教他们咿呀学语,用傅父傅母从乡下寄来的新鲜食材,变着花样给他们做营养辅食。许父下班回家,也总会加入这“含饴弄孙”的行列,家里总是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傍晚,傅叶澜下班骑车顺路到学校门口接上许知意,两人一起回家。晚餐桌上,是全家分享各自一天见闻的温馨时刻。日子,就在这种不紧不慢、充实而又温暖的节奏中,平稳而幸福地向前流淌。
时光荏苒,寒来暑往。许知意在医学院的优异表现,如同掩藏不住的明珠光华,逐渐引起了导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她对药物化学有着近乎天生的敏锐直觉,对药材炮制、方剂配伍的理解也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进入第三年,当大部分同学还在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课程和进行临床实习时,许知意已经通过自学,几乎掌握了全部本科阶段的核心知识。
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提前毕业。
在导师们既惊讶又赞赏的目光中,她参加了所有未修课程的严格考试。每一场考试,她都沉着应对,笔下流淌出的不仅是标准答案,更时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最终,她以近乎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所有考核,成功拿到了沪市医科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比正常学制提前了整整一年半。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时代的洪流开始展现出它磅礴的力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动了黄浦江畔。报纸上、广播里,充满了关于经济建设、关于下海经商、关于个人奋斗的激动人心的消息。一大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开始跃入商海,试图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股春风,彻底点燃了许知意心中那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她系统学习制药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脑海中那些来自前世记忆的、效果卓着的药方结合起来,真正造福于民。
夜晚的灯光下,许知意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她分析了国内药品市场的现状与潜力,阐述了自己手中几个经过初步验证、颇具市场前景的药方,比如效果更好的外伤药、针对常见病的特效中成药等,并勾勒出了一幅创办药厂、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蓝图。
傅叶澜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表态。他沉思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看到了妻子眼中燃烧的梦想火焰,也凭借在纺织厂锻炼出的管理眼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你想好了?”他沉声问道,目光如炬。
“想好了。”许知意回答得斩钉截铁,“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它的价值就打了折扣。而且,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不想错过。”
傅叶澜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果决的神色:“好!既然你想好了,那我就支持你。管理、跑手续、找场地、联系设备这些外围的事情,交给我。”
他没有丝毫犹豫。很快,傅叶澜便向纺织厂提交了辞职报告。这一决定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副厂长的职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但他去意已决,将工作交接清楚后,便毅然投身到了与妻子共同的创业大计中。
夫妻二人,一个拥有核心技术与产品构想,一个拥有管理经验和闯荡市场的魄力与人脉。他们给即将诞生的药厂,取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知澜药厂”。这个名字,融合了许知意的“知”和傅叶澜的“澜”,象征着他们夫妻同心,知识如海,波澜壮阔。
租厂房、跑工商注册、申请药品生产许可证、购买设备、招募第一批核心技术人员……创业初期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凭借着许知意过硬的技术、傅叶澜高效的执行力,以及许父在本地的一些人脉资源提供的便利,“知澜药厂”的筹备工作,在磕磕绊绊中,稳步向前推进。
一个属于他们的、充满挑战与无限可能的商业传奇,就在这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喜欢爹不疼娘不爱,下乡后我一胎双宝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爹不疼娘不爱,下乡后我一胎双宝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