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修炼法》春分平衡 五行调和万象新
1046年春分。
天刚蒙蒙亮,终南山的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层薄薄的纱巾,笼着观星台旁新辟出的那方小院。院角的桃树昨夜又落了些花瓣,粉白的瓣子沾着露水,在青石板上铺出零星的光斑,倒像是老天爷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我推开竹制的院门时,门轴发出“呀”的一声轻响,惊得院墙边的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起,翅膀带起的风拂过脸颊,带着春分特有的温润——不似惊蛰那般料峭,也没有暮春的燥热,恰好是“寒暑平,阴阳匀”的妥帖。
今日的日头该是从正东方升起的。我抬头望了望天色,云层被染成淡淡的绯红,像是被谁用胭脂轻轻扫过,远处的山脊线在雾中若隐若现,恰好与天地间的水平线重合。春分日,昼夜均分,阴阳相半,正是《五行修炼法》中“调和五行”的最佳时机。古卷上说,春分如秤,可量阴阳,此时调和体内五行,能消弭相生相克中的偏颇,让气脉如春水般畅流无滞。
小院中央,我早已依着春分的方位重新调整了阵法。五尊石像被挪到了更贴合节气的位置:东方青龙像正对朝阳升起的方向,翠玉在晨雾中泛着朦胧的光;南方朱雀像稍偏东南,朱砂纹路里似有暖意流转;西方白虎像面朝西斜,玄铁爪映着雾中的微光;北方玄武像则隐在院角的阴影里,墨石蛇眼透着沉稳;中央麒麟像依旧立在太极图纹中央,黄玉被晨露打湿,愈发显得温润如凝脂。
与惊蛰时不同,今日的阵法纹路里,我撒了些新采的草木灰。这些灰是用春分前三天的艾草、菖蒲、苍术烧成的,按照古卷记载,带着三春阳气,能让五行之气更易交融。此刻草木灰在石板上画出的纹路,正随着晨雾的消散渐渐清晰,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小院都罩在其中。
一、阴阳相半调木火
我缓步走入太极图中,盘膝坐下时,衣襟扫过石板,带起一阵细微的灰雾。深吸一口气,鼻端萦绕着草木灰的烟火气,混着桃花的清香,还有泥土被翻耕后的腥甜——那是山下农人趁着春分播种,翻起的新土气息。这气息顺着鼻腔沉入肺腑,竟让丹田的气团也跟着轻轻一颤,像是在呼应这天地间的平衡之气。
调和五行,需从木火开始。东方青龙属木,南方朱雀属火,木生火,这是五行相生的起点。若木气过盛,火势便会燎原;若木气不足,火便会衰微。惊蛰时打通的肝经与心经,此刻正像两条相邻的溪流,需要让它们的水量恰到好处,既不泛滥,也不干涸。
意念先沉入肝经。青龙石像在朝阳初露时,身上的青光比往日柔和了许多,不再是惊蛰时那般锐不可当,倒像是初春的柳枝,带着舒展的韧性。一股清润的木气顺着阵法纹路漫过来,比上次更显绵长,缠上手腕时,竟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
“肝主疏泄,宜条达,忌郁结。”我默诵着《五行修炼法》中的要诀,引导木气在肝经中缓缓流转。不同于惊蛰时的冲击,今日的气走得极缓,像是在细细打磨经脉壁上的褶皱。行至太冲穴时,那处曾被淤塞的地方,此刻竟泛起温润的光泽,木气流过时,如丝绸拂过玉石,顺滑得没有一丝滞涩。
但我很快发现,肝经末端的期门穴处,气劲竟比别处稍盛。这便是惊蛰通脉后留下的微瑕——当时急于冲破阻碍,木气在终点处稍有囤积,若不及时调和,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新的淤塞。
“需引心火以泄之。”我心念一转,立刻将意念分到心经。朱雀石像上的朱砂纹路在晨光中泛出淡淡的暖意,一股火气顺着手臂游来,这火气不再是上次那般暴烈,倒像是炉膛里的余烬,温煦而持久。
引导火气行至膻中穴后,并不让它停留,而是轻轻一转,朝着肝经的期门穴探去。木火本是相生,火气一到,期门穴处囤积的木气便如冰雪遇暖阳,缓缓消融,化作一缕清气流淌出来,顺着两胁的间隙,汇入心经的脉络中。
如此反复三次,肝经的木气与心经的火气渐渐达到平衡。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两胁间的郁结彻底散去,心口也没有了往日的燥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凉相济的舒畅——像是喝了口加了蜜的凉茶,甜而不腻,凉而不寒。
青龙石像的青光与朱雀石像的红光在空中交织,形成一道淡淡的紫晕,落在阵法纹路上,草木灰画出的线条竟泛起了湿润的光泽。
二、金水土合济中庸
木火调和之后,便轮到金、水、土三家。西方白虎属金,北方玄武属水,中央麒麟属土,金生水,水生土,土又生金,这三者构成的循环,最忌偏颇。金气过强则锐不可当,易伤经脉;水气过盛则阴寒凝滞,阻碍气血;土气太旺则雍滞沉重,拖累身形。
