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3 日清晨七点,渔村的雨比预报来得更急,豆大的雨点砸在 “望海贝坊” 的雨棚上,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像无数根小鼓槌在敲打。李伟踩着积水跑向舞台,裤脚溅满泥点,刚调好的音响突然发出 “滋滋” 的电流杂音,把正在彩排的舞狮队吓了一跳,狮子头差点歪倒在背景板上。
“怎么回事?” 李伟扯下麦克风,电流声刺得耳朵发疼。县文化站的技术员小张满头大汗地摆弄接线板:“雨太大渗进插座了!得换防水接线板,不然短路更麻烦。” 他翻遍工具箱,只找出两个普通接线板,塑料外壳上还沾着雨水,“这雨再下半小时,连电源线都得受潮。”
阿强扛着两块防水布跑过来,雨水顺着他的额发往下淌:“我家就剩这两块厚防水布,先盖在音响和电源上!村里电工王师傅正往这赶,他有防水接线板。” 他边说边把防水布固定在雨棚支架上,布边角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就是雨棚西南角有点漏,得用沙袋压牢,不然滴到食材上就糟了。”
小玥穿着蓝色卡通围裙,手里攥着搅拌勺站在厨房门口,紧张得指尖发白。“李叔叔,音响坏了怎么办?” 她望着舞台上慌乱的人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还想给大家表演做海鲜粥,要是没人听见解说怎么办?” 小涛赶紧递过一块擦手巾:“别怕,王师傅很快就来,咱们先把粥的材料准备好,等修好了就能表演。”
临时厨房内,沈亦舟正把提前泡好的大米倒进大铁锅,灶火 “呼呼” 地舔着锅底。“别慌,” 他对围着的几个孩子说,“咱们今天做海鲜拼盘粥,就算音响没声,咱们用手势教大家,一样能让大家学会。” 他指了指墙上贴的步骤图,“之前李伟第一次教做这粥,把盐罐当成糖罐,煮出来的粥又咸又苦,大家都笑着说‘这是大海的味道’,后来他每次煮都先尝三口,再也没犯过错。” 孩子们听了都笑起来,小玥的紧张也少了些。
上午八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提前开启。李伟举着手机站在雨棚下,镜头里能看到村民们正用沙袋堵雨棚漏点,舞狮队的师傅们在擦拭狮子头。“家人们,咱们今天的开业仪式有点‘雨中冒险’的意思,” 他对着镜头苦笑,雨水打湿了他的刘海,“音响受潮出了点小问题,雨棚还漏了个小缝,但咱们的海鲜粥表演绝不会缺席!正好跟大家聊聊我以前的‘黑暗料理’经历 —— 第一次做海鲜粥,把盐当成糖放了三大勺,煮出来的粥咸得能当咸菜,小玥尝了一口就吐了,说‘李叔叔,这粥比海水还咸’,后来我每次调味都让孩子们先尝,再也没出过岔子。”
在线人数瞬间涨到 3.1 万,弹幕里笑成一片。Id “宝妈群群主” 留言:“李老师太可爱了!我家孩子第一次煮鸡蛋,把蛋壳也煮进去了,说‘这样更有营养’!咱们捐的防水接线板和 10 个儿童防水手套,昨天已经到县物流站,王主任说今天上午十点就能送到,正好给孩子们表演用!” 还发了张手套的照片,粉蓝相间的卡通图案,很受孩子喜欢。
Id “搭建师傅老吴” 留言:“漏雨的地方用‘防水胶带 + 塑料布’!把塑料布剪成圆形,贴在漏点上,再缠三层防水胶带,我以前修雨棚就这么干,中雨都漏不进来!我捐的 2 卷防水胶带,和接线板一起送过去!” 弹幕里有人开玩笑:“老吴师傅这是‘救场专业户’!别让咱们的粥变成‘雨水海鲜粥’!”
Id “县民政局” 官方留言:“已协调应急管理局送 2 套防水音响设备,上午八点半到;另外,经研究决定,设立‘望海贝坊公益基金’,每年拨款 5 万元用于厨房设备更新和儿童厨艺培训,今天现场会签订协议,后续还会联合企业捐赠 10 套儿童厨具,下周送到!” 弹幕里顿时刷满 “民政局给力”“基金太赞了”,Id “村民阿婆” 也留言:“我煮了 8 桶姜茶,已经送到现场,大家快喝,别感冒了!”
