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除夕。
清晨,陈家沟还笼罩在薄薄的寒雾中,陈彦便被一阵喧闹声唤醒。推开门,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却带着一股浓郁的、独属于年节的喜庆气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门上开始贴上崭新的桃符,孩童们穿着臃肿的新棉袄,在巷子里追逐嬉笑,偶尔响起一两声零星的炮仗声,更添了几分热闹。
陈彦刚洗漱完毕,准备回房温习一会书,院门外便传来了热情的招呼声。
“解元公!起了吗?过年好哇!”
“彦哥儿,忙着呢?我们来讨个彩头!”
陈彦出门一看,只见院门口已围了不少乡亲,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手里拿着红纸。老村正陈福爷拄着拐杖,笑呵呵地说:“彦娃子,你是咱们村的大才子,这过年贴春联,可是顶顶要紧的彩头。大家伙儿都想沾沾你的文气,你看……”
陈彦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心中了然,这是请他写春联了。他虽想清静读书,但乡里乡亲的情谊难却,更何况是这喜庆的节日。他连忙笑着拱手:“福爷爷,各位叔伯婶娘太客气了,这是彦儿的荣幸,快请进!”
于是,陈家的堂屋临时变成了“春联铺子”。陈彦铺开红纸,磨墨挥毫。乡亲们的要求五花八门,有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有求家宅平安、人丁兴旺的;还有给家里小子求学业进步的。陈彦根据各家的期盼,略一思索,便笔下生花。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报新春。”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一幅幅寓意吉祥、笔力遒劲的春联在他笔下诞生,赢得围观众人阵阵喝彩。从清晨到晌午,陈彦几乎未曾停笔,手腕都有些发酸。张氏和王氏心疼孙子,不停地给大家端茶送水,招呼歇息,但陈彦见乡亲们高兴,也便坚持了下来。直到将近午时,最后一位乡亲心满意足地拿着墨迹未干的春联离去,陈彦才长长舒了口气,活动着酸胀的手腕,看着满屋的红纸和墨香,虽然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为乡邻尽了一份力的满足感。
午后, 阳光驱散了薄雾,院子里暖洋洋的。吃过午饭,最小的陈康就按捺不住,拉着陈秀和二叔家的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将早就备好的炮仗搬到了院子中央。陈松如今自诩是“大人”了,虽然也眼馋,但还是强装稳重地在一旁指挥。
“点这个!这个响!”
“小心点,别炸着手!”
“哇!真响!”
一时间,院子里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硝烟弥漫,夹杂着孩子们兴奋的尖叫和欢笑。陈秀胆子小,点着引线就尖叫着跑开,捂住耳朵;陈康则像个皮猴,专挑声音最大的炮仗,点了火还敢凑近了看,被陈延岳笑骂着拎开。
陈彦和苏幕婉站在廊下,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苏幕婉微微掩着口鼻,眉眼间却带着温柔的笑意。陈彦看着弟弟妹妹们无忧无虑的快乐模样,仿佛也被这份纯粹的喜悦所感染,多日来因名声和学业带来的些许压力似乎都随着爆竹声烟消云散,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轻松愉快的笑容。这种简单而热闹的烟火气,是他在书本和危机中都未曾体会过的温馨。
傍晚时分, 丰盛的年夜饭准备妥当。大大的八仙桌被抬到堂屋中央,摆得满满当当。鸡鸭鱼肉自不必说,还有张氏和王氏亲手做的年糕、饺子,象征着年年高升、更岁交子。连石头和小草也被热情地拉上了桌,俨然已成为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家之主陈满仓老爷子神情庄重,带领全家男子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叩拜,感谢祖先庇佑,祈求来年平安顺遂。他声音洪亮而虔诚:“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满仓,率全家老小,敬献浊酒粗肴,叩谢祖宗保佑之恩。祈请祖宗继续护佑我陈氏门庭,保佑儿孙身体康健,出入平安……” 说到此处,他特意顿了顿,看了一眼身旁器宇轩昂的孙子,声音更加恳切:“尤其保佑我孙陈彦,来年京师春闱,文思泉涌,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祭祀完毕,众人围坐桌前,气氛顿时热烈起来。陈满仓作为长辈,首先举杯,说了几句吉祥话,全家共同饮了第一杯团圆酒。随后,便是大快朵颐的时刻,杯觥交错,笑语喧哗。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发融洽。奶奶王氏看着满堂儿孙,尤其是并肩而坐的陈彦和苏幕婉,越看越欢喜,忍不住笑眯眯地开口道:“祖宗保佑,咱们家今年添丁进口,平安顺遂,彦儿又有了大出息,奶奶这心里啊,比喝了蜜还甜。” 她话锋一转,目光慈爱地落在陈彦和苏幕婉身上,意有所指地说:“要是明年这时候,家里能再添一口人,让奶奶我能抱上白白胖胖的曾孙,那可就真是十全十美,心满意足喽!”
这话一出,席间瞬间安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善意的哄笑。张氏抿嘴笑着给婆婆夹菜,陈延峰也呵呵直乐。陈松、陈秀几个小的眨巴着大眼睛,似乎还没完全明白“添一口人”和“曾孙”是什么意思。
而话题中心的苏幕婉,猝不及防,脸颊“唰”地一下红透了,如同熟透的苹果。她羞得恨不得把脸埋进碗里,拿着筷子的手都有些不稳,只能死死地盯着眼前的饭碗,耳根脖颈都染上了一层绯色。
陈彦正夹起一块鱼肉,听到奶奶这话,动作猛地一僵,差点把鱼块掉在桌上。他只觉得脸上发烫,心跳都漏了一拍。他飞快地瞟了一眼身边羞不可抑的苏幕婉,心中又是好笑又是尴尬,只能硬着头皮,假装什么都没听见,故作镇定地埋头大口吃起饭来,仿佛那碗白米饭是世间最美味的东西,只是那微微发红的耳廓,却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王老太君看着两个年轻人窘迫的模样,心知肚明,也不点破,只是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年夜饭就在这温馨、热闹又带着一丝甜蜜调侃的氛围中继续着,窗外,辞旧迎新的鞭炮声愈发密集地响了起来,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带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悄然来临。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