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的新岁晨露还凝在穗苞颖壳上,晶莹剔透如碎玉,我已循着籽粒发育的细微气息 —— 那混着青涩与清甜的独特味道,踏过田垄间湿润松软的泥土,快步奔向共耕区。距 “穗苞护育” 不过七日,田里的作物已悄然迈入孕穗后期:麦区的穗苞彻底舒展,淡绿色的颖壳间,细小的麦粒雏形隐约可见,像蜷缩的嫩芽般透着生机;青稞区的穗苞更显沉实,深绿色的颖壳被内里的籽粒撑得微微鼓起,风过时不再是轻盈的 “沙沙” 声,而是带着籽粒碰撞的 “簌簌” 声,厚重又清晰,仿佛每一株作物都在默默积蓄着灌浆的力量。唐蕃的军民们早已提着腐熟肥桶、扛着加固竹竿赶来,汉地的草木灰装在竹筐里,颗粒分明;吐蕃的腐熟牦牛粪裹在油纸中,散发着温润的土腥气;田埂上还整齐摆着监测籽粒发育的木简,笔尖蘸着墨,随时准备记录 —— 处处都透着对 “灌浆顺利” 的郑重与期盼。
我的鼻尖凑近麦区的麦粒雏形,清晰嗅到一股淀粉积累的清甜气息,还敏锐捕捉到一丝微弱的 “缺钾味”—— 那是作物为孕育籽粒消耗过多养分,急需补充钾肥的信号。大唐的农师正蹲在田垄间,指尖轻捏颖壳,动作轻柔得像怕碰伤内里的麦粒,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农耕素有‘孕穗后期补灌浆肥’的说法,如今麦粒雏形已露,正是灌浆的前兆,必须赶紧追施钾肥,不然籽粒长不饱满,半年辛苦就白费了。咱们用中原的草木灰撒施,既能补钾,还能顺带防蚜虫;你们吐蕃的腐熟牦牛粪肥效温和,得拌土施用,免得烧了作物根系。另外,近期多阵风,穗苞渐重,得给作物加‘辅助支架’,你们的羊毛绳柔软有韧性,绑秆时比单纯用竹竿更护颖壳,可别让风把穗苞吹折了。” 吐蕃老农捧着油纸包的牦牛粪,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显然对这份肥料格外珍视,他用生涩却流畅的汉文回应:“这牦牛粪我们已堆沤腐熟三十天,按‘一斤粪兑两斤土’的比例拌好了,肥力刚好;还做了‘测粒木卡’—— 用木片刻出麦粒大小的刻度,比用手捏着估测准多了。刚才我看青稞区有几株穗苞往下垂,怕是秆子支撑不住,咱们先给那片加支架吧?” 我立刻迈步走向青稞区下垂的穗苞,用前爪轻轻托起穗身 —— 能清晰感受到穗苞的重量,秆子韧性尚可,只是承重不足,便用爪子在植株旁的泥土上压出浅痕,示意此处急需加固。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弯腰插加固竹竿,动作稳准,竹竿深深扎进土里;吐蕃牧民则解开羊毛绳,小心翼翼地将秆子与竹竿绑在一起,力道轻柔,生怕碰伤颖壳。
“白泽大人,劳烦您帮着看看,哪片麦区缺钾肥!” 大唐的农妇站在田埂上招手,手里还提着装满草木灰的竹筐,竹筐边缘沾着些许灰渍,显然已忙碌许久。缺钾的麦穗会泛出淡淡的浅黄色,籽粒雏形也比健康的偏小,我的视觉与嗅觉能轻易分辨这细微差别。我沿着麦区的田垄缓慢穿梭,目光扫过每一株麦穗,鼻尖也不停捕捉着气息,在一处麦穗泛黄的区域停下 —— 这里的 “缺钾味” 格外明显。我用鼻尖轻碰颖壳,确认内里的籽粒雏形确实偏小,便对着农妇低低吼了一声,同时用爪子轻轻扒开植株根部的土壤,露出湿润的土层,示意此处需要施肥。农妇们立刻提着竹筐赶来,指尖捏起草木灰,均匀撒在根部周围,“多亏白泽大人提醒!这缺钾的麦穗要是不及时补肥,灌浆后也是瘪粒,太可惜了。” 吐蕃老农也凑过来,手把手教她们用 “点施草木灰法”:“把草木灰绕着植株撒一圈就好,别沾到颖壳上,这样既省肥,还能防止浇水时泥土溅到穗上,影响籽粒发育。” 