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亲附了不该亲附的人。
含义:所亲附的对象不正当(匪人),结果必然不善。象征亲附时选择错误,会带来麻烦。
六三故事:
西岐的春日,阳光和煦,渭河水涨,滋养着两岸蓬勃的生机。周原之上,一派安宁繁忙景象。然而,这份宁静被一队风尘仆仆、仪仗显赫的车马打破了。来者打着“崇”字旗号,正是来自位于周国东南方向的崇国国君——崇侯虎的使者队伍。
与伯夷当初轻车简从、以诚探访不同,崇侯虎的使团显得格外高调。满载着玉璧、犀角、精美青铜器等贵重礼物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西岐城,引得市井百姓纷纷侧目。使者昂首挺胸,递上了一份措辞华丽甚至有些谄媚的国书。
文王姬昌在正殿接待了来使。使者匍匐于地,声音洪亮:“尊贵的西伯侯!我家君侯久仰侯爷仁德,如日月之辉,光照四方。今特遣下臣,献上薄礼,聊表敬意。崇国愿与西岐永结盟好,我家君侯更愿以侯爷马首是瞻,共图大业!” 言语恳切,姿态放得极低。
殿内一些官员见状,面露喜色。崇国实力不弱,若能得其归附,无疑是件好事。姬昌面色平和,依礼收下贡品,款待使者,并承诺会郑重考虑结盟之事。
消息传到伯夷和姜子牙耳中时,两人正在渭水边散步论道。
“崇侯虎?”姜子牙白眉微蹙,轻轻摇头,手中鱼竿稳如磐石,“此人名声,可并非如其使者所言那般光明。”
伯夷点头,面露忧色:“我亦有所耳闻。听闻他在其封国内,苛政重税,民怨颇深。且与朝歌那位(商纣王)过往甚密,曾助纣为虐,镇压过不少小部落。其性贪残,恐非善类。”
“文王仁德,海内归心,此等人物前来依附,看似锦上添花,实则暗藏风险。”姜子牙目光深邃,“其来附,非为慕义,实为畏威;非出诚心,乃是见风使舵(比之匪人)。今日见我周强,便来示好,若他日商纣施压,或局势有变,其心必异。”
伯夷深以为然:“子牙公所见极是。亲附之道,首重诚信与志同道合。若所附非人,犹如植木于污沼,虽得一时光鲜,根基早已腐朽,终必为患。”
次日,文王召集几位核心大臣,商议崇国之事。果然,有大臣认为应接纳崇侯虎,可增强实力。姬昌转而询问姜子牙和伯夷的意见。
姜子牙直言不讳:“侯爷,崇侯虎,虎狼之性也。昔日在商纣麾下,颇多恶行。今见我方势大,故而屈身。此等反复小人,其心难测。接纳他,恐如引狼入室,非但不能增强实力,反可能坏我名声,乱我内部。且我周行仁义之师,若与暴虐之徒结盟,何以取信天下?”
伯夷补充道:“侯爷,亲附若基于利害而非道义,则利尽而交疏。崇侯虎所图,无非是寻求靠山,保全其位,并非真心认同我周之道。一旦有变,他必是墙头之草。与之联盟,看似得利,实埋祸根。”
姬昌听罢,沉吟良久。他何尝不知崇侯虎的为人?只是作为一方诸侯,面对主动投诚者,若断然拒绝,于礼不合,也可能授人以口实。
最终,姬昌采取了谨慎而明智的策略。他并未拒绝崇侯虎的“好意”,也未与之缔结紧密的军事同盟。他以隆重的礼节回赠了相当价值的礼物,并给予使者极高的待遇,但在关键问题上,只是泛泛而谈“睦邻友好”,并未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承诺或支持。这是一种表面亲善、实则保持距离的高明外交手腕。
崇侯虎的使者带着丰厚的回礼和客套的言辞满意而归。然而,崇侯虎本人,这个精于算计的诸侯,在得知周文王并未如他预期的那样热情拥抱他、给予他强力保障后,心中暗自不满,觉得文王不够“仗义”。
回到崇城后,崇侯虎果然故态复萌。他对国内的盘剥变本加厉,以弥补他送给西岐的“损失”。同时,他对周文王的“怠慢”怀恨在心。为了巩固自己在商纣那里的地位,也为了泄私愤,他秘密派遣心腹,携带重金前往朝歌,觐见商纣王。
在奢华的鹿台之中,崇侯虎的使者跪在纣王和妲己面前,添油加醋地说道:“伟大的大王!那西伯姬昌,表面恭顺,实则包藏祸心啊!他如今广纳流民,结交诸侯,连孤竹国的伯夷都去投奔了。其志不小,恐非人臣之道!臣主崇侯,心向大王,特命小人前来禀报,请大王早作防范!”
纣王本就对日益强大的周国心存疑虑,闻听此言,更是勃然大怒,虽然因一时无暇西顾而未立即兴兵,但对文王的猜忌和打压却与日俱增,为后来囚禁文王于羑里埋下了祸根。
消息渐渐传到西岐,伯夷和姜子牙相对叹息。
“果不出子牙公所料。”伯夷道,“此真乃‘比之匪人’之明证。我以诚待之,彼以诈应之;我欲行仁义,彼反构谗言。亲附此等无信无义之徒,非但无益,反受其害。”
姜子牙颔首:“经此一事,更显亲附选择之重要。君子比德,小人比利。与我周同心者,纵处江湖之远,亦为臂助;心怀叵测者,虽居庙堂之高,终是隐患。文王此次处置,可谓得体,既全了礼数,又未堕入其彀中。”
这件事给西岐上下敲响了警钟。它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并非所有前来示好的都是朋友,亲附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甄别。德行、信誉、动机,远比一时的实力或丰厚的礼物更重要。错误的选择,不仅无法带来助力,反而会招致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凶险。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崇侯虎虚伪归附、最终反噬的实例,深刻阐释了比卦六三爻“比之匪人”的警示意义。生动展现了在寻求合作与联盟时,如果选择了品行不端、动机不纯的对象(匪人),无论其表面如何恭顺、礼物如何丰厚,最终都可能导致背信弃义、反遭其害的恶果。周文王虽以礼相待但保持距离的明智应对,与崇侯虎的谗言构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亲附之道中“选择”的关键性。这告诫我们,建立任何关系前,必须审慎考察对方的为人与初衷,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避免“所托非人”带来的凶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