意念转向肺经。白虎石像在晨雾散去后,玄铁爪上的寒光收敛了许多,一股肃杀之气漫过来时,竟带着几分收敛的沉稳,不再是惊蛰时那般锋芒毕露。这股金气顺着肺经上行,过中府穴时,没有再引出浊气,想来上次的湿气已被彻底涤荡干净。
但行至太渊穴时,我察觉到一丝异样——金气在此盘旋的力度比别处稍大,像是有把小钳子在轻轻夹着经脉。这是金气过锐的征兆,若任其发展,恐怕会损伤肺叶的娇嫩。
“需引水气以柔化之。”我立刻将意念沉入肾经。玄武石像的墨石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一股水汽顺着涌泉穴漫上来,比上次更显绵长,像是山涧里的溪流,不急不缓,却自有韧性。
引导水汽行至复溜穴时,特意让它分出一缕支流,朝着肺经的太渊穴游去。金生水,水汽本就与金气相契,这缕水汽一到,太渊穴处的锐劲便如被溪水冲刷的棱角,渐渐变得圆润起来。金气在水汽的调和下,收敛了肃杀,多了几分柔韧,行至少商穴时,竟带着水汽的清润,让鼻腔都泛起微微的凉意。
接下来是土气。麒麟石像的黄玉在日头升高后,泛着柔和的金光,一股醇厚的土气从脚底升起,汇入脾胃二经。这股气比上次更显沉稳,行至足三里时,腹中没有了鸣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饱腹感——像是刚吃了碗温热的小米粥,舒服得让人想眯起眼睛。
但我很快发现,脾经的太白穴处,土气的流动稍显迟滞。太白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是脾经的原穴,此处气缓,说明土气稍有雍滞,运化之力不足。
“需引金气以疏通,借水气以滋养。”我心念一动,同时引导肺经的金气与肾经的水气,朝着脾经的太白穴汇去。金气如小锄,轻轻松动雍滞的土气;水气如细雨,慢慢滋润干涸的脉络。片刻后,太白穴处的气劲重新流动起来,土气在金与水的调和下,变得既能承载,又能运化,像是被翻过的沃土,既踏实,又疏松。
白虎的白光、玄武的黑光与麒麟的黄光在空中交织,与先前的紫晕相融,化作一道淡淡的五色光晕,笼罩着整个小院。院角的桃树像是感应到了什么,枝头的花瓣轻轻颤动,竟有几片新瓣缓缓舒展,像是在伸着懒腰。
三、五行周流融百脉
木火相济,金水土合,五气在体内各自归位,却并未停滞。按照《五行修炼法》的要诀,春分调和的关键,在于让五行之气形成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流不息,方能真正达到“万象新”的境界。
我凝神静气,将意念沉入丹田。那里的五行之气此刻像五个乖巧的孩童,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着指令。我先让肝经的木气分出一缕,缓缓注入心经,引动火气;再让心经的火气分出一缕,汇入脾胃二经,滋养土气;接着让土气分出一缕,流入肺经,催发金气;随后让金气分出一缕,渗入肾经,涵养水气;最后让水气分出一缕,回归肝经,助长木气。
起初,这循环有些生涩,像是刚上弦的齿轮,转动时带着细微的滞涩。木气流入心经时,火气会微微一振,像是被惊扰的小兽;火气汇入土气时,土气会稍显迟滞,像是吞了块热炭;土气催发金气时,金气会陡然锐增,像是被点燃的火星。
我耐心地调整着每一缕气息的强弱。木气入火时,需带着三分柔意,不可过猛;火气入土时,需收敛五分烈劲,不可过烫;土气生金时,需带着七分沉稳,不可过急;金气生水时,需收敛九分锋芒,不可过锐;水气生木时,需带着五分温润,不可过寒。
如此反复调校,不知过了多久,体内的五行循环渐渐流畅起来。木气入火,如薪助燃,火势不烈却持久;火气入土,如暖阳融雪,土气不燥却温暖;土气生金,如矿出冶,金气不钝却不锐;金气生水,如露凝霜,水气不寒却清润;水气生木,如甘霖润苗,木气不弱却柔韧。
五气流转时,在经脉中形成了一道五色的气流,青、红、黄、白、黑交替变幻,像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彩带,在四肢百骸间缓缓游走。所过之处,那些惊蛰时打通的细微经脉,此刻都像是被温水浸泡过一般,变得更加柔韧宽广。
日头渐渐升到正中,阳光穿过院中的桃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光影随着气流的流转轻轻晃动,竟与体内的五行循环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我忽然感觉到,整个身体都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天地,五行之气在其中流转,就像天地间的四季更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山下的药农背着竹篓经过。竹篓里的草药碰撞声“沙沙”作响,竟与我体内气流的节奏相合。我能分辨出竹篓里有当归的辛香,黄芪的甘醇,还有一味薄荷的清凉——这些气味顺着风飘进来,与五行之气相遇时,当归的辛温融入火气,黄芪的甘平汇入土气,薄荷的清凉渗入水气,竟让循环的气劲更加饱满。