我趴在一旁,目光紧紧盯着她们施肥的动作,若发现某处草木灰不小心沾到颖壳,就用爪子轻轻拂去,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了作物。农师见了,笑着说:“有白泽大人当‘肥情探测器’,田里的钾肥肯定施得精准,不会浪费也不会遗漏!”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在田里,形成斑驳的光影,追肥与加固工作同步推进,热闹却不杂乱。田间,大唐农师正耐心教吐蕃牧民分辨灌浆前兆:“除了麦粒雏形露头,大家还要看颖壳的颜色 —— 会从淡绿色慢慢转成深绿色,用手捏着还有‘涨手感’,这样的穗苞才适合灌浆;要是颖壳发白、捏着软塌塌的,就是养分不足,得再多补些肥。” 吐蕃老农则拉着大唐农卒,教他们如何绑羊毛绳:“我们吐蕃有个老法子,绑羊毛绳要‘松绑’,绕着秆子缠两圈,打个活结,留一指宽的空隙 —— 等灌浆后穗苞变重,秆子还能轻微下垂,不会被勒伤。你们插竹竿的时候,要离秆子三寸远,别碰到作物根系,根系伤了,补再多肥也吸收不了。” 田埂旁,农卒们正忙着记录籽粒发育情况 —— 大唐农卒握着毛笔,在木简上工整写下 “麦区麦粒雏形长半分,缺钾率一成五”,墨迹在阳光下渐渐变干;吐蕃牧民则用小刀在另一块木简上刻下对应的吐蕃文,线条流畅,两种文字并列,清晰可辨。我跟着他们在田埂间走动,目光留意着案上的木简,看到一块木简被风吹得从案上滑落,立刻用爪子轻轻勾回案边;发现一处记录的缺钾率与实际情况不符,便用鼻尖轻碰那块木简,农卒立刻俯身核对,发现果然是统计时出了错,连忙更正,“有白泽大人帮忙照看,这发育记录肯定错不了!”
“不好,西边的渠堤有渗水!” 吐蕃老农突然指着远处大喊,声音里满是焦急,“要是渗水加重,田里的灌溉量就不够了,会影响灌浆的!” 大唐农卒闻言,立刻扛着锄头往渠堤跑,脚步匆忙却不慌乱,“得用湿泥混合干草堵缝,咱们中原修渠都用这法子,比单用泥堵得牢固,还不容易裂。” 吐蕃牧民则转身抱来几块平整的石板,“我们吐蕃也有个老法子,堵好缝后铺一层石板压牢,再涂一层松脂防水,这样能管到灌浆结束,不会再渗水。” 我也跟着跑向渠堤,蹲在渗水处旁边 —— 能闻到水流带着的泥土腥气,仔细一看,缝隙比表面看起来要深得多。我用爪子轻轻扒开渗水处周围的泥土,把隐藏的缝隙完全露出来,方便军民们修补。军民们立刻行动,大唐农卒将湿泥与干草混合均匀,填进缝隙里,用锄头轻轻夯实;吐蕃牧民则把石板铺在上面,再用松脂仔细涂抹边缘。农卒一边忙活一边说:“多亏白泽大人帮忙扒开泥土!不然这缝隙藏在草下面,咱们根本发现不了,渗水到晚上就严重了,后果不堪设想。”
午后的阳光变得温暖柔和,洒在田里的作物上,泛着淡淡的绿光。追肥与加固工作已近尾声:麦区与青稞区的钾肥撒施得均匀到位,每一株作物都得到了养分补充;辅助支架也已全部搭好,秆子与竹竿紧密相依,稳稳支撑着沉甸甸的穗苞;渠堤的渗水也彻底堵好,水流顺畅地在渠里流淌,滋养着每一寸土地。田埂上的木简记录得满满当当,每一笔都承载着大家的心血。大唐农师与吐蕃老农蹲在田边,目光望着微风中沉实的穗苞,低声讨论着后续计划:“明天要再测一次麦粒发育情况,要是能长到一分长,就该准备灌浆期的水分管理了,浇水的量和时间都得算准。”“后天也得检查一次支架,经过风吹,说不定有松了的,得重新绑紧,可不能掉以轻心。” 我卧在他们身边,抬头望着阳光透过叶片洒在穗苞上的光影,鼻尖萦绕着作物生长的清甜气息,那气息渐渐变得均匀,心里也跟着踏实下来 —— 这灌浆前奏,总算是稳妥了。
