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奏对之后,新军的筹建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太孙赵宸与陈彦领了圣命,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两人在皇帝特批的一处靠近京营、相对独立的营区内,设立了新军帅帐,立即投入了繁重而关键的建章立制工作。
帅帐之内,烛火常明。赵宸与陈彦相对而坐,案几上铺满了各类兵书、律例以及空白文书。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为这支寄托了厚望的新军,奠定一套迥异于旧军、能够激发最大战力与忠诚度的制度根基。
“殿下,”陈彦铺开一张纸,神情严肃,“欲练强军,必先固其本。士卒效死,无非为‘利’与‘义’。‘义’乃家国大义,需平日灌输;而‘利’之根本,首在粮饷与身后抚恤。此二事若不妥善,军心必散,再严的训练也是徒劳。”
赵宸点头,深以为然:“维岳所言极是。旧军之中,克扣粮饷、抚恤无着之事屡见不鲜,实乃军之大弊!新军绝不可重蹈覆辙。你有何具体想法?”
陈彦早有腹稿,直言道:“臣以为,新军粮饷,当远超旧军标准。正兵月饷,至少需是寻常营兵一倍!且需足额、按时发放,绝无克扣!此乃‘厚饷养兵’,使其无家室之忧,方能专心操练,勇于征战。”
“一倍?”赵宸略一沉吟,随即果断拍板,“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乃激励士气之要策,即便耗费多些,也值得!孤这便行文户部,单列新军饷银,由东宫派人协同户部官员,直接至大营发放,不经任何中间将官之手,杜绝贪墨!”
“殿下明鉴!”陈彦继续道,“再者,便是抚恤。战场搏命,伤残难免,阵亡常有。若士卒知身后家小无依,焉能尽力死战?臣请奏,新军阵亡者,抚恤银需为旧制三倍!重伤致残者,由军中供养终身,或一次性发放足以安身立命之厚恤。其子弟,可优先录入军中幼营或地方官学。如此,士卒方无后顾之忧,敢效死力!”
“三倍抚恤,赡养伤残,优抚子弟……”赵宸眼中闪过激赏之色,“好!此策大善!虽耗资更巨,然能收万千士卒之心,使其效死!准!一并写入章程!”
解决了钱粮抚恤的根本问题,陈彦又将重点转向了日常保障。“殿下,强军不仅在于饷银,更在于体魄。士卒每日操练,消耗巨大,若无充足肉食补充,难以支撑高强度训练,更遑论拥有强健体魄与匈奴搏杀。”
“肉食?”赵宸皱眉,“军中供给肉食,耗费巨大,向来只有将领或有功将士方能偶尔得之。”
“正因如此,旧军士卒大多面有菜色。”陈彦道,“臣有一策,可相对廉价地解决肉食之需。”
“哦?快讲!”
“养猪。”陈彦吐出两个字。
“养猪?”赵宸一愣,这答案实在有些出乎意料。猪在士大夫眼中,向来被视为贱物,军营养猪,闻所未闻。
陈彦解释道:“殿下,猪虽贱,然其繁衍快、长肉多、不挑食,远比牛羊易于圈养。若在营区附近择地建立大型猪场,派人专司饲养,以泔水、杂粮、野菜等为食,成本可控。待猪出栏,定期宰杀,分与士卒,则军中可常闻肉香。士卒体魄强健,力气倍增,士气自然高昂。此乃‘强兵先强身’之根本。”
赵宸思索片刻,越想越觉得此法可行,虽看似粗鄙,却实实在在能解决大问题,不由抚掌笑道:“妙!维岳真乃务实之才!此事便交予你去办,需多少银钱地块,尽管报来!”
随后数日,两人就新军的各项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陈彦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举措:
纪律方面:制定极其严格的军规,强调绝对服从,但辅以“明理”教育,使士卒知其所以然。设立独立的军法司,执法如山,无论官兵,一视同仁。
军功方面:彻底改革旧有弊端,明确杀敌、缴获、先登、破阵等具体战功的评定标准与赏格,并规定军功记录必须由基层士卒互相印证、主官核实、随军文书记录,层层画押,杜绝虚报冒领。严禁设立“军功队”(专门负责割取敌军首级以冒功的队伍),明确规定以集体战果和可靠人证为主,首级仅为辅助参考,严防为争功而滥杀无辜或自相残杀。
卫生方面:陈彦格外强调军营卫生的重要性,规定必须挖掘深坑厕所,定时清理;士卒需定期沐浴、洗衣;饮水必须煮沸;营区定期洒扫消毒,以防瘟疫。他深知,一支军队的非战斗减员,往往比战损更为致命。
训练方面:主张循序渐进,从队列、体能、兵器操练,到战术配合、野外生存,皆有章法。尤其强调长途负重行军、恶劣环境适应能力。
整整三日,帅帐内的灯火几乎未曾熄灭。赵宸与陈彦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最终形成了一部厚达数十页的《新军训典》,涵盖了建军宗旨、组织架构、粮饷抚恤、军规军法、训练大纲、功过赏罚、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这部《训典》,可谓倾注了两人无数心血,也寄托了打造一支全新强军的全部理想。
章程既定,便是招兵买马。由兵部协助于各州府张贴榜文,太孙赵宸亲自拟定招兵告示。告示一出,顿时在京城及周边州县引起了巨大轰动!
告示上明确写道:
“新军募勇,月饷倍于常军,足额发放,绝无克扣!”
“每日操练,必有肉食供应,强身健体!”
“阵亡抚恤,三倍于旧例,伤残由国家奉养,子弟优抚入学!”
“军功评定,公正严明,升迁赏银,立等可取!”
如此优厚的条件,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寻常百姓之家,一年辛苦劳作,也未必能挣得几两银子,而新军饷银如此丰厚,还有肉吃,身后更有保障!一时间,适龄青壮纷纷涌向京城西郊的新军大营报名点,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然而,陈彦对兵源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报名者需先经过初步筛选,排除老弱病残。随后,第一项考核,便是徒步疾行十里(约十公里)!
陈彦站在点将台上,对台下黑压压的应征者高声道:“新军要的是能吃苦、有耐力的好汉子!不是来混饷银的孬种!十里路程,一个时辰内完成,前一千名抵达终点者,方可入营!现在开始!”
一声令下,数以万计的青壮如同开闸的洪水,沿着划定的路线奔跑起来。这是一场意志与体力的初步考验。有人一开始冲得太猛,后继乏力;有人咬牙坚持,汗流浃背;也有人中途放弃。
陈彦亲自在终点监督记录。最终,约一个时辰后,一千名气息粗重但眼神倔强的精壮汉子,率先到达,取得了进入新军的资格。这些人,可视为具备了最基本的体能基础。
兵员初步选定,接下来便是更为艰苦的训练。太孙赵宸主要负责与兵部、户部、工部协调,确保粮饷、军械、营帐、猪场等一应物资的供应,为训练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而陈彦,则正式披上了参军袍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练兵之中。每日拂晓,他便与士卒一同起床,督操练阵。从最基础的站军姿、走队列开始,强调纪律与服从;然后是长跑、负重、攀爬等体能训练;再到弓马骑射、刀枪格斗等技艺操练。他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严格依照《训典》要求,奖罚分明。
新军大营内,号令声、喊杀声、马蹄声、猪叫声(来自新建的猪场)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支承载着帝国北疆希望的铁血新军,正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艰苦的训练中,悄然孕育着它的锋芒。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