上午八点半,应急管理局的防水音响送到,技术员小张赶紧换上,电流杂音消失,清晰的音乐声响起,舞狮队的师傅们也开始彩排,狮子头在雨中上下跳跃,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小玥和孩子们穿上新到的防水手套,开始准备海鲜粥材料 —— 虾块、鲳鱼丁、蛤蜊肉整齐地摆在盘子里,大米已经煮得开花,冒着热气。
【海鲜拼盘粥表演实操细节】
食材展示与趣味讲解:沈亦舟拿着盘子走到镜头前,展示处理好的海鲜:“大家看,虾要去壳去虾线,我以前帮小涛剥虾,把虾壳剥得碎碎的,虾肉也跟着散了,小涛说‘沈叔叔,你剥的虾像豆腐渣’,后来我练了三天,终于能完整剥出虾仁了。” 他边说边演示剥虾,动作熟练,“鲳鱼去骨时要小心,别伤到手,我第一次去骨就切到了手指,小玥还帮我贴了创可贴,说‘沈叔叔,你要像我一样小心’。”
小玥接着展示大米:“大米要提前泡 1.5 小时,加半勺盐,李叔叔以前泡大米忘了放盐,煮出来的粥没味道,大家都不爱吃,后来他把‘加盐’两个字写在手上,再也没忘过。” 她举起手,手背上果然用马克笔写着 “加盐”,弹幕里纷纷刷 “太可爱了”“记笔记小能手”。
熬煮过程与互动教学:李伟把大米倒进沸腾的汤底里,边搅边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每隔 10 分钟搅一次,我以前煮粥忘了搅,锅底糊了一大块,粥里全是焦味,小涛还说‘李叔叔,这粥有烧焦的味道,像烤红薯’。” 他故意放慢搅拌速度,“大家看,要是搅得慢,大米就会沉底,很容易糊,一定要勤搅。”
小玥负责加海鲜,先放虾块和鲳鱼丁:“煮 5 分钟再放蛤蜊肉,李叔叔以前把蛤蜊肉放早了,煮得太老,嚼着像橡皮,妈妈说‘海鲜要煮到刚熟才鲜,不能煮太久’。” 她边说边看时间,“现在刚好 5 分钟,该放蛤蜊肉了!” 孩子们一起鼓掌,弹幕里也刷满 “小老师太专业了”。
调味与试吃环节:粥煮好后,小涛负责加胡椒粉和香油:“胡椒粉放 1 勺,香油放 2 勺,李叔叔以前香油放多了,粥里全是油味,大家都只喝汤不吃米,后来他用小勺子量,每次都不多不少。” 他用小勺子仔细量,加完后搅拌均匀。
李伟利落地盛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粥,双手捧到县民政局局长面前:局长您尝尝,这可是孩子们亲手熬制的,火候和调味拿捏得比我这老师傅都到位! 局长轻吹碗口袅袅白雾,浅尝一口,眉梢瞬间扬起笑意:这鲜味直钻心窝!没想到孩子们手艺这么绝,比我家厨房的招牌还胜一筹。
小玥踮着脚尖,将盛满爱意的粥碗递到刚冒雨赶来的母亲手中。女人捧着温热的碗盏,琥珀色的汤汁映着女儿期待的目光,第一口入喉,泪水便决堤般滚落:玥玥真的长成小大人了... 这碗粥里全是妈妈盼了好久的味道。 女孩扑进母亲怀里,带着奶香的粥气氤氲在两人发间:以后每天天不亮,我就给妈妈熬最鲜的粥!
围观人群不自觉红了眼眶,手机镜头后的弹幕如潮水翻涌 ——纸巾告急 被暖到心脏暴击
的评论不断刷屏,将这份跨越灶台的温情传递到每个屏幕背后。
渔港码头的石板路上就铺满了鞭炮碎屑,朱红色灯笼沿着望海贝坊新刷的白墙连成一片,在海风中轻轻摇晃。九点半不到,闻讯赶来的村民们已将临时搭建的观礼区挤得满满当当,老人们搬出自家竹凳,孩子们骑在父亲肩头,连隔壁渔村的渔民都开着小渔船赶来看热闹。
上午十时整,锣鼓声如惊蛰春雷炸响,两只金红交织的醒狮踩着鼓点腾跃而起,矫健地跃上临时搭建的朱漆木台。狮头灵动翻飞,忽而昂首向天似与流云对话,忽而低伏探地若嗅人间烟火,颈间银铃随动作奏响清脆韵律。当《瑞狮采青》表演推向最高潮,狮口猛地一合,咬住高悬的生菜,眨眼间利齿翻飞,将生菜撕成碎叶,裹挟着象征祥瑞的利是封抛向人群。翠色菜叶与鎏金红包雨般纷扬洒落,孩童们欢呼雀跃着争相捡拾,观礼区霎时爆发出如潮的喝彩声,热烈气氛直冲云霄。
李老师扶着麦克风的手微微颤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她古铜色的脸庞上,折射出细密的汗珠。那些汗珠顺着皱纹沟壑蜿蜒而下,在领口晕开深色的痕迹。“大家都知道,这栋房子去年还是堆着渔网的破仓库。” 她喉结滚动了两下,目光扫过台下挤在遮阳伞下的村民们,声音突然发涩,仿佛被渔网的麻绳勒住了喉咙。“去年台风天,有个小女孩冒雨来我家借厨房写作业,浑身湿透却攥着作业本不肯撒手...... 她冻得发紫的嘴唇一直在说‘作文还没写完’。”
人群中传来窸窸窣窣的抽泣声,有人偷偷抹眼泪,有人抱紧了身边的孩子。李老师深吸一口气,海风掀起她鬓角几缕灰白的头发,露出耳后晒伤的痕迹。“那天晚上,我抱着烤得半干的作业本,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突然发现本子里夹着张字条 ——‘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 她的声音带着海风般的粗粝,却又像海浪轻拍礁石般温柔,“从那天起,我就发誓要给孩子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她转身指向身后新落成的三层小楼,玻璃幕墙倒映着湛蓝的天空:“现在好了,望海贝坊不仅能教孩子们做海鲜粥、蒸鱼糕,二楼还布置了图书角。这里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更是我们渔村的希望。” 说到最后,她的声音突然高亢起来,带着渔家女特有的爽朗,“等明年开春,我们还要在顶楼建天文观测台,让孩子们看看大海之外的星空!”