傍晚的共耕区渐渐安静下来,夕阳把田野染成了温暖的金红色,余晖洒在军民们的身上,也给作物镀上了一层金边。大家收拾好工具,准备返回村落。大唐农卒热情地邀请吐蕃牧民:“走,去驿站吃‘灌浆暖身餐’!新煮的青稞粥,还蒸了豆包,配着酥油吃,又暖和又顶饿,补补力气,好应对接下来的灌浆期。” 农师们则在田头插了块木牌,用汉蕃两种文字写着 “禁碰穗苞、每日测粒”,字迹工整清晰,提醒着所有人要保护好作物,也明确了后续的管护重点。我跟着他们往驿站走,目光不时回头望向田野 —— 夕阳下的渠堤泛着微光,水顺畅地流淌着,田里的穗苞在支架的守护下,静静伫立,仿佛在等待灌浆期的正式到来。
夜幕降临时,村落里的篝火准时燃了起来,火焰跳动着,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军民们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粥碗,边吃边讨论后续的计划:“明天要多带些测粒木卡,每片田都仔仔细细测一遍麦粒发育情况,不能有遗漏。”“后天也得把渠堤再检查一遍,特别是今天堵过的地方,别再出渗水问题,影响灌浆。” 我趴在篝火旁,耳朵听着他们的对话,目光落在田头那几块记录着数据的木简上 —— 火光映照下,汉文与吐蕃文的记录格外清晰,每一个字都透着对丰收的期盼。窗外的月光洒在田野上,像一层柔软的白纱,轻轻覆盖着田里的作物,它们在夜色中,正悄悄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灌浆期来临的那一刻,让内里的籽粒变得饱满又沉实。
回到驿馆时,大唐农师正坐在案前写简报,毛笔在纸上划过,留下工整的字迹,他要把今日的追肥与加固情况详细报告给长安;吐蕃农官则小心翼翼地把田埂上的木简整理好,按区域分类,准备送往逻些,让远方也能知晓共耕区的作物长势。我趴在文书房的案边,目光看着他们笔下的文字 —— 汉文的 “灌浆前奏顺利” 与吐蕃文的 “籽粒发育良好”,虽然文字不同,却都传递着同样的喜悦与安心。远处的雪山在夜色中泛着淡淡的银光,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灌浆期祝福,盼着作物能顺利生长,迎来丰收。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钾肥的精准配比、测粒木卡的使用原理,但我能清晰感受到这份 “灌浆前奏” 里蕴含的细心与协作 —— 大唐的农耕方法与吐蕃的传统经验相互补充,军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守护着田里的作物。连风里都满是 “期盼丰收” 的真诚。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籽粒在灌浆期慢慢变得饱满,听着农师们讨论灌浆期的管护细节,也会见证唐蕃的盟约在这日复一日的农耕日常里愈发牢固。就像这田里等待灌浆的穗苞、整齐排列的支架一样,他们在互助中积蓄力量,为秋日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喜欢白虎御唐:龙阙血鉴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白虎御唐:龙阙血鉴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