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帐之内,凝重得仿佛连空气都已结冰。
刘备昏迷的第三日,军心浮动的迹象已经从暗流变成了肉眼可见的波澜。
中军帐外,巡逻士卒的脚步声都透着一股焦躁不安。
就在这压抑的气氛中,一个不和谐的声音骤然响起,如同尖锐的石子划过铁甲。
“荒唐!简直是荒唐至极!”刘巴一身儒衫,面色铁青,站在帐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与愤怒,“区区一纸万民书,竟能让身经百战的使君心神激荡,走火入魔至此?此非天命,乃是魔障!我等追随使君,为的是匡扶汉室正统,不是陪他在此上演一出民心所向的荒诞剧码!”
他环视帐内面色各异的蜀中士人,声音陡然拔高:“诸位同僚,我刘巴言尽于此。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在此坐视使君沉溺于虚名,不如归隐山林,静待天下清明之日!”
此言一出,数名出身蜀中世家的文士脸上露出意动之色。
他们本就对刘备这外来势力心存芥蒂,如今见主帅因这等“小道”而倒下,更觉前途渺茫。
一时间,帐内人心惶惶,分崩离atrix之势已然成型。
“子初先生,且留步。”
一道沉稳的声音自帐帘后传来。
诸葛亮缓步而出,他面容虽有倦色,但那双眼眸却依旧深邃如星海,不见半点慌乱。
他没有直接反驳刘巴,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着刘巴来到身旁一张巨大的案几前。
案几之上,并非军情地图,而是堆积如山的竹简、布帛、甚至还有粗糙的树皮。
这些东西材质各异,笔迹也千差万别,有的工整秀丽,有的却歪歪扭扭,如同稚子涂鸦。
“子初先生饱读诗书,见闻广博,”诸葛亮的声音平静无波,“那你可能数得清,这十万份民书之上,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笔迹?”
刘巴一愣,冷哼道:“亮此举何意?不过是些黔首愚夫的画押罢了,有何可数?”
“先生错了。”诸葛亮拿起一卷布帛,上面是一个用炭笔画出的模糊手印,旁边还有一个孩童写下的名字。
“写下这封民书的,是沔阳城东的张铁匠,他大字不识,这是他七岁的儿子代笔,按下的手印。三日前,曹军围城,是他用家中仅存的铁料,连夜为军士修补了三十七件残破的兵刃。”
他又拿起一张泛黄的草纸:“这是城南王寡妇所书,字迹潦草,是因为她一边纺纱一边写就,只为能早一日将民书送达。她的独子,在守城之战中,为掩护袍泽,身中七箭而亡。”
诸葛亮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千钧重锤,敲在刘巴和在场所有人的心上。
“这十万份民书,背后是十万个活生生的人,是十万个在战火中幸存的家庭。先生可以说他们是‘黔首愚夫’,但主公看到的,是每一笔,每一划背后,那份活人活命的恩情!这份恩情,重逾泰山,主公承载于心,心神激荡,何错之有?”
刘巴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眼中的轻蔑与讥讽,正一点点被震撼所取代。
诸葛亮没有停下,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帛书,递到刘巴面前。
那是刘备昏迷前留下的,笔迹因气血翻涌而显得有些凌乱,却力透纸背。
“亮,若我三日不醒,称王大典照常筹备——但碑文只刻八字:为民而王,非为王而民。”
八个字,如惊雷贯耳,让刘巴浑身剧震。
他呆呆地看着那份帛书,仿佛看到了一个与他认知中截然不同的刘备。
那个奔波半生,求的不是龙椅御座,而是为天下苍生寻一个名分的枭雄。
与此同时,另一处营帐内,负责大典礼仪的许靖正急得团团转。
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此刻却对着一堆古籍愁眉不展。
“不对,不对!这规制全都不对!”他烦躁地将一卷竹简丢在案上。
一旁的费观低声劝道:“许公,事急从权,依汉制诸侯王之礼即可。主公仁德,想必不会苛责。”
“糊涂!”许靖吹胡子瞪眼,“汉制何曾有过‘民请称王’之典?此乃开天辟地头一遭!我等今日所定之礼,非为一人一时,而是为千秋万代所观瞻!此礼若错,百年之后,史书之上,我等皆是助纣为虐的佞臣,主公亦难逃一个‘僭越’的罪名!”
费观被说得哑口无言,帐内气氛再次陷入僵局。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一阵苍老的脚步声,守陵的老碑官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他满面风霜,怀中却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卷古旧的竹简。
“许公,此物,或许能解您之忧。”老碑官的声音沙哑而庄重,“此乃老朽在先王陵侧一间被封禁的石室中所寻得,简名《天命录》。”
许靖精神一振,连忙接过竹简,小心翼翼地展开。
竹简已现朽态,但上面的蝌蚪文却清晰可辨。
当他看清其中一行字时,双目陡然圆睁,呼吸都为之停滞。
“有刘氏布衣,起于微末,仁德载世,得民心若此,可代天受命,立碑于野,不拜庙堂,以告天地万民。”
立碑于野,不拜庙堂!
