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十二年的盛夏,建康城外的龙江船厂,成为了整个帝国,乃至整个时代目光汇聚的焦点。并非因为又有新的“镇海”级战舰下水,而是在船厂最深处的保密船坞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正悄然展露出它那令人震撼的钢铁脊梁。
这是帝国“深蓝计划”的核心,代号“鲲鹏”的首艘实验性全蒸汽动力、铁肋木壳(因全钢铁焊接技术尚不成熟)巡洋舰的船体。与依旧保留着高大桅杆和风帆索具的“破浪”号不同,“鲲鹏”的甲板之上,除了必要的吊臂和一座低矮的指挥塔,便只有两根粗壮的烟囱,象征着它彻底摒弃了对风力的依赖。其设计排水量超过三千吨,计划装备最新式的后装线膛舰炮二十四门,设计航速(在蒸汽机全功率运转下)预计将达到十节!
虽然它依旧面临着蒸汽机可靠性、明轮效率、以及铁木结构强度等诸多严峻挑战,但其代表的颠覆性方向,已然让所有参与者和知情者心潮澎湃。这是帝国“深耕”战略在海军领域结出的第一颗硕果,是林默坚持技术前瞻性投入的明证。
船厂的工匠们,在格物院船舶司大匠的指导下,日夜不停地铆接着钢板,安装着巨大的明轮和复杂的蒸汽管道。每一次锤击,都仿佛敲击在时代的大门上,发出沉闷而充满力量的轰鸣。这轰鸣被船坞的高墙所隔绝,外界无从听闻,但它所代表的能量,却真实地撼动着旧有的海洋秩序。
与船厂内热火朝天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师府澄心堂内近乎绝对的寂静。林默独自站在那幅巨大的、如今已布满各种工业符号、铁路网络和科研机构标记的帝国疆域图前,目光沉静如水。
“深耕”已近两年。帝国的内部,正发生着他所期望的深刻变化。
《格物格致全书》的编撰工作进展顺利,数理卷、格致卷初稿已然成型,虽然其中许多理论在林默看来依旧粗浅,但至少搭建起了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框架。“格物大学堂”首批招收的三百名学子,已然展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他们在实验室里验证着书中的公式,在图纸上描绘着超越时代的机械构想。
工业领域,芜湖军器监成功试制出热效率提升近两成的“火龙—丙型”蒸汽机原型,虽然造价高昂,但证明了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改进潜力。石油的稳定储存问题,在加入某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后,得到了初步缓解。星火水泥的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开始应用于帝国内陆的水利枢纽建设。
一切,都在向着更扎实、更深厚的方向发展。
然而,林默的心头,却始终萦绕着两片阴云。
一片来自西方。韩擒虎派往黑汗的使团带回了并不乐观的消息。黑汗王朝在初步接触后,态度趋于强硬,不仅拒绝了帝国关于降低过境关税的要求,反而加强了对东部边境的管控,并开始在其国内宣扬“圣战”思想,将帝国视为“异教徒的威胁”。显然,帝国的西进势头,虽然暂时停顿,却已深深刺激了这个中亚强国。与黑汗的冲突,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片,则来自南方,那片寂静大陆之下的“地脉”。监测数据显示,那缓慢的能量增强趋势仍在继续,虽然幅度依旧微小,但持续不断,如同一个沉睡巨人的心跳,坚定而有力。格物院最顶尖的几位数学家,在建立了更复杂的模型进行推演后,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推论:按照这个趋势,大约在五十年到一百年后,那能量波动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史前文明笔记中提到的、“核心失控”前的临界点!
五十年,一百年……对于个人而言漫长,对于一个文明而言,却可能只是弹指一挥间。
林默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帝国的“深耕”,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黑汗、阿拉伯这些看得见的对手,更是为了在那可能到来的、关乎整个文明存续的“地脉”异变之前,积累足够的力量,无论是逃离、防御,还是……掌控!
他转过身,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空白的奏章,沉吟良久,开始落笔。这不是下达给某个部门的指令,而是一份关于设立“帝国科学院”与“帝国工程院”的构想草案。
他要在现有的格物院体系之上,建立一个更加独立、更加专注于前沿理论探索和重大工程技术攻关的最高学术与咨询机构。他将亲自担任首任院长,汇聚帝国最顶尖的智慧,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技术难题,更要开始着手研究那些关乎长远未来的课题——包括新能源的探索(超越煤炭和石油)、材料科学的极限、乃至……应对“地脉”异变的可能方案(无论是封印、疏导还是利用)。
他要将帝国“深耕”的犁铧,探向更加未知和危险的领域。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澄心堂内依旧寂静,但这寂静之下,是比龙江船厂那钢铁轰鸣更加深沉、更加磅礴的力量在孕育、在奔流。
帝国的未来,不再仅仅依赖于战场上的胜负,更取决于在这寂静之中,能否爆发出引领文明跨越下一个台阶的、震古烁今的智慧轰鸣。林默知道,他正在为帝国,也为这个时代,按下另一个更加至关重要的加速键。
喜欢穿越当死侍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当死侍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