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舒笑着问道:祖父的意思是让孙儿重用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曹操默然点头。他自然不会 曹舒任用这些人,选择权在曹舒手中,他只是提醒而已。
祖父放心,有才能的人孙儿自会任用。不过比起完全依赖宗室将领,孙儿有个更好的办法。曹操急切追问:什么办法?快说!曹舒却卖起关子:这个办法日后再告诉祖父。现在当务之急是尽快平定公孙渊和能臣抵之的叛乱。
说到此处,曹舒眼中闪过寒光。这两人谋反虽有河北世家挑拨,但本身也是野心勃勃。历史上公孙渊的叛乱曾导致曹舒错失铲除司马懿的良机。如今河北世家已被压制,但这两个祸患仍在。作为大汉最后一任司空,曹舒决不容许他们继续作乱。
曹操突然警觉:舒儿,你该不会又想亲自领兵出征吧?你刚从荆州回来不久。
“阿翁不愿让你再上战场。”
“若身子累垮了该如何是好?”
老曹忧心曹舒的健康。
曹舒虽未满二十,却已历经沙场。
他的功绩,曹营上下皆看在眼里。
无需靠平定公孙渊或能臣抵之来增添战功。
放眼曹营,除老曹外,谁敢与曹舒比肩?
然而,曹舒只是轻笑:
“阿翁多虑了。”
“孙儿并非要亲自领兵。”
“只是想提醒阿翁——”
“辽东虽是苦寒之地,却不可轻视。”
“待我军攻下后,莫要将其视为废土而舍弃。”
老曹一怔。
竟被孙儿猜中心思!
若无曹舒提醒,他确实只打算留少量驻军。
辽东气候与中原迥异,外人难耐。
犹如汉斯猫踏入极北之地,冻得发抖!
但曹舒深知——
辽东看似荒凉,实则是宝地。
未来的东.三省,正是如今的辽东。
连同邻近半岛,这片土地绝不能弃。
“舒儿,此战除元让外,你觉得该派谁?”
老曹意在询问曹舒是否有心腹需建功。
曹舒答道:
“孙儿斗胆推荐毋丘俭。”
“他与邓艾、姜维不同,行事稳健。”
“可助元让叔公一臂之力。”
“不过,单靠毋丘俭,此战或难尽善。”
“若再添文远将军,必能大获全胜!”
老曹顿悟。
文远将军,指的正是张辽。
曹舒的话让曹操想起了当年的白狼山之战。
若非张辽扭转战局,当时的情况确实万分危急。
如今再次派张辽征讨辽东,在曹操看来必定手到擒来。
放眼曹营外姓将领,论才能谁又能胜过张辽?
在曹舒眼中,张辽同样是值得托付重任的良将。
公孙渊与能臣抵之二人,即便加上复活的公孙康和踏顿,也只会被张辽杀得溃不成军。
孙十万:???
......
江夏一战后,江东对曹营已构不成太大威胁。
孙权的家底几乎赔光。
虽然还能勉强凑出七八万兵马,但 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张辽不必再驻守合淝。
有曹营水师坐镇,足以威慑江东。
调张辽北上对付能臣抵之和公孙渊,正是曹舒的计划。
曹操欣然应允。
他已有放权之意。
人员调度全权交由曹舒处理。
让曹舒接任司空之位,本就是曹操的用意。
实际上曹操担任司空的时间远比丞相更久。
直到南征荆州前,他始终是汉室司空。
如今让曹舒继任,正是要逐步移交曹营大权。
......
与此同时
江东
孙权披头散发,双目赤红,对侍卫怒吼道:
诸葛恪小儿竟敢如此!
投效曹舒,是想害死诸葛瑾吗?
孙权如此暴怒,皆因诸葛恪投降引发连锁反应。
直接导致江夏战败,数万江东军或战死或归降。
严格来说孙权倒也不算孤家寡人,但也相差无几了。
陆逊、孙桓、朱桓、李异、谭雄、贾华、张承等江东将领全军覆没。
据说尽数战死。
此时孙权麾下可用之将寥寥无几。
唯有歌王留赞与雪中赤膊起舞的丁奉尚堪大用。
其余尽是些庸碌无为的世家子弟。
这些混吃等死的将领,在孙权眼中自然难堪大任。
然而眼下,他却不得不倚重这些人。
这便是无人可用的困境。
至于造成这般局面的根源,孙权绝不会承认是自己的过错。
他需要找一个替罪羊来背负罪责。
驻守江夏却主动出击乌林渡口,兵败后投降曹舒的诸葛恪,便成了最佳人选。
但孙权对如何处置诸葛瑾仍犹豫不决。
若放任不管,以诸葛瑾在江东的影响力,后果不堪设想。
谁人不知诸葛瑾是孙权的左膀右臂?
