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疏导网络的成功构建,如同为青竹园注入了一道无形的生机源泉。园内灵气流转有序,地气温润,连带着林清风自身的心境,也仿佛被这和谐的自然韵律洗涤,变得愈发沉静通透。
贡献点稳步积累,已至 两百五十点。距离目标仅剩最后五十点,希望触手可及。然而,林清风并未因此而焦躁,反而更加沉下心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对《润脉丹丹方》玉简的研读,以及对自身经脉状况的体悟中。
地脉网络的完善,不仅改善了环境,似乎也间接滋养了他的神魂。他的神识在长期观察地气流转、勾勒阵纹的磨砺下,变得愈发凝练敏锐。此刻,当他再次将神识沉入丹方玉简时,感受与以往截然不同。
那些原本晦涩残缺的信息,仿佛被注入了灵性。药材的性状描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在他脑海中演化出相应的光影形态;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也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如同地气流转般,呈现出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
他不再刻意去追求触发那“灵光补遗”,而是以一种近乎“道法自然”的心态,去感受、去理解丹方中蕴含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修复真意。
这一夜,月华如水,万籁俱寂。
林清风并未修炼,也未研读玉简,只是静坐于竹榻之上,心神完全放空,与整个青竹园的韵律同频呼吸。地脉网络那微弱而平稳的搏动,竹叶在夜风中的沙沙轻响,肥地蚯在地下耕耘的细微震动……一切声音与气息,都清晰地映照在他如同明镜般的心神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他心神与这片天地最为契合的刹那,一种玄之又玄的感悟,如同破土的新芽,自然而然地从他心底升起。
那不是来自玉简的“灵光”,而是源于他自身对这方天地的理解,对生机之道的体悟,与丹方真意共鸣后,孕育出的独属于他自己的——“丹蕴”。
他“看”到,自身的经脉,并非死寂的伤疤,而是如同这青竹园的土地,曾经贫瘠受损,但只要方法得当,引来源头活水(至纯灵韵),辅以温和滋养(不朽生机),便能重新焕发生机,甚至变得比以往更加坚韧、宽阔。
那“金光木心”,未必需要外求。无论是淡金竹芽的“蕴灵”本源,还是古老竹根的“不朽”生机,其核心,都在于一个“生”字,在于与天地共鸣、自行汇聚滋养的特性。或许,修复经脉的关键,并非寻找某种特定的、强大的外物来“填补”,而是引导自身残存的生机,与外界温和而精纯的灵韵共鸣,使其自行“生长”、“修复”!
而“至阴月华”与“至柔水灵”,便是这引导过程中,最好的“催化剂”与“保护伞”,确保修复过程温和而稳定,不至损伤根本。
这一刻,他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他都下意识地将修复经脉视为一种“治疗”,一种需要强大外力介入的“修补”。但此刻他明悟,这更是一种“引导”与“生长”,是激发自身潜力,与天地共舞的过程!
这与他对青竹园的培育理念,何其相似!非是强行催化,而是改善环境,引导其自然生长,焕发内在生机!
他猛地睁开双眼,眸中精光闪烁,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与激动。虽然具体的丹方依旧残缺,炼制法门依旧模糊,但他已经抓住了修复自身道基的“神髓”!
他不再仅仅将希望寄托于那枚遥不可及的润脉丹。他找到了另一条路,一条或许更慢,却更契合他自身之道,根基更为扎实的路!
他立刻开始行动。他来到那株淡金竹芽旁,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未来的“药材”,而是如同对待一位共同修行的道友,将自身那虚浮的灵力,以一种极其温和、充满生机的韵律,缓缓渡入其周围的土壤,与竹芽自身的“蕴灵”场域交融、共鸣。
他能感觉到,竹芽似乎对此颇为“欣喜”,叶脉中的流光变得活跃,反馈出一缕精纯而温和的木灵生机,融入他的灵力,在他体内流转一圈后,又缓缓回归大地,形成一个微小的循环。
虽然这缕生机对于他受损的经脉而言,如同杯水车薪,但其“质”,其“意”,却与他刚刚领悟的丹蕴完美契合!这证明他的思路是正确的!
他又来到古老竹根所在的岩壁旁,同样以心神沟通,引动其内蕴的沉稳生机与自身共鸣。
做完这一切,他并未感到疲惫,反而神清气爽,仿佛体内的淤塞都通畅了几分。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方向已然明确。
贡献点,依旧要积累,润脉丹作为成熟的丹药,仍是快速解决问题的重要选项。
但此刻,他的心已然不同。
他不再是被动等待救援的伤者,而是手握锄头,在自己的道田上,开始播种、耕耘的农夫。
丹蕴初成,前路已明。
这青竹园,便是他最好的丹炉。
而时间与耐心,将是他最珍贵的药引。
喜欢金丹家族里的词条修士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金丹家族里的词条修士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