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的信息像一道冰冷的电流,瞬间击穿了“后羿”计划初现的曙光所带来的短暂振奋。“野火”阶段——这个代号本身就充满了侵略性与紧迫感,意味着“灰烬”项目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的理论探索,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原型制备、性能验证,甚至小规模测试的关键时期。
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在深蓝实验室上空。赵磊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骨干,传达了这一严峻信息。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苏桐刚刚因粉体突破而带来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窒息感。
“同志们,‘野火’已经点燃。”赵磊的声音低沉而沙哑,眼中布满了血丝,“我们没有时间再按部就班地摸索了。对手不会等我们。我们必须调整策略,加快节奏,敢于冒险!”
他提出了新的、更为激进的研究方针:
1. path A (“神盾”)极限冲刺: 苏桐团队必须在现有球形粉体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烧结工艺,尝试更高温度、更高压力的极端烧结条件,力求在短期内将新型陶瓷的综合性能推向现有技术体系下的理论极限。同时,开始设计并试制基于这种新材料的、尺寸更大的装甲模块,为后续的实弹验证做准备。
2. path b (“精卫”)并行验证: 不再拘泥于完美的界面结合理论,采用 “高通量制备与筛选” 策略。利用组合材料学的方法,一次性制备数十甚至上百种不同成分、不同工艺的非晶态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小样,通过快速自动化测试平台,筛选出其中性能最优的几种组合,再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这是一种用资源和效率换取时间的策略。
3. path c (“夸父”)聚焦突破: 集中力量攻克那个偶然发现的稀土掺杂氮化铝体系。不惜代价,研究其掺杂机理、相稳定范围、以及宏观块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工艺。这条路径风险最高,但一旦成功,回报也可能最大。
实验室的节奏瞬间提速,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冲刺”状态。
path A 区域,那台定制的大型超高温热等静压炉几乎昼夜不停地运转。苏桐和团队成员们轮班值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个个危险的参数。炉内温度逼近2000摄氏度,压力高达200兆帕,每一次运行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昂贵的成本。他们需要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寻找材料致密化与晶粒过度长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失败是常态,偶尔成功一次,获取到性能略有提升的样品,都能让团队兴奋好久,随即又投入下一轮更冒险的尝试。
path b 区域,则更像一个现代化的“材料工厂”。多套并行的气相沉积、磁控溅射和快速凝固设备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地在不同的基底上制备出成分梯度变化的薄膜或微小样品。机器人手臂将这些样品送入一连串的自动化测试仪器中,快速测量其硬度、模量、断裂韧性等基础参数。海量的数据涌入服务器,由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初步分析和筛选。研究人员们则紧盯着屏幕,从成千上万的数据点中,寻找那可能存在的、性能异常的“幸运儿”。
path c 区域,气氛最为凝重。稀土掺杂氮化铝的合成极其困难,对原料纯度、反应气氛和温度控制的要求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一次不经意的污染或微小的温度波动,就可能导致整炉产品报废。团队成员们穿着最高级别的洁净服,如同进行外科手术般操作着设备。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但他们知道,这可能是应对“灰烬”终极威胁的唯一希望,只能咬牙坚持。
陈北玄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仅要关注“后羿”计划的进展,还要统筹集团的整体运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灰烬”项目的阴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迫使他必须做出一些更长远、也更冒险的布局。
他秘密指示外贸公司,在与某些核心伙伴的谈判中,可以有条件地、极其有限地透露一些关于“麒麟”平台防护系统“持续进化能力”的信息,释放出一种自信且留有后手的信号,以期在战略上对潜在的对手形成一定的威慑。同时,他要求“苍穹”计划下的智能僚车和无人系统研发加速,思考在装甲防护可能面临挑战的未来,如何通过战术和体系创新来弥补短板。
深蓝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人歇机器不歇。研究人员们靠着浓咖啡和顽强的意志力支撑着。有人因为长期熬夜和高度紧张而病倒,但稍有好转就又回到岗位。他们都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关乎未来战场天平走向的 silent war(静默战争)。
“野火”的压力,如同最残酷的锻锤,砸在“后羿”计划每一个成员的心上,也砸在那些新型材料试块上。要么在压力下破碎,要么在压力下涅盘。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结果,但他们选择相信,汗水、智慧与不屈的信念,能够铸造出射落“野火”的利箭。这场发生在微观世界里的铁血风云,其惨烈与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真枪实弹的较量。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