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河的晨雾浓得像化不开的墨,五点半的天还蒙着层灰,老陈的三轮车碾过河边的碎石路时,车斗里的渔具桶发出哐当哐当的响。作为城郊 “钓友圈” 里出了名的 “守夜人”,他总能精准找到河湾最里侧的泥沙底钓位 —— 这里水流缓,鲫鱼多,往年十月的这个时候,他的鱼护里总能躺着两三斤泛着银鳞的收获。
可今天的鱼讯透着邪性。
第一竿下去,浮漂刚立稳就被拽得往下沉,老陈以为是条大鲤鱼,猛地扬竿,鱼线却轻飘飘的,收回来只挂着团墨绿色的水草。第二竿更怪,浮漂沉得迅猛,力道却滞涩,像勾住了河底的烂木头。直到第三竿,鱼竿突然弯成个危险的 c 形,手把传来的沉坠感带着布料摩擦的粗糙触感,绝非活鱼挣扎的灵动。
“娘的,又是破麻袋?” 老陈啐掉嘴里的烟蒂,烟屁股在潮湿的地上洇出个黑印。他腾出左手去解鱼线,指尖刚碰到那团东西,就被布料下硬邦邦的轮廓硌了下。晨光恰好从雾缝里漏进来,斜斜切在水面上,照亮了被拽出水面的物体 —— 不是麻袋,是块裹着深灰色帆布的骨头,断面参差不齐,边缘还挂着水草碎,凑近时,一股混杂着河泥腐味与腥气的味道钻进鼻腔,呛得他直咳嗽。
老陈的手瞬间僵了。
二十年钓鱼生涯,他从河底钓上过破胶鞋、旧轮胎,甚至还有半块生锈的自行车架,可眼前这东西…… 泛着灰白光泽的骨骼形态,分明是人的小腿骨轮廓。他的喉咙里挤出嗬嗬的怪响,摸出手机的手指抖得连解锁密码都输错三次,好不容易接通报警电话,声音里裹着哭腔:“警察同志…… 青川河湾,就是城郊那个老河湾…… 我钓上来一块骨头,像人的…… 你们快来……”
市局刑侦支队的警报声划破晨雾时,秦奋刚在办公室看完红布案的结案归档报告。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杯壁贴着张便签,是苏锐昨天留的 “今早有雨,勘查带伞”。作为刑侦支队的一把手,他的手机常年调着最大音量,听到调度中心 “青川河湾疑似人体残骸” 的通报时,指尖瞬间从报告上抬起来,抓起椅背上的警服外套就往门外走。
“通知技术队王建军带全套痕迹勘查设备,法医科苏锐备解剖箱和骨骼检测工具,侦查一组张卫国、韩鹏带走访记录册,摄影组刘斌扛高清相机和三维扫描仪,林枫去资料室调青川河水系图和近一个月的水文数据 —— 十分钟后楼下集合。” 秦奋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到各科室,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碎尸案,现场保护优先,所有人注意不要破坏物证。”
十分钟后,三辆警车驶离市局大院。秦奋坐在头车的副驾驶座,手里摊着林枫刚送来的水系图,红笔在 “青川河湾” 的位置圈了个圈。“张队,你经验足,河漂碎尸案的现场勘查重点是什么?” 他侧头看向后排的张卫国 —— 这位有着二十三年刑侦经验的老刑警,当年破过三起河漂案,对这类案件的规律熟得不能再熟。
张卫国指尖点在地图上的支流汇入点:“秦队,河漂案最麻烦的是现场被水流破坏。首先得固定残骸位置,标记水流方向和速度;其次要扩大勘查范围,特别是上下游的浅滩、芦苇荡,容易滞留其他残骸或抛尸工具;另外,得尽快找水利站要水文数据,推算漂流时间和抛尸起点。”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报案人老陈的口供要细,比如发现时间、当时的水流情况,有没有看到其他漂浮物。”
副驾驶的林枫这时插话:“刚查了青川河的基础数据,主河道全长 68 公里,从上游青山镇发源,流经李家村、河头堡两个行政村,最后注入城郊水库。河湾处平时水流时速 0.8 米,属于缓流区,但这三天刚下过暴雨,水流速度可能翻倍,残骸能滞留在这里,说明漂流时间至少在 12 小时以上。”
八点零五分,警车抵达青川河湾。警戒线在晨雾中拉起时,刘斌已经扛起相机开始拍摄 —— 他先退到五十米外拍方位照,将河湾与远处的公路、村庄、输电塔纳入取景框,确保能还原现场的地理坐标;再走近拍全貌照,用黄色 markers 标记残骸发现点、老陈的钓位、周边的脚印;最后蹲下身,打开标尺卡着证物边缘拍细目照,连帆布上模糊的 “山” 字标识和骨骼断面的细小纹路都拍得一清二楚。
“秦队,苏法医,证物在水下泡得厉害,帆布已经开始脱线,骨骼表面有泥沙附着,得先做固定处理。” 刘斌头也不抬地喊道,镜头还对着那截胫骨与帆布的连接处,“我已经拍了初始状态,现在可以让王哥提取了。”
