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喝得微醺、走路都有些发飘却精神亢奋的赵勇和县大队的战士们,小柳乡渐渐安静下来。喧闹褪去,只余下虫鸣和远处哨兵偶尔的口令声。宋兴华却没有丝毫睡意。他独自一人坐在连部那间简陋的土坯房里,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在桌角跳跃着,将他伏案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斑驳的土墙上。
桌上摊着厚厚一沓粗糙的草纸,旁边是半截铅笔头。宋兴华眉头紧锁,右手用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左手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急促地敲击着,发出哒哒的轻响。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念头像块沉重的石头,反复碾过他的脑海。前世作为一个普通的军迷和键盘侠,他看过无数关于抗战的帖子、纪录片,甚至一些大牛做的技术分析视频。当时只觉得热血沸腾,或者对那些简陋的“土发明”感到新奇有趣。可当自己真正身处这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强敌环伺的时空,需要为这支衣衫褴褛却意志如钢的队伍贡献一份力量时,他才痛切地体会到,那些曾经一目十行扫过的零散知识,此刻回想起来是多么的支离破碎、模糊不清!
他闭着眼,额头抵在冰冷的桌沿,拼命压榨着前世的记忆碎片。那些模糊的画面和断续的旁白在脑海中翻腾:
寻土制硝指导手册:画面闪过贫瘠的黄土沟壑,旁白是“老墙根、厕所旁、牲畜圈……富含硝盐的土壤识别……熬煮、过滤、结晶……土法硝石是火药之母!”(效果:解决最基础的黑火药原料来源,无需依赖危险的地下采购线。影响:将火药生产的命脉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完全受制于敌封锁。)
黑火药优化技术:记忆里浮现一个简陋的碾盘和不同比例的配料。“硫磺八分,木炭粉一分半,硝粉十分……颗粒化!潮湿度控制!”(效果:提升土制黑火药的威力、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使边区造手榴弹和地雷威力倍增。影响:大幅提升基层游击队的杀伤力和威慑力,尤其在伏击和破袭作战中。)
缸塔法制硫酸:画面是垒砌的陶缸和瓦罐。“铅室法太奢侈……瓦缸串联……硫铁矿或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水吸收……”(效果:用最简陋的设备生产出至关重要的“工业之母”硫酸。影响:是生产无烟火药、烈性炸药(如硝化甘油、tNt替代品)、乃至医用磺胺的基石!一旦突破,军工和医疗将产生质的飞跃。实际出现时间:1942年后根据地才艰难摸索成功,极大缓解了弹药危机。)
肥田粉熬制硝铵炸药:记忆定格在一袋印着外文的“肥田粉”(硫酸铵化肥)。“高温熬煮……析出硝酸铵……混入锯末、柴油……”(效果:将难以直接用于军工的农用化肥转化为威力接近tNt的硝铵炸药。影响:原料来源相对隐蔽(可伪装进口农资),威力远超黑火药,是制造高级炸药包、爆破筒、攻坚地雷的关键。实际影响:在缺乏tNt来源的根据地,此法生产的炸药成为后期攻坚拔点的利器。)
飞雷炮制作和标准化手册:最清晰的画面,汽油桶!填充发射药包,抛射捆扎的炸药包。“射程近,精度差,但……便宜!量大管饱!口径统一,药包定量!”(效果:用汽油桶制造的简易大口径抛射器,射程百米左右,专抛射十几公斤乃至几十公斤的巨型炸药包。影响:攻坚神器!对付碉堡、炮楼、密集队形有奇效,因其巨大威力被敌人恐惧地称为“没良心炮”。标准化能提升可靠性和射程稳定性。实际出现时间: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大规模使用,震惊敌军。)
焖钢法提高钢铁质量:记忆里是土法炼铁炉和覆盖保温层的场景。“生铁重熔……隔绝空气缓慢冷却……渗碳……减少杂质……”(效果:提升土法冶炼生铁的韧性和强度,使其勉强可用于制造枪管、炮筒、撞针等关键部件。影响:解决枪械维修和部分武器自产的材料瓶颈。对比:当时边区土铁脆硬易裂,此法是无奈却有效的提升途径。)
渗碳法提高表层硬度:画面是烧红的铁件埋入木炭、骨粉混合物。“表面增碳淬火……刀刃、枪械零件、工具刃口……”(效果:在缺乏合金钢的情况下,通过表层渗碳硬化处理,大幅提升工具和武器零件的耐磨性和刃口保持度。影响:延长刺刀、枪械零件、工具使用寿命,对保障武器持续作战能力至关重要。)
每一个名词背后,都关联着无数个模糊的技术细节、数据比例、操作要点。宋兴华咬着铅笔头,在草纸上艰难地勾画、记录、涂改。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下,滴落在粗糙的纸面上,洇开一小团湿痕。他时而停笔苦思,时而烦躁地抓挠头发,懊悔的情绪像蚂蚁啃噬着内心——为什么当初没把那几个技术复原视频多看几遍?为什么没把那篇详细的土法硫酸生产帖收藏下来?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油灯灯芯的噼啪声中悄然流逝。夜风带着深山的凉意从门缝钻入,吹得灯火摇曳不定。宋兴华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将那些散乱的记忆碎片拼凑成一份勉强可用的“技术指南”的艰难工作中。军功值!那两万多点军功值,在庞大的系统商城面前显得如此杯水车薪。兑换几门炮几挺机枪武装自己一连可以,但要惠及整个旅、整个师、整个八路军的后勤和军工?那是痴人说梦!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脑子里这点可能改变战局的东西,尽可能清晰地、完整地掏出来,交给上级。这比兑换几门重炮更有意义,也更迫切!
