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三十八章:团队建设的初步尝试
线上课程的进修,像为林静打开了一扇观察自身经营的全新窗口。当她开始用学到的“团队管理”视角重新审视工作室的运作时,一个此前被繁忙和习惯性忽略的问题,清晰地浮现出来——她和苏曼之间,虽然情同姐妹,配合默契,但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友情和互助的松散协作,而非一个高效、权责清晰的小团队。
问题在日常的忙碌中尚不明显,但当订单量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品推出后,需要同时兼顾生产、包装、客服、发货、以及越来越重要的线上内容运营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便开始显露。
有时,林静专注于熬制关键的一锅胶液,无暇他顾,而客户咨询的信息在手机上闪烁,苏曼可能正在包装,未能及时看到,导致回复延迟。有时,辅料即将见底,两人都以为对方会去采购,结果临到用时才发现短缺,不得不中断生产紧急补货。更微妙的是,一些涉及成本、定价或者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林静往往自己苦思冥想后就做了决定,事后才想起应该和苏曼商量,虽然苏曼从不计较,但林静自己能感觉到,这种单向的决策方式,似乎缺了点什么。
高振宇导师在课程中强调过:“再小的组织,也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和基本的工作流程。情感是凝聚剂,但制度才是效率的保障。”
林静意识到,如果“静心坊”想要走得更远,她和苏曼不能再仅仅依靠默契和自觉。必须尝试进行团队的初步建设,哪怕这个“团队”目前只有她们两个人。
这个想法让她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这代表着“静心坊”又将迈出规范化的一步;忐忑的是,她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担心会破坏两人之间珍贵的友情和信任。毕竟,苏曼是来帮忙的挚友,而非她的下属。
她犹豫了好几天,反复斟酌措辞,甚至在本子上打好了腹稿。终于,在一个下午,完成了当天的主要生产任务后,她泡了两杯桂花茶,叫住了正准备去接孩子的苏曼。
“曼曼,有点事……想跟你聊聊。”林静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苏曼接过茶杯,在她对面坐下,敏锐地察觉到她的认真:“怎么了静静?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不是难题,是……是关于我们俩,还有工作室以后怎么做得更好。”林静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表达清晰而诚恳,“曼曼,这段时间真的多亏了你,没有你,我肯定撑不到现在。我心里特别感激。”
苏曼笑了:“说这些干嘛,我们不是一起在做事嘛。”
“对,就是‘一起做事’。”林静抓住这个词,“我在想,我们现在订单多了,事情也杂了,光靠咱俩现在的‘默契’,有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或者效率没那么高。我最近学了些团队管理的课程,就在想,咱们能不能……也试着稍微‘规范’一点点?”
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苏曼的表情,见她没有露出不悦,才继续往下说:“比如,我们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稍微分一下工?你心思细,手巧,包装和一部分客户沟通你来做特别合适;我主要负责生产和产品研发,还有那些需要对外谈的合作。然后我们每天花十分钟,简单对一下今天完成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有什么需要对方配合的。这样,我们心里都有数,也不会出现都以为对方做了,结果谁也没做的情况。”
她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像定价、采购比较大的开支这些,以后我们都一起商量着来,你的想法对我特别重要。你觉得……这样行吗?”
林静说完,心里有些打鼓。她怕苏曼会觉得她是在“摆老板架子”,或者嫌她事多。
苏曼安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眼中没有林静担心的任何负面情绪,反而带着理解和赞同:“静静,你说得对。其实我有时候也觉得,忙起来会有点乱,想帮你分担,又怕插手太多。你这样明确地说出来,我反而觉得更好了。我知道该重点做什么,怎么配合你。咱们是得有个小规矩,不然以后万一再忙起来,肯定要出岔子。”
苏曼的通情达理,让林静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她拿出准备好的笔记本和笔:“那我们现在就试试?先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都列出来?”
两个女人头碰着头,开始了一项对“静心坊”而言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建设”。她们将工作内容细化为“生产制作”、“包装质检”、“客户服务与沟通”、“原料采购与管理”、“线上内容更新”、“物流发货”等几个大类,然后根据各自的特长和主要精力投入,进行了初步的职责划分。林静承担了生产制作、产品研发、核心客户维护和对外合作;苏曼则主要负责包装质检、日常客服咨询、线上内容的美工支持以及协助管理库存。
她们还约定,每天下午四点,无论多忙,都抽出十到十五分钟,进行“每日站会”,快速同步进展,提出需要对方协助的事项。同时,每周找一个相对宽松的晚上,进行稍长时间的“周会”,回顾一周工作,讨论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计划。
第一次尝试“每日站会”时,两人都有些不习惯,站在工作室中间,像做汇报一样,显得有些生硬和滑稽。但当林静说出“明天需要补货核桃和红枣”,苏曼立刻记下并回应“好的,我上午联系供应商询价”,当苏曼提到“有个客户反馈玫瑰糕希望糖度再低一点”,林静马上记入研发备忘录时,她们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简单沟通带来的效率提升。
分工明确后,苏曼感觉自己对“包装质检”和“客服”这块的责任感更强了,她主动提出了几个优化包装细节和规范客服用语的建议。而林静则能更专注地投入到产品生产和未来规划中,不用再时刻分心于琐碎的日常事务。
当然,初步的团队建设也并非一帆风顺。偶尔也会出现职责边界模糊的地带,或者对某个具体问题看法不一致的时候。但有了“沟通机制”这个平台,她们能够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讨论,基于对“静心坊”共同的热爱和目标,寻找解决方案,反而避免了很多可能因误解而产生的隔阂。
林静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关键的一步:
团队建设初步尝试 - 与苏曼。
核心措施:
1. 职责初步划分: 基于特长明确主次责任。
2. 建立沟通机制: 每日站会(同步进度)、周会(复盘规划)。
3. 重要决策共商: 涉及成本、定价、发展方向等,共同讨论决定。
初步成效:效率提升,职责清晰,沟通顺畅,归属感增强。
感悟:情感是基石,制度是框架。微小团队亦需基本规则,方能行稳致远。
这最初级的团队建设,像为“静心坊”这艘小船安装了简单的舵和桨。虽然简陋,却让它摆脱了完全随波逐流的被动,开始有了初步的方向掌控力和前进的节奏感。林静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随着发展,可能还需要引入新的成员,面临更复杂的管理课题。但这一次成功的初步尝试,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不再惧怕风雨中孤身掌舵的沉重,因为她知道,她正在学习如何与人同舟共济,如何依靠规则和协作的力量,更稳健地驶向那道心中的彩虹。这份并肩前行的力量,本身就是创业路上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喜欢阿胶糕里的光阴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阿胶糕里的光阴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