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的玉米苗刚长到三寸高时,李信率领的青龙军团已悄然渡过汉江。江水裹挟着上游的桃花瓣,在船舷边打着旋儿,士兵们的甲胄上还沾着砀郡的泥土 —— 那是出发前特意踩上去的,据说带着新粮地的气息,能让刀刃更锋利。
“将军,楚军的主力还在南阳打内战呢。” 斥候跪在船头,展开的舆图上用朱砂标出两道楚军防线,却都画着叉,“春申君的人马占了新野,李园的私兵据守宛城,双方为了争夺粮仓里的最后一批粟米,昨夜又厮杀了半宿,尸首都扔进了白河,把河水都染红了。”
李信用剑鞘拨开江面上的芦苇,露出水底光滑的鹅卵石。他想起出发前嬴政的嘱托:“楚地广袤,水网密布,切记不可硬攻。要让楚人看看,跟着大秦有饭吃,比跟着权贵内斗强。” 此刻岸边的芦苇丛里,正藏着十几个楚国流民,他们手里的陶罐空空如也,眼睛却直勾勾盯着秦军船上的干粮袋。
三日后,青龙军团在郢都外的纪南城扎营。营寨的栅栏用新伐的楠木搭建,木头上还带着松脂的清香,与远处楚国王宫的腐朽气息形成鲜明对比。李信站在了望塔上,望着郢都的城墙 —— 那城墙虽高,砖缝里却长满了杂草,守城的楚军士兵缩在箭垛后,连巡逻的步伐都透着慵懒,腰间的青铜剑锈得几乎拔不出来。
“传下去,今日的晚饭煮红薯粥,多放糖。” 李信放下手中的千里镜,镜片里映出楚宫的琉璃瓦,那些瓦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却遮不住宫殿角落的蛛网,“让粥香飘到城里去,告诉他们,只要放下兵器,天天都有红薯吃。”
夜幕降临时,纪南城的营地里飘起甜香。郢都城头的楚军士兵们闻着香味,肚子饿得咕咕叫。一个老兵摸出怀里的半块麦饼,饼子硬得像石头,他咬了一口,硌得牙床生疼,这是他三天来的第一口食物。旁边的年轻士兵忍不住问:“秦兵真的有那么多粮食吗?” 老兵叹了口气:“听说他们有新粮,能长在水里,也能长在石头缝里,不像我们的粟米,旱不得也涝不得。”
楚宫内,楚幽王正对着铜镜发愁。镜子里的他面色蜡黄,眼窝深陷,昨夜又和李园争吵到半夜,为的是要不要把镇守巫郡的军队调回来。春申君的使者刚送来战报,说已经攻占了宛城的粮仓,却发现里面只有半仓发霉的谷子。
“废物!都是废物!” 楚幽王把铜镜摔在地上,碎片溅起,划破了侍女的手。他想起去年秦国送来的番薯种,当时觉得是奇技淫巧,全扔到了仓库里,如今却悔得肠子都青了。要是当初种了那些番薯,何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第七日清晨,春申君的军队率先投降。他们穿着破烂的铠甲,举着白旗,从南门涌入秦军大营。春申君跪在李信面前,头发花白,曾经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他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那是楚威王赐给他的,如今却要用来换一口饱饭。
“本君愿献郢都,只求秦军善待百姓。” 春申君的声音沙哑,带着哭腔,“郢都城里,已经有百姓易子而食了。”
李信扶起春申君,给他递了一块烤红薯:“将军放心,秦军所到之处,不扰百姓,不掠财物。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带来新粮种,教大家种植,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春申君接过烤红薯,滚烫的温度从手心传到心里。他咬了一口,甜糯的滋味在舌尖化开,这是他近年来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他抹了抹眼泪,转身对身后的士兵们说:“弟兄们,降了吧!跟着秦军,有饭吃!”
士兵们纷纷放下兵器,争先恐后地涌向秦军的伙房。那里,一大锅红薯粥正冒着热气,香气扑鼻。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消息传到楚宫,楚幽王吓得魂飞魄散。他想带着金银财宝逃跑,却发现宫门早已被愤怒的百姓堵住。百姓们拿着锄头、扁担,高喊着:“交出粮食!”“打开城门!” 楚幽王这才明白,自己早已失去了民心。
无奈之下,楚幽王只好打开城门,向秦军投降。当李信率领士兵进入楚宫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宫殿里的珍宝被宫女太监们哄抢一空,只剩下空荡荡的殿堂和满地的垃圾。楚幽王穿着破旧的龙袍,瘫坐在地上,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李信让人把楚幽王看管起来,然后下令:“清查国库,将所有粮食分发给百姓。农师们立刻带着新粮种进城,指导百姓开垦荒地。”
秦军的到来,给郢都带来了生机。百姓们拿着分到的粮食,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跟着农师学习种植玉米、番薯,田地里很快长出了嫩绿的幼苗。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充满了希望。
一个月后,李斯带着《灭楚告谕》来到郢都。告谕上写着:“楚国故地设南郡、九江郡等,置郡守、县令,推行秦法,推广新粮。” 春申君接过告谕,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他决定留在郢都,帮助秦军推广新粮,为楚国的百姓做些实事。
李信站在郢都的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稻田。稻浪翻滚,金黄一片,那是楚国从未有过的丰收景象。他知道,楚国的土地已经换了主人,而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终于迎来了安稳的生活。
江水依旧向东流去,只是如今,它不再是楚国的天险,而是大秦灌溉农田的源泉。郢都的城门上,换上了崭新的 “秦” 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喜欢铸运天秦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铸运天秦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