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云”在模拟试验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迅速超越了“巡天”项目本身,开始在719厂内部引发一系列深刻而微妙的连锁反应。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场发生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近乎“无声的联姻”。
这场联姻的“媒人”,是那份详实的试验数据报告。当报告被送入苏桐的办公室时,她敏锐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材料性能的达标上。她反复观看着高速摄像机记录下的“阻滞云”展开与目标相互作用的慢放画面,尤其是那张黑色碳纳米管网在微重力下优雅展开,随后在撞击中撕裂、缠绕,并最终导致目标失稳的整个过程。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这种瞬间展开、大面积覆盖、并通过结构变形来吸收和偏转能量的方式……”苏桐喃喃自语,“这原理,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活着的铠甲’在微观尺度上的某种实现?”
她立刻带着数据和想法找到了崔浩。
崔浩正在为“灵枢”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而苦恼。当他看到“阻滞云”网状结构在冲击下,因自身变形而产生的、可以被测量的微弱电流信号(源于碳纳米管的压阻效应)时,他的眼睛瞬间亮了。
“能量转化!苏工,你看这里!”崔浩指着数据曲线上的一个微小波动,“这张网不仅在物理上阻滞目标,它自身在变形过程中,还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了电能!虽然极其微弱,但这证明了这个结构本身,就具备我们‘火种’计划所追求的能量感知与转化潜力!”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两位顶尖专家的脑海中同时成型:
能否将“阻滞云”的这种微观力学结构与能量转化机制,反向应用到“后羿-火种”装甲系统的设计中?
也就是说,不是在太空布撒一张大网去拦截弹头,而是在装甲材料的微观层面,设计并“打印”出无数个微小的、具备类似结构的“能量吸收与转化单元”。当装甲被击中时,这些微观单元能像“阻滞云”一样,通过自身可控的变形、撕裂和能量转化,将冲击能量更高效地分散、吸收,甚至部分转化为可利用的电信号,实现更智能的损伤评估和能量管理?
这个想法,将“巡天”项目的太空防御理念,与“后羿-火种”的地面防御技术,在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层面,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场跨领域的攻关随即悄然启动。季岚被邀请加入,负责从轨道力学专家转型为“微观力学结构设计师”,她需要将宏观的“阻滞云”动力学模型,缩放到微米甚至纳米尺度,并考虑在固体材料基底上的约束效应。
苏桐的团队则负责筛选和制备更适合用于“灵枢”打印的、具备优异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微观材料体系。
崔浩的挑战最大,他需要改造“灵枢”打印机,使其具备在陶瓷或金属基体中,精确“编织”出这种复杂三维微结构的能力。这要求打印精度和材料兼容性再上一个台阶。
最初的尝试充满了挫折。微观尺度下的力学行为与宏观截然不同,打印出的微结构要么强度不够,一触即溃;要么过于刚性,无法有效变形吸能;要么与基体结合不良,在冲击下整片剥离。
但他们没有放弃。每一次失败,都通过高分辨显微镜和微区性能测试,反馈给季岚修正模型,反馈给苏桐调整材料,反馈给崔浩优化工艺。
渐渐地,一种全新的、被称为 “微纳阻滞结构” 的设计范式开始清晰。它不再追求单一的极致硬度或韧性,而是追求一种在冲击下“有序溃败、高效吸能、伴随感知”的智能响应。
当第一块嵌入了初步“微纳阻滞结构”的小型陶瓷装甲试片,在霍普金森杆测试中,展现出比传统结构高出15%的能量吸收效率,并能同步输出清晰的损伤感应电信号时,整个联合团队沸腾了。
这不仅仅是性能的提升,更是一种防御理念的进化。它证明了,来自太空防御前沿的灵感,能够反哺并革新最传统的地面防御技术。
陈北玄在听取这项跨领域突破的汇报时,沉默良久。他看着屏幕上并排显示着的太空“阻滞云”模拟动画和地面“微纳阻滞结构”的显微图像,缓缓说道:
“很好。这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点上。‘巡天’与‘后羿’,看似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但在物理的底层,它们是相通的。”
他指示,将这种“微纳阻滞结构”作为“后羿-火种”二期优化的重要方向,并要求“深蓝学院”以此为例,开设专门的交叉创新课程,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视野的人才。
这场发生在“巡天”与“后羿-火种”之间的“无声联姻”,没有盛大的仪式,却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它不仅带来了技术性能的提升,更深刻地改变了719厂的创新文化。各部门之间那无形的壁垒,被这种基于共同目标和底层逻辑的协作,悄然打破。
向上的目光与向下的深耕,在这一刻交汇,照亮了一条通往更高处也更深处的、独一无二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没有孤立的巅峰,只有相互支撑、共同成长的山脉。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