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是一年春秋。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如同逐渐伸展的枝桠,朝着各自的方向蓬勃生长,最终都汇聚在了那座相邻的、机遇更多的城市。
阿叙率先扎下了根。他以出色的成绩和体能从消防救援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邻市的消防支队,正式成为了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消防员。他搬出了学院宿舍,在支队附近租了个小单间,开始了真正独立的职业生涯。韩彻书房里那张褪色的消防学院毕业照旁,又多了一张阿叙穿着新式消防员制服、眼神坚毅的入职留念。
紧接着是初初。大学期间就如鱼得水的他,毕业后果断拒绝了多家大厂抛来的橄榄枝,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邻市的高新科技园区创立了自己的软件开发工作室。创业维艰,他租住在离工作室不远的一处公寓,常常通宵达旦,与代码为伴,眼神里是疲惫,却也有着创业者特有的、锐利的光芒。
而冉冉,依旧在那座城市的大学里攻读她的计算机专业。她搬出了学校宿舍,和两个同学合租了一套小公寓,体验着更为自主的大学生活。她的世界里,除了课堂和代码,似乎也多了些别的色彩,只是那份关于初初的心事,被她藏得更深,如同加密的文件,只有她自己知道密码。
于是,格局就此定格。韩彻和林潇南,周伟和苏晴,依旧生活在他们熟悉的、充满回忆的老城市。而他们的三个孩子——阿叙、初初、冉冉,则在相邻的那座繁华都市里,各自拼搏,构成了一个新的、年轻的生命圈。
老城市的生活节奏,似乎因此而放缓,又因此而多了一份悠长的牵挂。
韩彻依旧在装备科,将经验与细致倾注在每一件器材的维护上。林潇南的班级里,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面孔,只是下班回家后,少了两份需要她操心作业和饮食的身影。周伟依旧忙碌于各种案件,苏晴则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工作和调理身体上。
乖乖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温暖纽带。它依旧生活在韩家,是韩彻和林潇南身边最忠实的陪伴。它的日常,是趴在阳台上晒太阳,等着主人下班,以及在韩彻和林潇南看着手机里孩子们发来的照片和视频时,凑过去好奇地嗅闻屏幕,仿佛能透过冰冷的玻璃,感受到小主人们的气息。
沟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家庭群里总是很热闹。
阿叙会偶尔发一张和队友们的合影,背景是擦得锃亮的消防车;或者抱怨一下食堂的饭菜,怀念妈妈的手艺。
初初会分享工作室的最新进展,或者发一段他们开发的小程序演示,专业术语常常让林潇南和周伟看得一头雾水,但那份成就感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冉冉则会发一些校园里的趣事,或者她新学会的一道菜,偶尔也会在深夜,发一张堆满专业书的书桌照片,配一个“头秃”的表情。
韩彻和林潇南的周末,有时会开车去邻市。有时是给阿叙送点家里炖的汤,看看他是否又瘦了;有时是去看看初初的工作室,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代码,但坐在充满年轻活力的办公区里,感受着儿子的拼搏,心里便是踏实的;有时,也只是单纯地去看看冉冉,帮她打扫一下合租屋,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填补她离家在外的胃和心。
周伟和苏晴也是如此。两家人有时甚至会约着同一天过去,然后在邻市找一家餐馆小聚,仿佛一场小型的家庭聚会。只是聚会的地点,从老家,变成了孩子们奋斗的城市。
这种“两城记”的生活,成了他们家庭的新常态。一边是渐渐步入平和、守着回忆与牵挂的父母辈,一边是正在全力奔跑、开拓未来的子女辈。空间上有了距离,但那份由血缘和岁月编织的情感纽带,却因为彼此的独立与成长,而变得更加坚韧和深厚。
乖乖趴在老房子熟悉的地毯上,听着视频通话里传来的、小主人们熟悉又略带变化的声音,尾巴轻轻摇晃。它知道,虽然不常见面,但他们都还在同一个故事里,只是故事的场景,从一个家,扩展到了两座城。
喜欢韩教官的专属小迷糊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韩教官的专属小迷糊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