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北玄富有哲理的指引,如同在迷雾中投下了几颗探路的石子,虽未直接指明道路,却悄然改变了几支陷入困境团队的研究视角。他们开始从更底层、更交叉的领域寻找灵感,试图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转机,最先在压力最大的 “苍穹”蜂群项目 中出现。
团队负责人深受陈北玄“规则之美”和“社会心理学”提点的触动,组织成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头脑风暴”,暂时抛开了所有复杂的控制方程和通信协议。
“我们一直在试图用中央大脑精确控制每一只‘蜜蜂’,”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提出了一个比喻,“但这就像试图用一个人的意识同时操控一千只手指,必然混乱。为什么不能让每只‘蜜蜂’都拥有简单的‘本能’和局部的‘沟通’?”
另一个成员受到蚁群觅食行为的启发:“蚂蚁没有全局地图,只依靠信息素和简单的触碰规则,就能找到最优路径。我们的无人机能否也依靠局部交互和简单的规则(如保持间距、跟随邻居、规避障碍)来形成宏观有序?”
他们开始将研究重点从“精确控制”转向 “涌现智能” 。团队引入了复杂的自适应算法,让每架无人机不再被动执行详细指令,而是基于对周边有限邻居的感知和几条核心规则(如集群凝聚力、障碍规避、目标趋近),自主决定下一刻的飞行姿态和速度。
同时,通信专家放弃了追求高带宽、低延迟的完美通信,转而设计一种 “容忍延迟与丢失的轻量级状态共享协议” 。无人机只广播自身最核心的状态信息(位置、速度、剩余能量),并接收范围内邻居的同类信息,不再等待确认,也不再为偶尔的数据包丢失而纠结。
模拟测试再次启动。最初,蜂群依然显得混乱,如同被惊扰的蚊蚋。但随着算法参数的细微调整和规则优化,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当无人机数量达到上千架时,它们开始自发地形成松散的编队,能够像流体一样绕过复杂的障碍区,对模拟目标的包围和追踪也呈现出高度的协同性和韧性。即使人为“击落”其中几十架,蜂群也能快速自我修复,重新组织起来。
“成功了!我们找到了那条路!”蜂群实验室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欢呼。他们意识到,放弃绝对控制,拥抱一定程度的“混沌”,反而催生了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群体智能。这正是一种 “非对称” 的解决方案——用简单个体基于局部规则的交互,去应对极端复杂的全局任务。
与此同时,“谛听”边缘智能项目 也传来了好消息。
受陈北玄“算法轻量化”和“异构计算”的启发,团队不再执着于寻找或设计一颗“万能”的AI芯片。他们转而深入研究特定任务下的计算特征,将复杂的感知与决策模型“拆解”和“蒸馏”。
他们将耗时的目标识别任务,分解为“运动目标检测”(可由低功耗专用处理器完成)和“高置信度目标识别”(由性能更强的通用处理器完成)两个阶段,大部分时间只运行低功耗的检测算法,只有当检测到可疑目标时,才唤醒高性能单元进行精确识别。
他们还探索了“模型蒸馏”技术,将大型、复杂的教师模型的知识,“提炼”到一个小巧、高效的学生模型中,在几乎不损失关键性能的前提下,将模型体积和计算需求降低了数倍。
结合精心设计的异构计算架构(cpU、GpU、FpGA协同),他们成功地在现有车载硬件平台上,实现了满足要求的边缘智能处理能力,虽然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但已经突破了之前的性能瓶颈,为“分布式认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甚至连一度被认为走入死胡同的“创世”计划,也出现了思维的转变。
专家小组调整了研究方向,不再好高骛远地追求理论突破,而是专注于“工程极限的逼近”。他们系统梳理了现有各类电池技术、超级电容、燃料电池的理论极限和现实约束,寻找可能的技术融合点。例如,探索将高能量密度的金属-空气电池与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进行系统级耦合,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算法,实现二者优势互补,试图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将综合能源密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这距离“颠覆性”突破相去甚远,但却是一条务实且可能带来实际性能增益的路径。
陈北玄收到这些进展汇报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他引导团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非对称的破局之道。这比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更有价值,因为它锻炼了团队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些在歧路中重新找到方向的探索,虽然尚未产生如“后羿-火种”那样耀眼的成果,但它们如同深扎于地下的根系,正在为719厂这棵科技大树,汲取着更多元、更深厚的养分,积蓄着未来应对更多样化挑战的潜力。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拥有最锋利的矛与盾,更在于拥有能够孕育出各种矛与盾的、肥沃而充满活力的创新土壤。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