粉丝代表赵哥阔步走上台,他正是此前捐赠雨棚的热心人。“还记得第一次点开直播,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一下子就撞进了我心里。”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又充满坚定,“以后我还会继续支持‘望海贝坊’,再捐 10 套厨房置物架,下周准时送到!”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村民代表阿强紧接着接过话筒,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意:“咱村里别的不多,新鲜海鲜管够!以后有刚上岸的海货,我一定第一时间送过来,让孩子们煮出更鲜美的粥!”
上午十一点,县民政局与 “望海贝坊” 签订公益基金协议,局长宣布:“‘望海贝坊公益基金’正式成立,每年 5 万元,用于设备更新和厨艺培训,后续还会有企业捐赠厨具,让‘望海贝坊’越办越好!”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孩子们举着 “谢谢大家” 的牌子,笑容灿烂。
中午十二点,开业仪式结束,大家一起喝海鲜粥、吃村民们带来的点心。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 “望海贝坊” 的贝壳招牌上,泛着柔和的光。小玥和小涛带着其他孩子,在厨房门口贴了张 “食谱表”,上面写着 “周一:海鲜粥,周二:虾仁蒸蛋,周三:海菜肉末粥”,都是他们学会的邪修菜。
下午两点的阳光斜斜照进院子,村民们手脚麻利地收拾着活动现场。阿强戴着粗布手套,将剩余的鲜鱼鲜虾仔细码进保温箱,箱盖边缘还挂着晶莹的水珠:这些海货新鲜得很,明早给孩子们做虾仁蒸蛋,保准个个吃得香。 县文旅局的小王举着云台设备来回穿梭,镜头里定格下晾晒的渔网与彩色贝壳墙:放心!我们准备做个系列短视频,把
望海贝坊
从废墟到重生的故事剪成连续剧,保准让网友隔着屏幕都想来尝尝这碗暖心海鲜粥!
晚上七点,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坐在厨房的新灶旁,整理今天的物资清单:“收到新的捐赠:赵哥捐的 10 套置物架(下周到),宝妈群捐的防水手套 10 个(已到),老吴捐的防水胶带 2 卷(已到);公益基金 5 万元(每年到账),企业捐赠的 10 套儿童厨具(下周到)。” 周小雨笑着说:“以后咱们不用再担心设备不够了,能教孩子们更多厨艺了。”
沈亦舟看着窗外的月光,说:“明天开始教孩子们做虾仁蒸蛋,之前小玥说想教其他孩子,咱们可以成立‘小厨师培训班’,每周一次,让孩子们互相学习。” 李伟点头:“还要谢谢县民政局的基金,以后可以请专业的厨师来教,让孩子们学到更专业的厨艺。”
小玥和小涛跑进来,手里拿着今天收到的小礼物:“李叔叔,明天我们还能做粥吗?好多小朋友说想跟我们学。” 李伟摸了摸他们的头:“能,以后每天都能做,还能教更多小朋友。” 小玥开心地跳起来:“太好了!我要教他们剥虾,像沈叔叔教我一样!”
李伟凝望着孩子们被灶火映红的笑脸,胸腔里漫开的暖意几乎要冲破喉间。海浪声裹挟着海鲜粥的鲜香从敞开的后厨飘出,将这份温暖酿得愈发浓稠。他深知,望海贝坊 绝非一夕落成的童话 —— 是政府拨下的扶持资金化作坚实砖瓦,是老渔民们手把手传授的熬粥绝活垒起梁柱,更是直播间里素未谋面的网友们点亮的盏盏星光,共同筑成这座守护童年的港湾。
此刻厨房蒸腾的热气里,孩子们正踮着脚搅动砂锅,木勺与陶壁碰撞出清脆声响。李伟忽然觉得,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善意,早已化作渔村永不褪色的暖阳,既照亮灶台间翻飞的锅铲,也照亮孩子们眼底跃动的火苗。当暮色再次漫过青瓦,他仿佛看见这座飘着米香的厨房,正渐渐化作刺破长夜的灯塔,让每个渔家少年都能循着香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