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明发上谕和密旨抵达淮安,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激起了更剧烈的反应。
王琼、林俊、李鐩三人跪接圣旨后,神色各异。
王琼面色沉静,心中却波澜微起。陛下支持继续深查,但要“实据”,这与他稳扎稳打的策略不谋而合,但“勿打草惊蛇”和“另遣专人”的指示,也让他感到一丝压力,说明陛下对目前的进展和方式并非完全满意。
林俊则紧握着那份密谕,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陛下的关怀让他动容,但“操之过切,恐非其罪”的告诫,像一根针扎在他心头。他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过于激进,险些授人以柄,但让他放弃追查京官,绝无可能。他深吸一口气,将委屈与焦躁压下,决定改变策略,如同陛下所言,“以智取”。李鐩则是大大松了口气,陛下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他必须牢牢抓住。他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漕运恢复方案中,几乎住在了漕运衙门的案牍库和码头工地上,力求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章程,将功折罪。
淮安层面的清算迅速展开。
依据王琼等人核实的罪证,皇帝朱批“依律严惩”。漕运总督李蕙、淮安知府等数名罪魁祸首被判处斩立决,家产抄没,男丁流放,女眷没入教坊司。其余涉案官吏,根据情节轻重,或革职,或流放,或杖责。一时间,淮安城头血雨腥风,菜市口的血迹冲刷了数日方才淡去。这场严厉的处置,极大地震慑了淮安乃至整个运河沿线的官场,也让“正德皇帝”的威名,首次以如此酷烈的方式传遍天下。
然而,表面的肃杀之下,暗流更加汹涌。
李蕙等人被处决,看似切断了线索,但实际上,他们背后牵连的网络并未根除。
那些隐藏在京师、南京,甚至各地的“保护伞”和利益攸关方,在短暂的惊惧之后,开始更加隐秘地活动起来。
仁寿宫内,张太后的心情极为复杂。
一方面,儿子展现出的铁腕让她这个做母亲的感到一丝陌生甚至畏惧;另一方面,淮安案牵扯出的勋贵、官员,不少与张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她两个兄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名下也有田庄、店铺依附漕运牟利,虽未直接卷入李蕙案,但也吓得够呛,连日入宫向姐姐哭诉,恳求她在皇帝面前转圜,生怕下一把火就烧到自己头上。
“皇帝如今是越发有主见了。”张太后对身边的心腹老宫人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落寞和担忧,“哀家的话,他是听不进去了。只盼他做事能留些余地,莫要把人都得罪光了。”她并未直接去找皇帝为兄弟求情,那无疑是火上浇油,但她开始更加关注朝局,暗中叮嘱张氏族人收敛行径,清理首尾。
司礼监内,刘瑾对淮安的人头落地并不关心,他甚至乐见其成,文官倒霉就是他宦官的机会。
他更在意的是皇帝“另遣专人”调查京官牵连的密旨。这意味着有一条新的调查线绕开了他!这让他感到了强烈的危机。
他立刻加紧了活动,一方面催促那些被他鼓动起来的言官,继续寻找机会弹劾与漕运有关的文官,扩大战果,搅乱局面;另一方面,他动用自己掌控的东厂力量,也开始秘密调查与此案相关联的人,试图抢在皇帝派出的“专人”之前,掌握关键证据,以便将来挟制皇帝,或者与某些人做交易。
朝堂之上,关于新任漕运总督的人选之争,迅速成为新的焦点。
漕运总督位高权重,掌控帝国经济命脉,历来是各方势力争夺的肥缺。
如今空缺,更是引得无数人眼红。
内阁首辅刘健倾向于选派一位资历深、威望重、熟悉河工漕务的老臣,以确保漕运稳定,例如工部左侍郎丛兰。
而次辅李东阳则考虑更多,他既要平衡南北官员的势力,也要顾及漕运系统内部的平稳过渡,他心中另有人选。
一些勋贵集团则希望推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官员,以便继续从中牟利。
甚至镇守太监们也试图安插自己人,或者至少是不能损害他们利益的官员。
吏部收到的推荐名单长得惊人,各方陈情、请托的私信更是雪片般飞向几位阁臣和司礼监大珰的案头。
这场人事角逐,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淮安案的审查,成为了检验朝中各派系力量消长的试金石。
西苑豹房内,朱厚照听着张永关于朝堂动向和各方反应的密报,嘴角始终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周遇吉对漕运事务了解如何?”他忽然问道。
张永一愣,回道:“回皇爷,周遇吉生长宣府,于边务熟悉,对漕运…恐非其长。”
“嗯。”朱厚照点了点头,不再多问。他问周遇吉,并非真想让他去管漕运,而是在思考军事与漕运的关系。
漕粮是边军的生命线,未来的军事改革,离不开漕运的保障。他将周遇吉调入西苑,也有这方面的长远考量。
“王良那边,对漕运账目核查有何进展?”
“王良带着几个算学先生,正在核对淮安转来的部分账册副本,初步发现一些账目与实物对不上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羡余’银和物料的支出,模糊之处甚多。他已整理成册,不日便可呈报。”
“很好。”朱厚照满意地点点头。西苑这边的人才,正在他规划的轨道上慢慢发挥作用,虽然现在还是星星之火,但他相信终可燎原。
他走到大明舆图前,目光再次落在运河线上。淮安案第一阶段算是告一段落,达到了立威和清理表层蠹虫的目的。
但更深层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新任漕运总督的人选,将是他下一阶段布局的关键。
他既要确保漕运稳定,也要借此机会,安排一个能贯彻他意志、至少不阻挠他未来改革的人上去。
同时,对赵德明等京官的暗中调查,也必须加紧。
这条线,可能牵扯出工部、甚至更高级别的官员,是进一步整肃吏治、打击既得利益集团的突破口。
“传旨给内阁和吏部,”朱厚照沉吟片刻,对张永吩咐道,“漕运总督人选,关系重大,着令各部院及科道官,务求公允,推举真正通晓漕务、清廉干练之员,限五日内将公推名单呈报朕前。若有徇私滥举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他没有指定人选,而是将皮球踢了回去,要求“公推”。这既符合程序,也能借此观察各方势力的动向和底线,为他最终裁决提供参考。
淮安案的余波,正以各种形式,向着大明朝野的每一个角落扩散。
一场围绕人事、权力和未来改革方向的更大风暴,正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加速酝酿。
朱厚照知道,他必须像最高明的棋手一样,冷静、耐心,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落下关键之子。
喜欢大明执政官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执政官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