这短短八个字,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许靖心中所有的迷雾。
这不仅是解决了礼仪的难题,更是赋予了这次称王无与伦比的神圣与正统!
这卷《天命录》很快被送到了刘巴手中。
他摩挲着古老的竹简,默然良久。
帐内的火光映照着他变幻不定的脸庞,最终,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卸下了心中所有的执念与骄傲。
他走到案前,重新铺开纸张,提起笔,在他那本尚未完成的《王命辨》上,写下了最后一章。
“昔高祖皇帝起于草莽,提三尺剑,斩白蛇而应天命,非因天子诏书,而因天下人心共推。今刘使君仁播四海,德被苍生,得十万民书,其重,胜过传国玉玺十道!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
写罢,刘巴掷笔而起,手持这份刚刚写就的终章,大步走出营帐,径直来到营中临时搭建的祭坛前。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点燃了手中的书稿。
“我刘巴,愚忠于旧礼,固守于陈规,险些因一己之见,而误匡扶大义!今日焚文以谢罪,告于苍天!自此之后,愿为主公鞍前马后,共赴大业!”
熊熊火焰吞噬了纸张,也烧尽了他心中最后的藩篱。
在场的文臣武将,无不动容。
而此刻,在所有人看不见的意识深处,刘备的灵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奇旅。
他仿佛化作一道虚无的影子,游走在汉家四百年的英灵记忆长河之中。
他“亲眼”看到刘邦立于大泽乡,一剑斩落白蛇,振臂高呼:“大丈夫当如此也!”那股起于草莽,无所畏惧的王霸之气,化作一道炽热的金流,涌入他的心口。
【叮!解锁英灵意志片段:高祖·草莽称王!】
转瞬间,他又“听”到光武帝刘秀在昆阳城下,对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说:“吾治天下,如执火救人,虽有燎原之险,亦在所不惜!”那份中兴汉室,再造乾坤的坚韧与慈悲,化作温润的金光,滋养着他的神魂。
【叮!解锁英灵意志片段:光武·中兴再起!】
而后,孝武皇帝在未央宫中怒吼的声音响彻他的脑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那股席卷八荒,拓边万里,不畏强敌的铁血雄心,化作锋锐无匹的金色剑意,刺入他的眉心。
【叮!解锁英灵意志片段:孝武·铁血拓边!】
一段段记忆,一位位先祖,他们的意志、气魄、智慧与遗憾,都化作最纯粹的能量,不断注入他的身体。
系统的提示音接连不断,他终于彻底明悟,这个所谓的“系统”,根本不是什么后世的科技产物,而是“汉室气运”在天道崩塌之际,为了延续自身而产生的最后一点本源精华!
第四日的黎明,第一缕晨曦刺破黑暗,照进帅帐。
病榻之上,刘备那紧闭了三日的眼眸,骤然睁开!
守在榻边的老碑官见状,浑身一颤,老泪纵横,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苍天有眼!王魂归体!王魂归体了啊!”
刘备缓缓坐起,扶住有些发胀的额头,只觉得五感前所未有的清明,四肢百骸充满了沛然莫御的力量。
他心念一动,尝试着沟通脑海中那股属于高祖的意志。
刹那间,一股磅礴无匹的帝王威仪从他身上轰然爆发。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如鹰隼,声音不再温润,而是充满了金石般的质感,声若洪钟:
“王不王,在德不在位。今日称王,非为我刘备一人之尊荣,为的是——这沔阳城内外的十万百姓,从此以后,有个能理直气壮喊出来的‘青天’名分!”
话音落下的瞬间,他脑海中的系统界面轰然一震。
【“气运本源共鸣”正式开启!宿主可短暂召唤汉代英灵意志附体,以行非常之事。(注:每次召唤持续一刻钟,代价为事后昏迷一日)】
诸葛亮快步入帐,看到醒来的刘备,只是,曹操虽退,然许都方面已传檄天下,称我等‘无诏自立,形同董卓’。
东吴孙权亦遣使前来,名为祝贺,实为探听虚实,意在观望。”
刘备听罢,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初醒的霸气与了然。
“他们要的是‘名正言顺’?好啊——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民心为诏’。”
他翻身下床,走到案前,提起笔,在一方巨大的白绢上写下八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为民而王,非为王而民。”
“孔明,命人将此八字,刻于祭天巨碑之上,要让天下人都看个清楚!”
当夜,月华如水。
刘备没有安歇,而是独自一人来到连夜赶工立起的巨碑前。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碑上那深刻的字迹,仿佛在感受其中蕴含的万钧之力。
他抬起头,仰望着漫天星斗,轻声自语,像是在对这片土地,也像是在对那冥冥中的先祖英灵起誓。
“老祖宗们,你们的汉室,我接住了——但这一回,我不走庙堂的老路,我要用这十万百姓的脚,走出一条全新的路来。”
北斗七星高悬于天幕,星光如雨,悄然洒落,在那巨大的石碑顶端,汇聚成一点微茫,却又无比璀璨的光。
沔阳城内,一片静谧,所有的喧嚣与骚动都已平息,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黎明,积蓄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
喜欢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