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院内,那架“水转翻车”的模型,在经过反复的测试与微调后,已经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
刘明宇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在苏明理的引导下,他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创造”,转向了“标准化”。
“老师,您的意思是……让每一个零件,都做得一模一样?”刘明宇看着苏明理画出的一幅幅零件分解图,上面标注着精确到“分、厘”的尺寸,感到了巨大的困惑。
在他和所有工匠的认知里,手艺活,讲究的是“量体裁衣”,是根据木料的纹理、铁料的质地,进行临时的、经验性的调整。从未有人想过,要把一个复杂的机械,拆成一个个独立的、可以互换的零件。
“对,一模一样。”苏明理拿起两块卯榫结构的木块,解释道,“明宇,你想想,水转翻车将来要推广至全国,若是在甲地坏了一个齿轮,难道还要把甲地的工匠,请到千里之外的乙地去修理吗?”
“可若是我们所有的齿轮,都做得一模一样。那么,乙地的使用者,只需从我们这里,订购一个一模一样的齿轮,自己换上去便可。这叫‘标准化’。它不仅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更能极大地降低维护的成本。”
“再者,”苏明理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正在认真聆听的老工匠,“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将‘经验’转化为‘数据’的过程。张师傅的手艺,是独一无二的。但若是我们将张师傅的手艺,变成一套套精确的、可量化的图纸和流程。那么,一个新来的学徒,只要严格按照图纸去做,即便达不到张师傅那般出神入化,也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合格品。如此,手艺,方能传承,方能光大。”
这番话,不仅让刘明宇茅塞顿开,更让在场的工匠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那份赖以为生的、秘而不宣的“手艺”,竟然可以用这种方式,被“记录”和“复制”下来。这其中蕴含的意义,让他们感到了一丝恐慌,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激动。
在苏明理的亲自指导下,格物院开始了第一代“标准化生产”的尝试。
刘明宇带领着工匠们,设计出了各种用于精确定位、切割、打磨的简易“工装夹具”。他们反复试验,报废了大量的木料和铁料,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可以完美互换的齿轮和刮板。
当张师傅拿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卯榫,发现它们可以不差分毫地与同一个卯眼完美契合时,这位跟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木匠,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知道,一个属于匠人的新时代,或许,就要来临了。
苏家的变化
随着财富的快速积累和家族地位的稳固,苏家的每一个人,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苏大山。
自从担任了格物院的“总监工”后,他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他不再是那个面对“员外老爷”会手足无措的庄稼汉。每日里,他监督着工坊的运转,检查着每一批物料的采买,甚至能对着偷懒耍滑的工匠,板起脸来训斥几句。
他的腰杆,彻底挺直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再是依附于儿子的荣耀,而是在为一项伟大的事业,贡献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
张氏则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小孙子苏启明的教育上。她不再满足于普通的启蒙,而是听从苏明理的建议,为小启明请来了县里最好的女先生,教他读书识字的同时,也教他礼仪规矩。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咱们苏家,如今是士绅门第了,可不能再出个泥腿子。”
王氏,这位勤劳能干的长媳,则成了苏家当之无愧的内务总管。她不仅将家里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在苏明理的鼓励下,开始学习看账本。她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很快便能协助苏明德,处理致知堂一些简单的财务往来。
一家人,各司其职,各有所长,整个家族,如同一架精密的机械,开始高效而又和谐地运转起来。
这一日,苏明理正在书房看书。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二……二叔。”
是他的小侄儿,苏启明。
苏启明抱着一本《三字经》,小脸上满是困惑:“二叔,女先生教我‘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可是……可是我不想像二叔一样,整天坐在屋里看书,太闷了。”
苏明理放下书,笑着朝他招了招手:“那启明想做什么?”
苏启明跑到他身边,小脸上满是向往:“我想去格物院!我想跟明宇叔叔一样,造那么大的水车!好好玩!”
童言无忌,却让苏明理的心,微微一动。
他看着侄儿那双清澈的、充满好奇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无数未来的可能。
他笑了笑,摸着侄儿的头,轻声说道:
“好。那从明天起,二叔除了教你读书,也教你,认识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他知道,他为之奋斗的那个“新时代”,或许,就要从这个对“玩”充满渴望的孩子身上,真正地开始。
而就在此时,千里之外的京城,一匹快马,正驮着赵德芳的那份奏疏,冲破了皇城的晨雾,直奔紫禁城而去。
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喜欢寒门小神童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寒门小神童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