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春天,总是在连绵的阴雨与突然的晴暖间反复横跳。回到校园,凌空感到一种既熟悉又崭新的气息。大三下学期,课程数量有所减少,但深度和自由度增加了,更多的时间需要投入到实验室和自主研究中。然而,与上个冬天挣扎于理论深水区的沉重感不同,这一次,凌空内心多了一份从家乡汲取的沉静力量,以及一份对未来的清晰期待。
“‘并肩’的深度:学术伴侣的初现”
凌空确定主攻“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决策”后,与李教授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李教授将他纳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性项目组,目标是开发一套能适应未知室内环境的机器人自主探索与建图系统。这正需要凌空感兴趣的高层决策与底层控制的紧密结合。
项目刚开始,千头万绪。文献调研、方案论证、平台搭建……凌空再次忙碌起来,但这次的心态却从容了许多。他不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学会了更有效地与课题组里的师兄师姐沟通,也从李教授那里学到了如何将一个宏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可验证的小步骤。
有趣的是,苏暮雨的学术生涯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她作为主要参与者的一个关于“近代江南市民文化变迁”的社会学研究项目,获得了校级重点支持,需要准备中期报告,并开始着手撰写核心论文。她也变得异常忙碌,常常需要泡在图书馆查阅古籍档案,或者与导师、组员进行长时间的讨论。
于是,两人相处的时间,很大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图书馆或各自的学习空间。他们常常约定好时间,在图书馆的同一张长桌两头坐下,各自对着笔记本电脑和厚厚的书籍资料,一坐就是整个下午或晚上。
凌空调试代码间隙抬起头,能看到苏暮雨时而凝神阅读,时而快速打字,时而蹙眉思索的侧影;苏暮雨整理文献累了,抬眼也能看到凌空正对着复杂的仿真界面,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神情专注。
他们偶尔会交流几句,可能只是凌空起身帮她续杯热水,或者苏暮雨将一盒润喉糖轻轻推到他面前。有时,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凌空会低声向苏暮雨描述他遇到的逻辑困境,并不指望她给出技术答案,但诉说本身,以及她安静倾听的姿态,常常能帮他理清思路。而苏暮雨在梳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或社会关系时,也会征求凌空的意见,利用他强大的逻辑思维来帮助检查论证链条是否严密。
这种“并肩作战”的模式,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都感觉不再孤单。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彼此精神上的“学术伴侣”,在各自攀登知识高峰的途中,遥相呼应,给予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凌空技能面板上,【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而一种名为【学术陪伴】的隐性技能,也在悄然点亮。
“‘第一次’的旅行:樱花下的约定”
四月初,校园里的樱花迎来了盛花期,如云似霞,吸引了不少游人。一个周五的晚上,两人在食堂吃饭时,苏暮雨看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忽然说:“明天天气好像不错,听说玄武湖的樱花开得正好,我们……要不要去看看?”
凌空愣了一下。他们在一起后,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校园和飞云县,还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外出旅行”,哪怕只是去市里的景点。他看着苏暮雨眼中隐含的期待,心头一软,立刻点头:“好,我去查查路线和攻略。”
这可以算得上是他们的第一次正式约会旅行了。凌空暗自有些紧张,提前查好了公交路线,准备了饮用水和零食,甚至还考虑了万一下雨的备选方案。【行程规划】技能被首次调用并顺利达到【熟练】级别。
第二天,天气晴好,春光明媚。玄武湖畔果然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粉白色的樱花缀满枝头,随风飘落,如同下着一场温柔的花雨。湖光山色与烂漫樱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凌空下意识地想要避开人群,寻找最优观赏路径,但看到苏暮雨兴奋地走在前面,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记录下眼前的美景,他也放松了下来,跟在她身边,帮她拿包,在她想合影时,学着周围情侣的样子,略显笨拙地帮她寻找最佳角度。