当最后一项“渗碳法”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被写完时,窗外已经透出了蒙蒙的青灰色。宋兴华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靠在椅背上,全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但一种难以言喻的轻松感和微弱的成就感却在疲惫中升腾起来。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看着桌上那厚厚一沓写满字迹的草纸,虽然字迹潦草,内容也远谈不上完美,甚至可能错漏百出,但这确确实实是他倾尽心力,为这支他深爱的队伍,为这场伟大的抗争,所能献上的最真挚的心血。
天刚破晓,小柳乡便忙碌起来。村口的空地上,三辆缴获的道奇卡车和两辆吉斯卡车已经整装待发。车厢用结实的帆布蒙得严严实实,但沉甸甸的车轮和微微下陷的悬挂,无声地宣告着里面承载的重量。
宋兴华亲自指挥着战士们进行最后的装载和固定。
“给团长的车,”他指着第一辆道奇卡车,“4门百禄式战防炮、4门九七式迫击炮(81mm)、4挺九二式重机枪、8挺歪把子轻机枪、60支掷弹筒、100支三八大盖、子弹4万发、炮弹300发。”
“给旅长的车,”他转向第二辆道奇卡车,语气更加郑重,“4门九七式迫击炮(120mm)、4门九七式迫击炮(81mm)、4挺九二式重机枪、12挺捷克式轻机枪、掷弹筒100支、步枪150支(挑新一点儿的)、子弹六万发、炮弹300发。”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那十几个新做的掷弹筒专用木支架和参数表,用油布包好,单独放在显眼位置,给团长那边也放些!”(木支架易损,但胜在材料易得制作快,备件必须足)。
第三辆卡车则是混合装载,主要是一些缴获的粮食、衣物等普通物资,以及部分备用弹药。
头车驾驶室里,坐着汽车一班长刘川,车厢里,挤着一个荷枪实弹的步兵班和一个重机枪组,民24式重机枪的枪口从帆布缝隙中警惕地探出。尾车同样配置了一个步兵班和一个迫击炮组,炮排的精锐压阵。中间三辆卡车则是纯粹的“军火库”,由章杰带人驾驶看护。现在汽车队的人基本都学会开车了,只不过像这种长途运输,两个班长还是喜欢亲自上阵。
“出发!”宋兴华跳上第二辆卡车的副驾驶位置,用力一挥手。
引擎轰鸣,五辆卡车卷起漫天黄尘,如同一条钢铁长龙,浩浩荡荡地驶离小柳乡,向着新一团驻地许家沟的方向开去。
车轮碾过崎岖的山路,颠簸不已。宋兴华闭目养神,脑海中的“全景地图”和“雷达预警”模块却始终处于半激活状态,如同无形的触角,以他为中心,静静地覆盖着半径三十公里的范围。代表己方的绿色光点稳定移动。当车队绕过辽县县城外围时,地图边缘扫过县城区域,代表辽县县城的标记一片沉寂,没有任何异常的大规模红点移动信号。他略微放松了些心神,将注意力转向窗外飞驰而过的山野景色。
他并不知道,就在这五辆卡车驶过一个个山坳、村庄的同时,那些看似平静的村落里,无数双警惕而忠诚的眼睛已经将这支规模罕见的八路军车队动向,通过秘密的交通线,层层上报。
“大车五辆,蒙着帆布,车轮压得很深,护卫严密,正往西边许家沟方向去。”
“车上有机枪探出来,看架势,硬货不少!”
“快,报告上线,有重要物资运输!”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亮剑:横扫晋察冀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