王建军这时戴着双层乳胶手套,蹲在铺着无菌垫的石头上,手里拿着镊子和无菌棉签。他先从帆布边缘取了一小块纤维样本,装进标注 “1 号样本” 的证物袋;再用棉签轻轻擦拭骨骼表面的泥沙,放进生理盐水瓶里保存;最后用镊子小心挑起骨骼,观察断面形态 —— 这截胫骨约 28 厘米长,上段骨骺线闭合完全,但骨密度中等,不像老年人那么疏松。
“苏法医,你看看这骨骼年龄和死亡时间。” 王建军把骨骼递到苏锐面前。这位法医科的骨干,随身带着便携式骨骼检测仪,她先将检测探头贴在骨骼表面,屏幕上立刻显示出骨密度数值,再用放大镜观察骨骼断面的骨质情况:“王哥,按 trotter-Gleser 公式推算,年龄应该在 25 到 30 岁之间;骨骼表面没有明显的生活反应,说明是死后被分尸抛尸的;断面没有腐败骨黑,结合河水温(15c左右),死亡时间初步判定为 7 至 10 天。”
苏锐顿了顿,指尖划过骨骼断面的 “V” 型切口:“还有,切口边缘有细小的骨屑飞溅痕迹,不是普通菜刀造成的 —— 菜刀切骨会有挤压性骨折,而这个切口更像是专业骨锯或屠宰刀,刃口锋利,发力均匀,凶手可能有使用这类工具的经验。”
林枫这时沿着河岸走了一圈,回来时手里拿着个测流仪:“秦队,刚才测了河湾的水流速度,时速 1.1 米,比平时快了 0.3 米,应该是暴雨后的余流。上游三个村镇(青山镇、李家村、河头堡)都有支流汇入,要是抛尸点在上游,排查范围至少得扩大到二十平方公里。” 他指着地图上的芦苇荡区域,“特别是青山镇下游那段,全是茂密的芦苇,水流慢,容易滞留残骸,但也没监控,没人烟,勘查难度大。”
韩鹏这时已经带着两名辅警找到老陈,在警戒线外做笔录。“老陈,你再想想,发现残骸之前,有没有看到上游飘下来什么东西?比如黑色袋子、衣物碎片?” 他翻开笔录册,笔尖悬在纸上。
老陈坐在石头上,手还在抖:“昨天下午雨停后,我看到上游飘下来不少树枝、塑料瓶,还有块深色的布,当时以为是垃圾,没在意…… 对了,那块布的颜色,跟现在这个帆布差不多!” 他突然想起什么,“还有,前天晚上我来守夜,听到河上游有‘咚’的一声响,像是重物掉进水里,但当时雾大,没敢去看。”
“刘斌,把老陈说的‘深色布料’‘重物落水声’记下来,后续勘查重点关注。” 秦奋的声音传来,他正对着水系图和张卫国讨论,“张队,你觉得抛尸点可能在哪?”
张卫国指着地图上的青山镇:“秦队,按水流速度推算,要是残骸漂流了 12 小时,抛尸点应该在青山镇下游 5 公里范围内。但老陈说前天晚上听到重物落水,要是那时候抛的,水流慢,抛尸点可能更远,到河头堡附近。不过现在最关键的是找到其他残骸和抛尸工具,不然线索太碎。”
“好,调整部署。” 秦奋收起地图,声音沉稳有力,“王建军,带技术队扩大勘查范围,重点查河湾上下游 1 公里的浅滩、芦苇荡,用金属探测器找抛尸工具,潜水员准备下水搜其他残骸;苏锐,把提取的骨骼、纤维样本带回实验室,做详细检测 —— 骨骼切片查是否有其他损伤,纤维做成分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品牌标识;刘斌,全程跟拍记录,特别是物证提取过程,确保每一步都有影像留存;韩鹏,继续走访周边村民,重点问近 10 天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车辆在河边停留;林枫,跟我去水利站,要近 10 天的水文数据,包括流速、水位变化、降雨记录,做漂流模拟;张队,你留在现场协调,有情况随时汇报。”
当王建军在河湾下游两米处的淤泥里发现半枚塑料纽扣时,刘斌的相机快门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这枚纽扣直径约 1.5 厘米,材质是 AbS 工程塑料,表面有磨损痕迹,边缘还沾着点帆布纤维,颜色和裹着骨骼的帆布一致。“秦队,张队,找到第二件物证!” 王建军用镊子夹着纽扣,放进无菌证物袋,“但周围的淤泥被水流冲刷过,没有留下脚印或其他痕迹,暴雨把现场破坏得太彻底了。”
喜欢新警入职,开局帮助破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新警入职,开局帮助破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