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刚停稳,小安就跳下来拉开后门。程疏言抬脚下车,风衣下摆被风吹起一角,耳钉在摄影棚的强光下闪了半秒。
“到了。”他说。
没有休息,也没有寒暄。化妆师立刻迎上来补粉,摄影师已经在调试镜头角度。品牌方那位穿黑西装的总监站在监视器后面,眼神像尺子一样量着每一个细节。
“第一组,都市独行。”导演声音不高,但全场立刻安静。
程疏言脱掉风衣交给助理,里面是剪裁利落的深灰大衣。他站到街景布前,背景是模拟的雨夜城市,灯光冷白。
“开始。”
他迈出第一步,脚步不快,却带着节奏。左眼微垂,下颌收紧,整个人像被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包裹。镜头推近,他的呼吸几乎看不到起伏,只有睫毛在光影里轻轻颤动。
三分钟,一条过。
“oK。”导演看了眼总监,对方没说话,只是点头。
换场景。亲密对视镜头,需要从冷峻切换成温和。这次面对的是空位,靠演员自己构建情绪。
程疏言闭眼几秒,脑海里浮现《山居日记》那晚篝火下的画面——苏念流泪,观众沉默,掌声响起。那种被人真正听懂的感觉,被系统标记为“深度共情”。
他睁开眼时,气质变了。
嘴角有极细微的上扬,眉心舒展,目光像落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他抬起右手,指尖轻轻碰了下外套第二颗扣子,动作克制又温柔。
摄影师低声说了句:“这个手势……绝了。”
总监终于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监视器前放大画面。“保留这个细节。”
第三组,品牌符号凝望。镜头要拍他注视标志时的眼神变化,从疏离到认同,再到引领感。
“你不用演理解。”总监第一次开口,“你要让我们相信,你是第一个看见它意义的人。”
程疏言点头。他想起前世做音乐时,第一次听到自己作品被播放的瞬间。那种创作被回应的震动,藏在身体最深处。
开拍。
他看向标志,眼神由远及近。先是审视,然后是共鸣,最后像是完成某种确认。在最后一个帧,他闭眼一秒,再睁眼,光打在瞳孔上,像点燃了什么。
全场静了两秒。
“素材够了。”导演说。
没人动。
总监拿起手机拨了个号码:“把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排期提前,就用这条。”
挂掉电话,他走向程疏言:“我们原本只想签一年区域代言。现在决定追加预算,全球投放。”
程疏言没笑,也没道谢,只问:“能再拍一组补光测试吗?我想看看侧脸轮廓在强逆光下的表现。”
所有人都愣了。
摄影师反应最快:“来,我调灯。”
五分钟后,最后一组镜头完成。程疏言站在光里,汗水浸湿鬓角,但姿势没变。
“可以了。”他说。
小安赶紧递上记录本:“品牌团队的情绪峰值出现在第三条,共鸣值新增两百一十七万。系统判定是‘权威认同型高密度共振’。”
程疏言摸了摸耳钉,看着镜子里还没卸妆的自己:“原来被懂行的人认可,比热搜更有重量。”
补妆间隙,总监走过来坐下。
“你改的手势和闭眼设计,是我们团队讨论三个月都没定下来的方案。”他语气平静,“你怎么知道会有效?”
“我知道观众想看什么。”程疏言擦掉一点唇色,“他们不怕距离感,怕假。只要真,哪怕一个动作,也能传达到。”
总监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说:“下次合作,我们要拍一部品牌纪录片。主角是你。”
“我不一定合适。”
“不是你合不合适的问题。”对方站起身,“是你已经重新定义了这个品牌的年轻感。冷,但不是傲慢;暖,但不讨好。这种平衡,十年遇不到一个。”
说完,他转身离开,背影笔直。
拍摄结束,灯光陆续熄灭。其他人开始收拾设备,笑声多了起来。
摄影师主动凑过来:“能合个影吗?我从业十五年,第一次遇到零NG还能每条都惊艳的艺人。”
“当然。”程疏言站到他旁边。
拍照时,化妆师在后台喊:“口红色号要报备了!明星定制款,叫什么名字?”
没人回答。
小安跑进去看了一眼,回头喊:“叫‘言色’!”
一群人笑出声。
程疏言听见了,没说什么,只是低头检查耳机是否归位。
墙边打印机吐出几张样片。其中一张是他凝望标志时闭眼再睁的瞬间,眼神清亮,像穿透了什么。
他走过去,盯着看了很久。
小安抱着一堆文件走来:“周哥问后续安排。粉丝见面会下周三,场地已经定了。”
“先回公司。”
“你还累不累?今天连轴转八小时了。”
“不累。”他收回视线,“刚才那条广告,让我想起一件事。”
“啥?”
“以前总怕不被看见。现在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被多少人看,而是被谁看懂。”
小安记下这句话,写在本子最上面。
棚内只剩主灯还亮着。程疏言站在镜子前,衣服没换,妆也没卸。他抬手碰了碰耳钉,系统界面浮现在视野角落:
【今日累计共鸣值:+217万】
【职业认可度提升|行业影响力+5.8%】
【解锁新成就:高奢定义者】
【技能模块升级:群体共情引导→精准情绪投射】
门外传来小安的声音:“疏言哥,车 ready 了。”
他没动。
转身看向墙上那张刚打印的样片。眼神从冷到暖的切换,被定格成永恒。
片刻后,他抬步走向门口。
走廊灯光交错,映在他背影上,忽明忽暗。
喜欢光影之下,我的情绪代码你破译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光影之下,我的情绪代码你破译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