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刚整理完 “AI + 远程会诊” 的测试报告,手机就响了,来电显示是 “云和县医院 张院长”。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哽咽声:“林医生,求你帮帮我们…… 我们医院就 2 台老旧电脑,连能视频的设备都没有,农村老人看个专家号,要坐 8 小时大巴去市里,有的老人怕麻烦,小病拖成大病…… 我们想接你们的 AI,可连设备都买不起啊。”
林晓的心猛地揪紧。云和县是西部偏远县,财政紧张,医疗资源匮乏,之前联盟统计设备需求时,该院就排在首位。她立刻翻查联盟经费报表,看着 “剩余资金 8 万,仅够支持 10 家医院” 的字样,又想起排队申请设备的 23 家偏远医院,眉头拧成了疙瘩。
“怎么了?” 张建国走进办公室,看到她凝重的表情,凑过来一看报表,也皱起眉,“这钱只够一半医院,总不能让另一半医院眼睁睁看着,让老人继续奔波吧?”
“不能。” 林晓合上报表,立刻在联盟群里发起紧急会议,“现在有 23 家偏远医院缺 AI 和会诊设备,可我们的经费只够 10 家,大家有没有办法?”
群里沉默了几秒,邻县的李院长率先发言:“我们医院去年换了新电脑,淘汰了 5 台旧的,还能用,翻新一下就能给需要的医院。要不咱们搞个‘设备共享池’?有闲置设备的医院捐出来,凑钱买些新的,哪家急需就先调给哪家,等他们有资金了再还回池里循环用。”
“我同意!” 另一家县医院的院长跟着响应,“我们能凑 3 台旧电脑,再出 5000 块买新设备。”
短短一小时,联盟成员就凑了 12 台旧电脑、3 套闲置会诊设备,还筹集了 2 万经费。林晓没耽误,立刻联系之前合作的医疗设备厂商,争取优惠。厂商负责人听说后,很爽快地答应:“旧电脑抵价 30%,新的视频会诊设备打 7 折,再免费送 5 套安装服务,也算我们为基层医疗出份力。”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晓团队和联盟成员忙得脚不沾地:旧电脑送去维修店翻新,新设备按优惠价采购,周涛还特意去云和县医院,帮他们调试网络、安装 AI 系统。当最后
一台会诊设备调试完成时,张院长握着林晓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谢谢你们,以后我们县的老人,再也不用遭奔波的罪了!”
云和县医院装上 AI 系统的当天,就完成了首例远程会诊。72 岁的刘奶奶因视力模糊就诊,AI 初步诊断为 “早期白内障”,随后将病历和眼底照片传给省三甲医院专家,仅用 1 小时,专家就给出了 “药物控制 + 3 个月后复查” 的方案。刘奶奶的儿子特意给林晓发消息:“我妈说,这辈子没想到在村里卫生院就能看省里的专家,太谢谢你们了!”
设备共享池逐渐步入正轨,15 台翻新电脑、8 套会诊设备陆续送到需要的医院,23 家申请医院中,已有 18 家完成设备安装,剩下的 5 家也在排队中。就在这时,王浩联系了林晓,说康医科技想主动捐赠 5 套基础 AI 终端。
“这是我们补偿基层的诚意。” 王浩在联盟办公室里,指着带来的设备样品,“所有设备都没装隐藏模块,数据传输也符合你们的合规标准,你们可以随时检查。”
林晓让周涛当场拆开设备,检查代码和数据传输模块,确认没问题后,却没立刻答应:“捐赠可以,但要签订‘设备终身维护协议’。以前你们停了维护就不管,这次不能再这样 —— 设备坏了,你们得负责修,不能让基层医院为难。”
王浩点点头,语气诚恳:“放心,这次我们完全按联盟的规矩来。维护团队已经组建好了,设备出问题,24 小时内就能响应。”
签约当天,林晓看着协议上 “终身维护” 的条款,想起一年前康医科技威胁停维护的场景,心里感慨万千。从 “技术垄断” 到 “合规捐赠”,从 “对抗” 到 “有限合作”,基层医疗 AI 的生态,终于在联盟的努力下,慢慢走向良性发展。
张建国拿着新送到的 AI 终端,笑着说:“要是老院长知道,现在不仅有 AI 帮老人看病,还有这么多人一起凑设备、做维护,肯定会很高兴。”
林晓点点头,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联盟工作人员 —— 他们正打包新一批设备,准备发往西部偏远县医院。阳光洒在设备箱上,她突然觉得,所谓 “基层医疗”,从来不是一个人、一家医院的事,而是一群人 “抱团取暖”,用共享的力量,弥补资源的缺口,让每一个农村患者,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
她拿出手机,在联盟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感谢大家的支持,设备共享池会一直运行下去,我们一起帮更多偏远地区的老人,少跑些路,看好病。”
群里很快弹出一连串的 “加油”“支持”,林晓知道,这只是开始 —— 未来,还会有更多医院加入共享池,还会有更多设备送到偏远地区,而这一切,都源于 “不让一个基层患者掉队” 的初心。
喜欢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