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万象书斋,门庭依旧冷落。周伯每日将书架擦拭得一尘不染,却少有顾客踏足,偶有好奇者进来翻看,见多是些不常见的算学、杂学书籍,也便兴致缺缺地离开了。苏瑾乐得清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后院,或整理进一步“启蒙”的书稿,或通过周伯在外听闻的只言片语,结合自身能量感知捕捉到的京都能量流向,默默分析着这座权力之都的局势。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日,周伯从外面采买回来,面带忧色,压低声音对苏瑾道:“东家,听说范公子在朝会上被郭御史参了一本,说他‘结交江湖匪类,行为不检,有辱斯文’,还牵扯到之前儋州的一些旧事。现在街面上有些流言,说得挺难听的。”
苏瑾眸光微闪。郭攸之,太子一党的干将。这显然是针对范闲的又一次攻讦,试图在他人望初立之时,以“德行有亏”为由进行打压。在这个注重名声的时代,舆论一旦形成,便是无形的枷锁。
果然,随后两日,关于范闲的负面流言在京都某些圈子里甚嚣尘上。虽未到满城风雨的地步,但已足够让一些原本看好范闲的官员开始观望,也让范闲在办理内库相关事宜时,感到了些许无形的阻力。
范府别院内,范闲看着王启年收集来的、几份明显带有引导性的“民间议论”抄本,眉头紧锁。他并非没有办法应对,或动用监察院的力量强行压制,或寻找对方破绽反击,但总觉得不够痛快,难以彻底扭转风向。
“这些酸腐文人,笔杆子摇起来,比刀剑还麻烦。”范闲将抄本丢在桌上,有些烦躁。
一直沉默侍立一旁的王启年,小眼睛转了转,低声道:“大人,其实……要对付流言,最好的办法,并非堵截,而是……引导。”
“引导?”范闲看向他。
王启年搓着手:“就是……咱们也说。说得比他们更有理,更动人,让百姓信咱们的。”
范闲何尝不知这个道理,但仓促之间,去哪里找既能切中要害、文笔又足够老辣、还能不被抓住把柄的人来写这等文章?
就在他沉吟之际,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一名心腹侍卫送来一个没有任何标记的普通信匣。“大人,门外一孩童送来的,指名交给大人。”
范闲心中一动,接过信匣,挥手让侍卫退下。打开一看,里面并非书信,而是几页写满了字的普通稿纸。稿纸最上方,写着一行字:“舆论如舟,可覆,亦可载。些许浅见,或可供范公子参详。”
范闲迅速浏览稿纸上的内容,越看,眼睛越亮!
这并非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几份角度不同、风格各异的“评论”草稿和分析。
其中一份,以“论才与德”为题,开篇便引经据典,论述“君子用人,取其才亦当察其行,然行有微瑕,不掩其瑜”,将攻击点从“德行有亏”巧妙转移到“瑕不掩瑜”上,并列举史上多位虽有瑕疵却功勋卓着的名臣为例,言辞恳切,逻辑严密。
另一份,则模仿市井百姓口吻,以“咱们老百姓看范公子”为题,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不经意”地提及范闲在儋州时如何帮助邻里、入京后如何整顿内库、为朝廷开源等“实实在在”的功绩,与那些“空口白牙”的指责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煽动性。
还有一份,更是犀利,直接剖析郭御史此番弹劾的“动机”,将其与内库整顿触动的利益集团联系起来,暗示这是“某些人”因利益受损而进行的“污蔑报复”,将一场道德批判,悄然引向了政治斗争层面。
每一份草稿都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或典雅,或通俗,或犀利,精准地覆盖了士林、市井、朝堂等多个舆论场,而且措辞极其谨慎,抓不住任何明显的把柄。更重要的是,稿纸末尾还附上了几条“操作建议”:如何通过茶楼说书人、街头童谣、匿名传抄等方式,将这些观点分层次、分批次地释放出去,形成舆论浪潮。
这简直是一份完整的舆论反击指南!
“好!太好了!”范闲忍不住拍案叫绝,“这是哪位高人出手相助?”他立刻想到儋州那位言语惊人的苏姑娘,但稿纸上的字迹工整却略显平庸,并非他见过的苏瑾笔迹,显然是刻意伪装。
“大人,这……”王启年也凑过来看了几眼,惊为天人,“此人对人心、对文辞的把握,堪称炉火纯青!尤其是这引导之法,简直是……闻所未闻!”
范闲压下心中的激动,眼中精光闪烁:“不管是谁,这份情,我领了!王启年,就按这上面说的,立刻去办!要快,要隐秘!”
接下来的几日,京都的舆论风向开始发生微妙而迅速的变化。
茶楼里,说书先生不再讲才子佳人,而是说起了“范青天智斗贪官”的新编故事;街头巷尾,孩童们传唱着称赞范闲政绩的顺口溜;一些士子聚集的书院中,也开始流传那篇《论才与德》的匿名文章,引发不少深思与讨论。
原本甚嚣尘上的负面流言,在这股有组织、多层次、更具说服力的舆论反击下,迅速被冲淡、瓦解。许多人开始反思,郭御史的弹劾是否真的公允?范闲所做的实事,难道还抵不过一些莫须有的“旧事”?
效果立竿见影。范闲明显感觉到,那些观望的目光重新变得和善,办理公务时遇到的无形阻力也小了许多。就连宫中那位陛下,在一次召见时,也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市井之间,对范卿评价颇高嘛。”
范闲心中对那位神秘的“投稿人”更是感激与好奇。他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万象书斋的苏瑾。这份对时机的把握、对人心的洞察、以及这操控舆论的恐怖手段,绝非寻常人所能及。
然而,就在范闲于一场小范围的诗会上,再次听到有人引用《论才与德》中的句子,并交口称赞时,他注意到,坐在角落里的贺宗纬,脸色似乎有些阴沉,眼神不时瞥向自己,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嫉恨与审视。贺宗纬,太子近臣,以文采着称。这次舆论的反转,显然让某些依靠传统文名和言官体系立足的人,感到了威胁。苏瑾这“以笔为刃”相助,固然解了范闲燃眉之急,却也无形中,为他,也为她自己,招惹了新的、隐藏在文人清誉之下的敌人。
喜欢万界情缘:双料硕士的时空逆袭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万界情缘:双料硕士的时空逆袭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