“凌空,你看那棵,开得好密!”苏暮雨指着不远处一棵巨大的染井吉野樱,语气雀跃。
“嗯,很漂亮。”凌空看着她被阳光和樱花映照得发光的脸庞,觉得比任何风景都好看。
他们沿着湖岸慢慢走着,穿过如织的游人,走过落英缤纷的小径。人潮拥挤时,凌空下意识地伸出手,轻轻握住了苏暮雨的手。苏暮雨的手微凉,先是微微一僵,随即放松下来,手指轻轻回握了他的手。
掌心相贴,温度传递。一种微妙而确定的电流在两人之间蔓延。之前他们最多是并肩行走时手臂偶尔相碰,或者散步时十指相扣,但在这样陌生的、充满浪漫氛围的环境里,第一次如此自然地牵手同行,感觉格外不同。仿佛有一种无声的宣告和连接,在这樱花雨中悄然达成。
他们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牵着手,慢慢地走,看花,看湖,看周围幸福洋溢的人们。一种饱满而安宁的喜悦充盈在凌空心间。他技能面板上,【浪漫感知】和【情感表达】的经验条,在此刻悄然跳动,提升了一大截。
“‘小家’的雏形:共享空间与生活仪式”
从玄武湖回来后,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又迈进了一小步,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亲昵和自然。同时,他们也意识到,随着学业和项目的深入,总是依赖图书馆或宿舍公共空间,有时并不方便讨论或进行一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工作。
恰好,凌空同宿舍的雷浩这学期开始在校外实习,常常不回宿舍住。陈锐更是几乎以实验室为家。501宿舍大部分时间都挺安静。苏暮雨的宿舍情况也类似,室友们各有各的忙碌。
于是,一个周末,苏暮雨来501找凌空时,看着略显空荡但堆满了书籍和资料的宿舍,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儿现在挺清净的,都快成你的专属书房了。”
凌空心中一动,试探着问:“那你……以后要是需要安静写论文,或者我们想一起讨论点什么,可以过来?反正雷浩的桌子空着。”
苏暮雨想了想,点点头:“好像……也不错。”
这并非正式的同居,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享空间”协议。从此,苏暮雨偶尔会在没课且凌空宿舍没人的时候过来,用雷浩空出的书桌学习。凌空会提前把宿舍收拾得更整洁一些,保证热水充足。
他们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独立和节奏。她看她的文献,他调他的代码。但休息间隙,可以随时交流几句;饿了,可以一起用凌空悄悄购置的小电煮锅煮点简单的面或粥;傍晚时分,可以一起在校园里散步,然后再送她回宿舍。
这个小小的、临时的“共享空间”,为他们忙碌的学业生活增添了一抹家的暖色。它不像真正的家那样充满生活气息,却提供了一个比图书馆更自由、比咖啡馆更私密的角落。在这里,他们不仅是恋人,更像是共同经营着一方小小天地的伙伴。一种名为【共同生活】的初级技能,开始在凌空的面板上若隐若现。
“‘瓶颈’再现与温柔的‘锚’”
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凌空在新项目上很快遇到了新的挑战。他设计的探索算法在简单的模拟环境中表现良好,但一旦环境复杂度增加,出现大量动态障碍(比如模拟的行人)时,机器人的决策就会变得犹豫不决,甚至陷入“死循环”。
他又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反复调整参数,尝试不同的策略,但效果甚微。挫败感偶尔还是会袭来,尤其是在通宵调试却看不到明显进展的凌晨。
但这一次,他学会了更主动地调节自己。当感到思维僵化时,他会离开实验室,去操场上跑几圈,或者给苏暮雨发个信息,哪怕只是简单的“还在调试,有点卡住了”。苏暮雨的回复往往也很简单,“嗯,别太晚”、“记得吃夜宵”,或者分享一张她正在看的书的有趣插图。
这些细微的互动,像一个个温柔的“锚”,将他的情绪稳定在安全水域,避免他被焦虑的漩涡彻底卷走。他知道,无论实验成功与否,总有一个地方、一个人,会无条件地接纳他。
一次,凌空又在实验室熬到深夜,身心俱疲地回到宿舍,却发现苏暮雨在他书桌上留了一张便签纸和一小盒洗好的草莓。便签上画着一个简单的加油表情,下面写着一行清秀的字:“代码会理顺的,先吃点甜的。晚安。”
看着那盒鲜红欲滴的草莓和那张充满关怀的便签,凌空积压的疲惫和烦躁瞬间消散了大半。他拿起一颗草莓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液在口中蔓延,仿佛也滋润了他干涸的思维。这种被默默关心、被深深理解的感觉,比任何成功的调试都更能抚慰人心。
春深日暖,凌空行走在樱花已落、新叶勃发的校园里,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季节一般,在沉淀之后,萌发出新的生机。学术上,挑战依旧,但他有了更清晰的路径和更从容的心态;情感上,他与苏暮雨的关系在日常的陪伴和偶尔的“小冒险”中不断深化,那份默契与依赖,已深深融入彼此生活的肌理,成为他前行路上最温暖而恒久的力量。他知道,这个春天,他不仅是在知识的土壤里扎根,更是在爱的阳光下,舒展着生命的枝叶。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