心腹之子投敌,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孙权既想掐死诸葛瑾,又于心不忍。
更何况,出于制衡考虑,也不能让诸葛瑾就此死去。
正踌躇间,周泰入内禀报:
主公,岸边渔民送来一封自称是诸葛恪的书信。
周泰是除丁奉、留赞外,孙权仅存的可用将领。
然而他早年替孙权挡刀太多,旧伤累累,实力大减。
如今的周泰,连二流武将都算不上。
只能以亲卫统领的身份随侍孙权左右。
诸葛恪的信?
孙权诧异地抬头,接过信件。
尽管对诸葛恪恨之入骨,但这封信他不得不看。
展开信笺后,孙权先是面红耳赤,继而惊呼:
元逊这小子,藏得够深啊!
说罢,竟拉着周泰共阅这意外之喜。
信中,诸葛恪声称自己是诈降。
并详述了当时迫不得已暂时归顺曹舒的缘由。
看到此处,孙权仍将信将疑。
但当他继续往下读,顿时心潮澎湃——
诸葛恪竟将曹军水师的详细情报尽数奉上!
孙权收到诸葛恪的承诺后,更加确信他虽在曹营却心系江东。
他仔细思量,觉得确实如此——诸葛瑾在江东深受重用,诸葛恪没有理由背弃父亲投靠曹魏。
周泰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见孙权欣喜不已,最终没有多言。
“幼平,去请子瑜过来。”孙权吩咐道,“元逊心向江东,此事也该让他知晓。”
周泰领命而去。
诸葛瑾匆匆赶来,心中仍惴惴不安。这些日子,诸葛恪投降曹舒一事让他备受猜疑,同僚的目光也愈发异样。
见到诸葛恪的书信,诸葛瑾确认字迹无误,但仍谨慎道:“主公,此信虽为元逊所写,但他在曹营情况未明,若已真心归降,恐有诈谋。”
诸葛瑾忠心耿耿,所言皆是为孙权考量。
然而,孙权已无退路。江夏惨败,损兵折将,连陆逊都战死沙场。若无振奋之讯,他几近崩溃。
此刻,诸葛恪的来信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孙权不愿设想若被 的后果,因江东已岌岌可危——水军优势尽失,曹军南下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诸葛瑾的劝谏,孙权只是摆了摆手。
“子瑜,你未免太过小心了。”
“情况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元逊是你的骨肉,难道你还不清楚他的为人?”
“他对江东的忠诚,我一直都看在眼里。”
“不必多言,我坚信元逊定是在效仿关羽,人在曹营心在吴!”
诸葛瑾望着神情恍惚的孙权,眼中掠过一丝痛惜。
当年的孙权何等意气风发?
虽不及孙策勇武。
却也堪称一代明君。
更难得的是他对江东内部的平衡之术,可谓登峰造极。
即便是孙坚和群策再生,在这方面也远不及孙权。
可如今?
孙权眼中布满血丝。
不知已有多少个不眠之夜!
诸葛瑾暗自决定,要以家书的形式秘密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曹营交给诸葛恪。
他要以父亲的身份,确认诸葛恪是否真心归降。
……
荀府内
辞去尚书令一职后,荀彧终于过上了闲适的生活。
这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日子。
作为曹营的大管家,他承受了太多压力。
尤其是昔日夹在刘协与曹操之间,更令他备受煎熬。
如今刘协离世,对荀彧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新帝刘曦的登基大典,荀彧并未出席。
在他心中,刘协已是汉室末代君王。
他明白,曹操很快便会进位魏公,乃至魏王,最终改朝换代。
即便曹操不做,曹舒也必定会做。
但荀彧的处境却颇为尴尬。
其妹荀采即将嫁与曹舒为正室。
这层姻亲关系,让他不愿再令曹舒为难。
因此,他宁愿辞官赋闲。
此刻荀府中,除荀彧外,荀攸与荀采亦在座。
“兄长,你看这支发簪可好?”
“舒公子会喜欢吗?”
荀采向荀彧问道。
荀彧面露无奈,却不得不回应小妹:
“甚好。”
“采儿戴什么发簪都美。”
“倒是曹舒那小子,配不上我家采儿。”
自曹营隐退后,荀彧不再拘泥礼数。
对曹舒的称呼,也从“舒公子”变成了“曹舒那小子”。
荀采闻言蹙眉:
“兄长,莫要这般说舒公子。”
“舒公子比女子还要俊美。”
“反倒是小妹高攀了他。”
荀彧听罢,脸色更沉。
身为长兄兼如父的他,虽欣赏曹舒,
但涉及荀采时,看曹舒便处处不顺眼。
恰似后世岳父挑女婿,总要寻些错处。
荀攸见状忙打圆场:
“小姑戴何发簪皆美。”
“舒公子亦是风姿出众。”
喜欢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