原来,调和五行不仅是体内的事,更是与周遭万物的呼应。
四、万象更新悟平衡
当五行循环流畅到无需刻意引导,便能自行周流时,我缓缓收功起身。双脚落地时,青石板上的草木灰被气流吹动,形成一个小小的漩涡,随后慢慢散开,重新归于平整——像是从未被扰动过。
伸展双臂,骨节没有发出惊蛰时的脆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绵密的“嗡嗡”声,像是无数细微的气流在骨缝间流转。低头看向掌心,那淡淡的五色光晕比上次更加柔和,不再是各自分明的色彩,而是相互交融,化作一道淡淡的白光,不刺眼,却温润。
《五行修炼法》中说,五行调和的极致,是“五色归白,万法归一”。看来,今日的修炼已触及这层境界。
走到院中的桃树前,伸手抚过枝头的新瓣。花瓣上的露珠顺着指尖滑落,滴在地上的草木灰上,竟没有立刻渗入,而是在灰面上滚了滚,像是被一层无形的气膜托着。我能感觉到,这露珠里也带着淡淡的五行之气——晨露属水,沾着桃花的木气,被阳光晒过又带火气,落在土上融着土气,空气中的尘埃又带着金气,竟是天地自然调和的缩影。
“原来平衡无处不在。”我喃喃自语。天地间的昼夜交替是平衡,四季轮回是平衡,草木的荣枯是平衡,连这颗露珠里,都藏着五行相生的平衡之道。修炼所求的,不过是找到自身与这天地平衡相契的节点。
转身看向五尊石像,它们身上的光芒已彻底收敛,却比往日更显温润。青龙的翠玉里似有水流淌,朱雀的朱砂中似有暖光藏,白虎的玄铁上似有清风吹,玄武的墨石间似有云雾绕,麒麟的黄玉内似有大地沉。它们不再是单纯的五行象征,而是化作了天地平衡的具象。
古卷上说,五行调和之后,需“借春分平衡之力,引天地正气入体,温养经脉,为下一步‘炼气化神’打下根基”。“炼气化神”,那是比通脉、调和更高深的境界,据说能让意念脱离肉身束缚,触及天地间的本源法则。
心中的期待如春水般漫溢开来,却不再是惊蛰时的急切,而是带着春分特有的平和。就像这桃树,不会因为开了花就急于结果,而是会耐心地吸收阳光雨露,等着时机成熟。
从怀中取出古卷,翻到“炼气化神”的篇章。这一页的字迹比前两章更加模糊,像是被水浸过,许多字都辨认不清,只能看到“神者,气之灵也……需于清明时节,采百花之精,聚五行之气,凝于泥丸,方可得神……”
清明时节,还有半月。百花之精,该是指清明前后盛开的百花灵气;泥丸,便是头顶的百会穴,是元神所居之处。看来,接下来的半月,需要去山中采集各色花卉,为清明的修炼做准备了。
将古卷收好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上次从观星台带下来的一块青石。青石上还留着太极图的纹路,此刻被掌心的白光一照,纹路竟泛起了淡淡的光泽。我忽然想试试,用调和后的五行之气,能否在石上留下印记。
心念微动,掌心的白光凝聚,轻轻按在青石上。没有刻意用力,却能感觉到一股柔和而坚韧的气劲渗入石中。片刻后收回手,青石上竟出现了一个浅浅的太极印记,边缘光滑,像是被水流冲刷了千年一般,没有丝毫生硬。
“气至柔,方能入至坚。”我望着石上的印记,忽然明白了些什么。惊蛰时的通脉,是用刚猛之力破障;春分的调和,是用柔和之力融滞;而真正的强大,或许不是一味的刚猛,也不是单纯的柔和,而是刚柔相济,如天地平衡般,该刚时如惊雷破地,该柔时如春风拂柳。
山脚下传来了晚归农人的歌声,粗粝的嗓音里带着满足的笑意,混着牛铃的叮当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歌声里也藏着平衡——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时,便是与天地平衡相融的生活。
我走出小院,锁上竹门时,门轴的“呀”声比清晨时柔和了许多,像是也被这春分的平衡之气浸润过。夕阳西下,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观星台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是与天地连成了一片。
五行已调,接下来便是静待清明。半月后的百花丛中,又会有怎样的奇遇?“炼气化神”的门槛,能否顺利跨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顺着这天地平衡的轨迹走下去,每一步都会有新的风景。
就像这春分过后,必有清明,万物在平衡中生长,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繁盛。我的修炼之路,亦如是。
喜欢长生不老印象日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长生不老印象日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